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农业农村领域有效投资,是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扎实稳住三农基本盘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2022年以来,黑龙江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推进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在农业农村领域落实落地,锚定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主力军”、国家粮食统筹调剂最可靠的“供应地”的目标,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为全面完成今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各项任务、守好三农战略后院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1-7月份,全省一产固定投资同比增长36.8%。
聚焦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任务,
挖掘农业农村领域投资潜力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黑龙江围绕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目标,立足加快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加强巩固薄弱环节,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集中建设一批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带动农业投资增长58.1%、畜牧业投资增长11.3%。
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坚持管控与修复并重、保护与利用统筹、用地与养地结合,农艺、生态、工程等措施多管齐下,守好粮食生产“命根子”。2022年,全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100万亩,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任务190万亩,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在黑土地保护标准化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实施肥沃耕作层培育等农艺措施,逐步恢复和增加土壤有机质,持续改善耕地质量。
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明确鼓励先进、精准落实、优机优补,支持高端智能农机的推广应用,积极创建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导区,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888.35万千瓦,全省拖拉机保有量158.7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稳居全国首位。出台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配套政策,推进以“两牛一猪一禽”为重点的规模养殖与加工一体化发展,2022年上半年,肉蛋奶产量达到403万吨。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635万亩。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物化应用,创建2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种质改良、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38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31个现代农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完成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扩建,种质资源保存能力达到20万份。推进北大荒垦丰种业生物育种平台建设,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应用。支持北大荒垦丰种业、龙科种业承担国家大豆育种创新项目,提升育种技术水平。
持续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完善生产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推进施药机械改造更新,今年新建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点1000个,全省总数达到4000个,立体化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39个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和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项目建设,落实养殖环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保险联动机制试点,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措施,确保全省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稳定。
打好多元投入组合拳,
拓宽农业农村投资渠道
扩大农业农村投资需要多措并举、共同发力。黑龙江坚持完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通过财政资金投一块、发行债券增一块、金融服务贷一块、社会资本跟一块,聚向发力,织密农业农村投资网。
加大政策引导,强化财政优先保障。围绕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资源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等6个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今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同比增长4%。加快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执行进度,及时拨付支持粮油生产等各类政策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相关主体,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效益。集中推进乡村建设方面6类12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紧紧抓住二三季度施工黄金期,强化施工组织,加快形成实物工程量。
加大重点倾斜,强化金融保险支农。与工商银行、人保财险等4个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截至今年8月份,全省农业农村方面银行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6.54%。积极推广“大数据+金融”支农模式,省农业金融平台发放贷款397亿元,比去年增加80亿元,惠及农户和主体27万户。以兽医大数据应用为突破口,推出了业界首创的“龙牧贷”线上信贷产品,有效解决中小养殖户融资难题,该产品面市1个月,授信额已达6000万元。在五大连池、宝清等6个县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大幅提高大豆保障水平。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实现了产粮大县全覆盖。
加大撬动力度,强化社会多元投入。聚焦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积极争取扩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高标准农田、社会化服务等一大批项目成功发债,有效与国家政策资金形成互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指引》,出台《黑龙江省农业全产业链投资指南》,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向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政府、社会资本、农民等多方共赢。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激发农业农村投资活力
积极打造载体、加强储备、招商引资、完善管理,引导投资持续流向农业农村领域,把更多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加强载体建设。坚持高点定位,对标全国最好水平,政策集中向优势特色产业和产业优势区倾斜,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小农户共同参与建设,吸纳社会资本投入近百亿元,形成政府和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建设的多元投入新机制,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全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农业产业强镇6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打造了五常水稻产业园、海伦大豆产业园、雪花肉牛产业集群,渤海镇、会发镇等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样板,提升了农业产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
加强项目储备。对接中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要求和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等红利政策,对照全省“十四五”规划,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提升、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数字农业建设项目等方面,谋划储备建设项目846个,其中有170个项目被纳入全省基础设施重点推进项目,9个项目列为全省重大农业农村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加强招商引资。坚持向战略投资者要发展,充分发挥全省农业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配套服务链,全力推进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招商引资。各地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乳、肉、果蔬、食用菌和中药材8个产业为重点,制定完善农业和农产品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行重大项目一企一策,强化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招商和配套,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全面掀起新一轮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热潮。截至7月底,合同签约项目236个,签约额530多亿元。
加强项目管理。针对农业农村领域项目资金涉及行业多、链条长、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的实际,组织全省农业农村系统集中开展了农业项目资金监管体系重塑“百日攻坚行动”,采取专项整治的办法,在全系统打一场项目资金监管攻坚战。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对项目资金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工作短板弱项进行了集中补课,对制度体系进行了重塑升级。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的监管职责,理顺了监管流程,找准了监管重点,为全年项目实施打牢基础,为今后监管工作立好规矩。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