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宜业精致乡村
时间:2022-11-01 01:07:1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山东省威海市委书记 闫剑波 字号:【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威海考察时,提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为威海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理解,精致乡村是精致城市的重要内容、题中之义。近年来,威海把精致乡村建设作为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的总遵循,突出“规划精当、环境精美、设施精良、服务精准、治理精细”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山海相映、宜居宜业的精致乡村,有力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注重规划精当、三生共融

  全面推进规划体系建设。结合建设美丽乡村精品带、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等需求,秉承生活美是目的、生态美是基础、生产美是关键“三生共融”理念,将农业、文旅、环保等各类规划在空间上统一、在建设上整合,确保城乡空间“一张图”。先后编制《威海市村庄建设及美丽乡村精品带规划》《威海市乡村振兴战略空间规划(2018-2035年)》《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威海市乡村振兴样板片区规划》等,为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提供了基础性、指导性方案。

  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为确保村庄发展定位精准,按照“4+1”分类标准,逐个村庄分析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状况、人文底蕴及群众意愿,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趋势,形成村庄分类初步方案,通过村民会议审议和镇街公示等方式,广泛征求民意,群众满意率达到100%。每年根据村庄变化情况,建立科学、稳慎的动态调整机制,将村庄分类由“终极蓝图式”转变为“动态发展式”。在村庄分类成果基础上,对集聚提升类等建设需求量大的村庄规划加快编制,对城郊融合类的村庄纳入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编制,对搬迁撤并类的村庄原则上不再单独编制,避免规划资源浪费。目前,已编制村庄规划178个,做到了应编尽编。

  创新推行乡村规划师下乡。2019年威海建立并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师制度,配套制定《乡村建设“十个一”规范》《乡村规划师团队工作细则》,确保村庄规划能落地、乡村建设不走样。面向社会招募7支规划师团队下沉乡村一线,负责乡村建设规划指导、文创设计和细节提升,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具有威海特色的海草房文化、红色文化、兵营文化等乡村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有效避免了“千村一面、百镇一貌”同质化建设、城市化病等现象。目前已成功打造文登昆嵛山生态经济、里口山近郊休闲、宁津十里古乡、临港麓源果乡等乡村振兴样板片区80多个,吸引乡村振兴首席专家3000余名;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59个,总投资47.6亿元。

  注重环境精美、整洁有序

  城乡统筹。坚持以城带乡,投资11亿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户保洁、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体系,每个镇至少建成一处转运站,全市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全方位、无缝隙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格局,成为全省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自2011年起,镇村生活垃圾入站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始终保持100%。

  内外兼顾。将做足“面子”与做细“里子”相结合,既整治村庄大环境,又整治庭院“微景观”,让精致不仅进村还要入户。由各级妇联牵头,连续4年开展“精致农家”示范创建工作,在省内率先推行“五净四美”创建标准、率先开发“精致农家”数据管理平台,打造“美丽庭院+”特色品牌,培育文登六度寺村“樱红石语”、王家疃村“柿园民居”、徐家塂村“一泊花港”等特色庭院393处,形成“一户一品”“一院一景”。截至目前,“精致农家”示范户建成率达到45%以上,创建质量和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查改压实。坚持以查促整,破解农村环境整治难题。建立“一周一曝光、一月一例会、一季度一通报”的督导调度机制,每周将暗访发现的问题通过电视媒体进行曝光,并建立台账督促整改落实;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统一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每季度通报环境整治工作情况,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确保整治任务落实落地。自2019年下半年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暗访调查93次,曝光问题3200多个,整改完成率达到100%。

  长短并重。在做好即时整治的同时,着眼长期效果,建立长效机制。比如在农村改厕方面,建成辐射半径3~5公里的农村改厕服务站131个,管护服务覆盖所有改厕农户,实现厕所坏了有人修、粪池满了有人抽,有效解决了农村改厕“最后一公里”问题。

  扬弃有度。在村庄“脏乱差”问题上做减法,集中力量清理生活垃圾、河塘沟渠、畜禽粪污,开展断壁残垣、杂乱线路专项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全域“清零”,市级清洁村庄实现全覆盖。在留住乡愁上做加法,适度保留农户门前小菜园、小鸡舍、小柴垛等乡野特色,守护好“乡土味”“烟火气”,根据农民群众实际需求,打造纳凉亭、浣衣池、连村桥等生产生活场所,使乡村建设既提质量又接地气。

  注重设施精良、支撑有力

  拉长补短,增强乡村承载能力。优化城乡交通网,构建城市公交、城际公交、镇村公交、旅游公交“四位一体”全域公交网络,村村通公交率达到100%,全面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工程,通村、通户道路硬化实现全市村庄全覆盖,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米”。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村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到75%以上。构建高效物流网,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寄递物流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90%以上,淘宝镇村数量三年增长6倍。打造农村“精致电网”,开展农网电力“井井通”行动,农网供电可靠性接近100%。打造千里山海乡村振兴路,辐射带动全市64%的涉农镇街,建设省级以上景区化村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101处,单日客流量最高突破40万人次。

