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大食物观”跳出了传统的“粮食即食物”的观念,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不仅为我国农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为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开辟了新的路径。为了推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全面践行“大食物观”,加快建设“大食物观先行地”和“现代农业之都”,哈尔滨市人大农林委课题组对哈尔滨市贯彻践行“大食物观”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有利条件
国土资源富集优质,为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先天优势。哈尔滨市幅员辽阔地域广袤,耕地面积较多且土质肥沃,森林面积可观且动植物种类繁多,水域广阔且鱼类较多,草原规模较小且处于禁牧状态,生物资源独特且持续开发。
食物结构相对健全,为践行“大食物观”奠定了坚实基础。哈尔滨市食物品种丰富多样,食物结构相对健全完善。粮食产量稳定,养殖业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蔬菜和食用中药材持续向好,水产品产量逐年递增,初步建立起包括林菌、林菜、林药等在内的森林食品产业体系。
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为践行“大食物观”创造了有利条件。多年来,哈尔滨市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开发培育,着力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食品企业增速加快,食品加工项目量增质提,食品品种品牌延展扩充,全市食品行业呈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良好态势。
开展多品种繁育推广,为践行“大食物观”积蓄了重要动能。哈尔滨市以科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以科技支撑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粮食产业和食品产业持续发展。引进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储备一批农作物先进实用技术,开发投产一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产业化项目。
食物监测规范监管严格,为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对食物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严格监管,最大限度地保证市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推进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产品追溯体系,定期开展动物防疫和违禁饲料药物查处。
面临问题
传统粮食观念尚未改变。目前哈尔滨市一些干部还残存着传统粮食观念,认为水稻、玉米、大豆才是真正的食物,没有把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和生物产品上升到食物的高度来认识,没有把食物来源扩展到整个国土资源,没有以“大食物观”统领粮食安全,因而对食物发展思路不清,没有从战略全局角度对食物发展进行深入思考与科学谋划。
食物结构不够完善。粮食作物品种较为单一,进入90年代后只剩下玉米、大豆和水稻“三大作物”,全市城乡居民的主食结构相对单调。畜牧业产出不足。受土地、资金、市场、价格等因素制约,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一直较低。森林食品产业集中度不高。全市森林食品无论是种植抑或养殖还是加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成熟的经营模式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农副产品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高的产品和终端产品相对匮乏,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偏低,缺乏具有市场号召力、产业带动力的食品品牌。
对食物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哈尔滨市特色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受人力、财力等因素掣肘,全市在对食物资源搜集、整理、利用过程中更多关注资源的品质、外观、产量、抗性等指标,而对资源微量元素含量和事关营养健康的其他元素没有进行深入检测,以致于一些优质食物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利用。
种业品质和食物安全存在一定隐患。种业品质上,哈尔滨市农作物主栽品种抗性较差,专用特用加工型作物品种较少,平均单产率较低;奶牛良种全部依靠外部引进,良种奶牛供种能力仅占总需求的20%;肉牛繁种手段以人工授精和自然本交为主,没有标准品种和定型的优质品种。食品安全上,多年来哈尔滨市食物中病原微生物、农药和兽药残留、化学污染物和食品添加剂等增多,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现行监测技术还比较薄弱,缺乏基本科技数据支撑;溯源与预警体系、安全控制体系尚不完善,产品追溯机制不够健全。
主要对策
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食物观”上来。“大食物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要在全市范围广泛深入地以开展“大食物观”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增强践行“大食物观”的政治主动和行动自觉,用“大食物观”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抓住有利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立足资源特点和区位功能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尽快研究制定贯彻“大食物观”的方案与规划,推动“大食物观”在全市落地见效,尽快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加速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夯实基础。要以“扩大豆、稳水稻、保玉米”为总抓手,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布局,千方百计稳面积、增产量、提品质,努力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不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要用好用足国家和省相关补贴政策,压紧压实党政主体责任,充分挖掘大豆传统种植区域潜力、调动非传统种植区域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完成上级确定的扩豆目标。着力实现水稻种植稳中有增。要发挥大型稻米加工企业的引领牵动作用,加快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差异化发展营养价值丰富的特殊品种。继续保持玉米生产的稳定。要以双城老村长等大型玉米加工企业为“龙头”和依托,加快发展高油、高淀粉、饲用青黄贮和鲜食玉米品种,为畜牧养殖和精深加工创造条件。
