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多发散发宏观背景下,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按照“盘活存量、引入增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的“四量并举”思路,紧紧围绕稳住经济大盘,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大力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坚决守好三农战略后院。今年以来,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涉农资金1168.6亿元,同比增长8.5%。截至6月,全省农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发行专项债券113.2亿元、增长8.8%,涉农贷款余额2.3万亿元、增长13.4%,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立足省情农情,突出重点领域投资,盘活资金存量
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造良田、出良策,全力保障粮食安全。2022年上半年落实中省资金200.1亿元支持粮食生产,占中省资金总额的40%;市县财政投入62.16亿元、增加18.6%,撬动社会金融资本投入186.74亿元、增加20.6%。坚持“只有天下良田,才有天下粮仓”,在全国率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提高到3000元/亩。坚持“谁种粮、补贴谁”,将省级种粮大户补贴标准提高至80元/亩,把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实施范围扩大到76个产粮大县,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坚持向播面要粮、向科技要粮、向撂荒地要粮,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开展农户承包耕地撂荒整治,今年全省夏粮喜获丰收,大春粮食播面8006.1万亩、增加156.8万亩,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夺丰收。
始终抓实生猪稳产保供,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防疫,保障生猪产能整体稳定。巩固生猪恢复生产成果。在全国率先出台《四川省促进生猪稳产保价七条措施》,打出“收储、财政、保险、金融”组合拳,建设生猪产能调控国家级基地393个、省级基地2500个。今年上半年,全省生猪出栏3139.8万头、增长7.2%。千方百计防控非洲猪瘟,压紧压实“3+1+1”网格化管理责任,重大动物疫病应免密度97.2%以上。提高生猪保险保障水平,将育肥猪和能繁母猪保额提升到800元和1500元,实现全覆盖。今年一季度承保生猪1317万头、赔付3.71亿元,增长22%、54%,受益农户17.42万户。
始终全面推进重点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强产业、补短板,持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以园区为引领,推进“川字号”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出台《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梯次建成各级现代农业园区1178个。今年上半年,蔬菜、禽蛋、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分别增长6.3%、7.3%、3%,水果、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分别增长9.4%、10%、12.6%,“川字号”特色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3.8亿美元、增长73.2%。打好种业翻身仗,出台《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开工建设省种质资源中心库、省级现代种业园区等一批种业重点项目。成立注册资本15亿元的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行业,振兴“川种”。持续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开展“缺门断档”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加快建设五良融合宜机化示范区,全面推进提灌站建设。加快补齐农产品烘干冷链短板,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全程试点县建设,新(改)建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500个,覆盖94%涉农县。
强化政策支撑,激励地方真金白银投入,引入投资增量
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挥棒作用,把投入优先作为“四个优先”的重中之重。在全国率先出台《四川省市县党政和省直部门(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试行)》和年度考核实施方案,将市县对乡村振兴领域财政资金投入比例、增幅纳入到实绩考核中,对考核优秀的5个市(州)分别一次性给予1亿元的省级奖补资金。
建立乡村振兴先进县乡村奖补机制,激励市县真金白银投入乡村振兴。出台《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每年落实省级资金22.7亿元,开展乡村振兴先进县奖补激励10个、成效显著县15个、重点帮扶优秀县10个、先进乡镇50个、示范村500个、重点帮扶优秀村200个。
建立星级园区奖补机制,推进省委“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率先在园区落地。出台《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2019年以来累计安排省级资金30.7亿元,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与省级星级园区奖补。激励各地以园区为载体,积聚资本、土地、科技等要素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带动市县财政、社会和金融资本1247.8亿元。
将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纳入政府督查激励机制,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激励支持。省级安排5000万元对推动落实粮食生产(含大豆扩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明显的5个市(州)予以激励。安排1亿元对省委、省政府审定的进入省重点项目推进和投资运行红榜的市(州)予以奖补,以更大力度激励地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多元投入,持续拓宽投资渠道,做大投资总量
健全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缓解农业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市县建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通过“政银”“政银担”等方式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级每年按照市县实际到位风险补偿金的规模给予35%的补贴,每年度单个市不超过2000万元,单个县不超过1000万元。目前,全省已到位风险补偿金超过29.5亿元,累计发放贷款超过448.4亿元。
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积极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自2018年发行全国首单乡村振兴专项债以来,积极指导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聚焦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仓储冷链物流、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做好项目包装,争取更多专项债额度用于农业农村。今年上半年,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113.2亿元、增长8.8%。
开展农业信贷担保奖补和产业化银行贷款贴息,引导金融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通过奖补降低担保门槛,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性担保。实施产业化银行贷款贴息,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打造信贷直通车(四川版),促进涉农主体增信融资。今年已拨付农业信贷担保奖补4748.82万元,贷款贴息12478.81万元。
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成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四川省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通过直投、设立子基金的方式,重点投资四川省境内优势特色产业及相关龙头企业,发挥财政、金融、社会资本联动作用,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狠抓投资终端见效,加强项目资金全过程监管,提升投资质量
项目跟着储备走,确保“资金下达之时”就是“项目启动之日”。健全省市县项目储备体系,落实好用地、环评、建设主体等要素。按照“论证一批、成熟一批、入库一批”思路,通过专项资金数据管理平台,实行分批储备、动态管理,未入库的竞争性项目一律不予安排资金。2022年储备中省各类涉农项目34类1700余个,总投资达665亿元。
资金跟着进度走,督促地方逐级落实支出责任。成立农业农村厅促建设稳投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13个重大项目投资专班,每季度调度全省项目运行情况。联合财政厅、人行成都分行实施乡村振兴专项库款保障管理,动态监测各级资金归集、拨付以及结余等情况,确保专款专用。打造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管理平台“四川版”,对中省项目资金实现“穿透式”管理。建立全省涉农补贴“一卡通”审批系统,做到惠农惠民补贴资金全程阳光发放。
预算跟着绩效走,着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建全绩效评价结果刚性约束机制,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2021年对21个市(州)、178个涉农项目县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2022年20%的中省资金分配挂钩,扎实推动地方由“要我干得好”向“我要干得好”转变,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