  构建平台,释放乡村数字红利。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建设5G基站4395座,农村通光纤和4G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城乡网络“同网同速”。抢占“云端经济”高地,搭建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开展线上农村劳动力、土地、农产品价格等社会化信息服务,完成农业生产托管线上交易220万亩次。紧盯电商发展新业态,构建“线下商家整合+线上直播孵化”的互联互通新模式,助力西洋参、海参、牡蛎等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速在20%以上。推动互联网与政务服务融合,提升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和“一网通办”能力,近万个事项实现镇村两级网络“云办理”。

  区别对待,尊重农民意愿精准发力。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务实管用、乡情兼具、群众参与的原则,合理确定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因地制宜推动村庄“渐进式发展”。在供暖、供气等工作推进中,对有意愿改造的给予补贴标准,减轻农民使用负担;对暂时无意愿改造的,不强迫、不勉强,不搞“一刀切”,得到了基层群众好评。

  注重服务精准、增进民生

  找准着力点,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威海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率达到45.5%,农村老年群体最迫切的服务需求是医疗和养老。在医疗服务上,通过“一共两巡”解决就医难题。“一共”,就是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医学影像、远程会诊等信息实时共享,解决农村医疗服务能力薄弱问题;“两巡”,一是建立“医疗专家下基层”常态化巡诊机制,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累计服务群众22万余人次。二是成立基层巡诊服务队,实现“送医到村、送药入户”,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短缺问题。

  把握新需求,增强乡村新型服务功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市民下乡、务工返乡、大学生和军人回乡,“新农人”越来越多,威海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丰富乡村公共服务内容,让乡村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在保留乡村乡土韵味的同时,引入乡村会客厅、快闪店、设计谷、创客之家等新业态,构建多元化服务,提升乡村生活吸引力。文登区大水泊镇建设耕读小镇中心,配套建设专家公寓、会议室、工作室、咖啡厅、健身室、文创基地等设施,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现已吸引了清华、北大、北航等30多名博士、专家和15名海归。

  打造综合体,形成便捷高效的“生活圈”。发挥中心镇、中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从生产、生活两方面入手,打造乡村民生服务综合体。在生产上,突出镇域服务功能建设,全市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42个,服务能力覆盖全域镇村,有效解决“有地不愿种”“没有人种地”“种地种不好”等问题,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稳定增长。文登区、荣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关经验被列为全国典型案例。在生活上,突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威海村庄规模偏小,200户以下的村占比达到53.5%,公共服务配备不可能面面俱到。按照“集中居住型”“多村合一型”等模式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507个,服务辐射所有行政村,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市场服务网点为补充、室内室外设施相结合的农村公共服务网络,既节省了资源又发挥了效益。

  注重治理精细、信用引领

  抓制度体系建设,让信用“更长久”。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社会信用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出台《威海市信用“进农村”工作推进方案》《威海市“海贝分”(农村)积分管理试行办法》等政策文件,为信用治理工作开展提供指导;镇、村以村规民约为“蓝本”,把人居环境、村风民风等乡村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纳入信用指标管理,制定切合村庄实际的信用管理办法;为每个村民建立信用档案,实现“一人一档”,按照“信息员采集、村议事会审核公示、镇街征信办上传”的信息汇集机制,确保村民信用信息认定的公平公正。同时,把农村信用平台与市、县平台联通共享,群众在村里的加减分在全市通用,纳入全市联合奖惩,放大村级信用奖惩效应。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已实现全市农村全覆盖。

  抓运行资金保障,让信用“受重视”。打造信用资金“蓄水池”,县级均设立专门的信用基金,将村民福利变成信用奖励,由以往“普降小雨”式发放变成依据信用分差额发放,参与群众既得荣誉又得实惠。荣成市每年设置信用基金2500万元以上,年均发放1900余万元开展信用表彰和奖励,惠及30余万人次。延伸信用服务链条,对积分高的村民,给予农村合作医疗补贴、宽带收视补贴、银行贷款利率补贴等政策。在村级设立信用超市,群众凭信用积分到信用超市兑换商品,让信用积分成为“信用货币”,实现评价结果的真用实用管用。大批社会爱心组织、企业家、农村在外能人踊跃捐款捐物,进一步扩大了农村信用资金“蓄水源”。

  抓政策实践对接,让信用“真落地”。威海把乡村建设作为“信以致用”的主阵地,经过多年探索,“信用+环境整治”“信用+志愿服务”“信用+乡村治理”等渗透到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原来由镇村主推的工作变成全民共建,有效扭转了“干部前面干,群众一旁看”的状况,提升了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目前,全市农村各类志愿服务队发展到14000多支20多万人,形成了家家有志愿者、村村有服务队的良好氛围。有300多个村庄全面取消保洁员,收拾环境卫生的主角换成了村民志愿者,年可节约保洁费用1600余万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