做精做优畜牧产业,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提供引领。要通过科学布局、整合存量、整治污染,加快高标准畜牧产业基地建设,持续推动畜牧生产增量提质。要落实国家和省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进一步巩固巴彦、双城两个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的基础地位,保持生猪生产稳定增长。依托尚志蒙牛、双城雀巢等奶业龙头企业,加快老旧牧场改造,推动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助推“两牛”快速发展。以宾县雪花肉牛产业集群项目为牵引,以宾县宾西牛业等大型肉牛养殖企业为引领,辐射带动巴彦、尚志等潜力产区扩大肉牛养殖规模。要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推进肉蛋鸡养殖加快发展,继续抓好其它禽蛋产品生产。
推动蔬菜产业稳步发展,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提供支撑。要紧紧围绕“稳产量、抓设施、推技术”,突出绿色种植和生态种养,构建标准化蔬菜产业生产优势区,进一步优化蔬菜产业区域布局。要以科技为依托,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加快棚室蔬菜发展,不断提高冬春淡季蔬菜自给率。依托黑龙江省开展菜园革命的有利契机,引导庭院经济发展,加快在远郊近县打造保障城市安全供给的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优势区。
发展生物产业,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赋能助力。积极利用全市高校院所生物技术发达的优势,做大做强苇河木耳交易大市场,充分发挥尚志市作为全国黑木耳产业发展集群的优势,依托现有的20个标准化菌包厂,做大做强苇河木耳交易大市场,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扩大标准化设施种植,不断提高种植标准,努力打造地方优势品牌。要支持鼓励黑木耳深度加工,开发生产黑木耳粉、黑木耳罐头等产品,努力增加附加值。同时,要主动运用生物技术开发香菇等反季节菇类和猴头菇等珍稀菇类,鼓励种植大球盖菇等仿野生菌类。
实施特色产业挖掘扩展工程,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注入增量。要紧紧依托依兰、宾县等省级中药材示范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药材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品质好、产量高、品牌响的药材。要争取资金支持,引导鼓励阿城、呼兰等区县(市)继续发展鲜食玉米,推动品牌建设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大果榛子、刺五加、林蛙等特色种植养殖,培育一批特而精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品绿色品牌。要依托“三花五罗”和方正银鲫等地产鱼种,扩大名特优鱼类生产,促进渔业加速增长。
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铸造引擎。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立足区县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围绕粮油、肉制品、乳制品等优势领域,强力推进“一区一特”“一县一品”战略。要瞄准国内食品行业百强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食品企业向资源丰富区域转移和聚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深化集群内企业的分工合作,实现优质资源集聚。要按照构建“4+4”现代产业体系确定的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规划目标,认真梳理重点食品加工产业链,确定一批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大的绿色食品产业项目,采取超常措施推动项目尽早投产达效,形成新的食物增量。要引导企业从食品消费观念改变中不断探寻延伸产业链条,加快转型生产各种精深加工食品,切实增加产品附加值以及利润。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强基固本。要依托域内高校院所等科研单位,整合力量和资源,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进一步推进种质资源收集应用,主动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所,积极推动成立哈尔滨基因组设计育种联盟,打造设计育种平台。要依托省农科院、垦丰种业等平台,对三大主粮、马铃薯、生猪、家禽等进行种源提纯及扩繁科技提升。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进一步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主要农作物品种自主研发步伐。加大地方畜禽优良品种保护力度,要积极推进种畜禽核心场建设,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实施特色资源保护工程,组织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攻关,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建设宿根花卉、寒地淡水虾等种质资源库,加快“五优稻四号”提纯复壮和新品种研发速度。
着力提升食品监管能力,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提供保障。加速推进食品安全数字化、标准化和长效化建设,依托区块链和物联网等电商平台,利用二维码、射频标识技术实行“赋码准出、一品一码”智慧监管,实现食品信息快速采集与分析,做到食品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及消费等环节大数据全链条追溯,实现优质多元化食品安全共治共享,着力提升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效能,筑牢居民膳食营养健康安全防线。强化溯源体系与食品检测能力建设,健全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
(课题组成员:王铁立、孙玉、刘金祥、 栾芳、冯国军、冷玲、焦裕昌、赵连斌、尹东、李英、褚冰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