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资金需求持续加大,但农业农村资金长期外流,资金供给滞后于需求,严重制约三农发展。银行业作为农村资金融通的重要支柱和主要通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反哺三农,无疑是推进解决农村资金需求问题的重要抓手和有效举措。
当前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增强,银行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涉农信贷服务力度。然而与城市、城镇相比,我国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供给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农村金融市场资金有效供给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业企业与农村居民快速增长的融资需求,制约了农村优势项目的规模扩张与创新项目的孵化成长,成为掣肘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乡村振兴的短板。一是农村资金供给总量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增长的需求。根据《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中国三农领域的金融缺口达3万亿元,约40%的农村居民的信贷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末,农村贷款余额约32万亿元,仅占各项贷款比重19%,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仍然严重偏低。二是农村资金外流现象十分普遍。由于涉农生产项目的生产周期较长,收益不高,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且普遍缺乏抵押品,多数银行倾向于将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上存到县级以上机构或运用到债券、同业存款、城市贷款等领域,进而导致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三是农村信贷资金利率高、期限短,资金供给规模无法满足农村经营者日益差异化的需求。农业生产具有的周期性、地域性特点使得农业生产者对资金的需求量、使用期限均存在差异,与当前多数银行主要提供短期、小额贷款不匹配,加之农业项目风险成本较高,推升了涉农信贷利率。四是银行业开展信贷支持存在“精英俘获”现象。研究表明,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普遍出现“扶强忽弱”现象,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信贷资源主要被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精英农户占据,多数农户因逐渐被边缘化而丧失了获取信贷资源的机会。
我国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支农力度不够。在信贷方面,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极大,农业经营具有周期长、抵押物少、收益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因此农业贷款申请较难满足银行的贷款门槛和抵押物要求,商业银行贷款意愿较低。二是资金回抽现象严重。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吸收农村存款后,将资金更多用于效益较高的城市建设、工业制造等领域,导致农村资金一边“造血”,一边“失血”。三是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难以获取开展信贷业务活动所需的农户金融信息;另一方面农户对银行了解不足、辨别能力不高,缺乏必要的信任,增加了交易成本,抑制了银行资金进入农村地区的积极性。四是政策性银行缺乏必要的政策倾斜。政策性银行筹集支农资金主要依靠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而商业银行筹资主要通过吸收居民、企业存款,资金来源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政策性银行资金成本大幅高于商业银行,为了保持财务可持续、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政策性银行进一步让利三农、服务三农的空间受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资金需求迫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凸显出金融服务在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满足农村融资需求、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广阔发展空间。乡村振兴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包含产业振兴、旧村改造、环境整治等众多项目,需要规模大、放款快、持续性强的融资支持。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资金需求特点突出。一是农村资金需求总量扩大。随着乡村振兴发展步伐的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农村信贷需求急速增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以及产业化程度逐年提高,以及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等,都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二是农村资金需求发生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等带来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农村产业变迁带来了新的资金需求,也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从而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三是农业项目资金使用需求集中且急迫。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地域性特点,如粮食收储、加工项目受季节、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受劳动力成本、发电量等资源条件制约,农业项目资金往往在时间、地域上需要集中准备。加之涉农项目的生产周期较长、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普遍缺乏抵押品、项目急迫且见效慢、收益低等特点,都增大了农村信贷资金投放难度。
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是银行业职能所系、职责所在,更是新的发展动能与机遇。201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通过增加金融支农资源、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要千方百计改善农村金融生态。无论是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性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成本效益与风险管控都是银行业必须考量的必要因素,否则其本身难以实现可持续经营,甚至难以维持短期生存。因此,要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建稳定的、逐步增效的农业产业基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调整,尽快形成适应市场、回报合理、预期稳定的乡村经济振兴领域等,为银行资金“注入、循环、再注入”创造良性的健康生态。
要持续完善信贷资金投入机制。从农村资金短缺的原因来看,除去农业的产业弱势外,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金融产品个性化不足等是制约信贷资金投入的主要原因。必须建立健全信贷资金投入机制,打通银行与农村经济体及农户资金需求的信息通道,实现“双向无障碍选择”;要对农村经济体的流转土地、林权及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户宅基地、房屋和一定体量的加工饲养经济,建立统一标准化的评估认可平台;银行业要自下而上为农村经济体和农户量身打造信贷产品,建立专门的信用台账体系,逐步形成信息畅通、交易灵活、产品丰富的农村信贷资金投入机制。
要有效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拓宽支农领域、深化支持重点、加大投放力度,将信用、担保、抵质押等方式与地方政府支持政策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有效衡量农村区域特点与优势项目、资金困难与客观原因、短期不足与长期效益、社会贡献与自身发展等因素,切实摸清农村资金需求多方面特殊性,对现实性强、见效性快,影响深远的三农主体逐步加大支持力度,激发“先富带动后富”的破窗效应。
要多措并举建立监督引导措施。政府部门要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社会资金落地农村、支持农业、帮扶农户;金融监督部门要适当提高监督标准,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投放比重和逐年提升投放比率,防止农村资金外流;政策性银行要坚守主责主业,服务三农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效履行“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发挥金融体系“稳定器”作用,保障更多的资金留在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信贷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反哺三农,补齐三农短板。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