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提出并实施系列战略思路和政策举措,奠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四梁八柱”。在政策驱动和市场拉动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初现成效,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诸多成效的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仍需加快。新形势下,应对标对表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更好夯实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短板,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对于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我国已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性等多重属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但是,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总体质量水平不高,还存在设施不完善、区域不平衡、管护机制不健全等诸多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与城镇基础设施总体水平相比差距明显。不补上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就谈不上农业农村现代化,更难以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目标。由此可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百年目标的重要基础。
重塑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路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农村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异常突出,衰退现象十分普遍,农村发展活力亟待激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要在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基础上,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从国际经验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最直接措施,贯穿在城镇化各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区域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均等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吸引城市的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资源要素向乡村加快流动,缩小城乡在产业、就业、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差距。但是,当前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十分明显。如果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总体质量水平提不起来、城乡差距无法缩小、一体化进程难以推进,农村对优势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就无从谈起,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就难以解决。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有助于带动城乡间各类要素交流融通,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使农村居民获得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的公共设施服务,是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加快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农村水电路等建设持续强化,乡村物流和宽带网络加快发展,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初现成效。但是,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依旧存在,特别是城乡居民居住地公共设施水平差距十分明显,各项公共设施基本呈现“城市—县城—建制镇—乡驻地—村庄”梯度递减特征,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匹配。由此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有助于不断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进展。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为尽快形成城乡基础设施有差异无差距的一体化格局,确保农村居民获得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破除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制度围城和机制障碍,聚焦交通、水利、能源、物流、信息、人居环境等核心任务,实施乡村建设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提升农村交通物流质量。深入推进农村交通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将农村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由“量”的增加加快转变为“质”的提升。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着力推动公路网络、管养保障、运输服务、制度政策、资金保障、技术标准、群众参与等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分类梯次原则,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快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因地制宜新建扩建、升级改造乡村道路和公共停车场所,整顿完善农村交通运输秩序,彻底转变“乱差”局面。优化升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对有能力、有意愿深入农村地区和市场的物流龙头企业支持力度,鼓励探索合作与利益联结机制,优化物流网点布局,全面提升物流速度效率,推动农村居民有条件就近“寄快递、取快递”。
优化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健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深化农村水利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重点支持探索水利基础设施管护运营新模式,鼓励合作社、农民等经营主体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护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农村基层水利队伍建设,优化升级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继续聚焦农村生产生活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持续提升节水供水、防洪减灾、抗旱应急等能力建设。对标对表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及制度体系,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确保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实现与城市大体相当,全面杜绝“有水龙头没有水”“上午有水下午没水”“有水但水不能喝不好喝”等问题出现。
升级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强化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继续推动农村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新能源在市场中的比重。在巩固拓展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对标对表城镇能源体系,加快推进现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支持探索能源高效利用技术,鼓励创新能源利用方式,全面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继续推动供气设施设备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农村燃料清洁化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因地制宜探索区域性冬季清洁取暖新模式,加快农村能源向智慧化转型发展。创新农村能源体系建设管护制度,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机制,引导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更多参与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
强化现代乡村建设科技支撑。继续强化农村科技创新与应用,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供给,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领域科技创新,健全技术推广体系,确保先进科技下乡并尽快进村入户。全面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健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现代智慧智能技术支撑能力,推动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为着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奠定基础。完善数据标准体系和产权制度,促进数据规范化,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构建开放共享安全的数据要素市场,充分挖掘利用农村数据资源价值。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数字经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完善数字乡村服务平台体系,提升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智慧化便捷化水平。推进建立健全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让农民有能力把现代化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数字”服务效应。
接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全面普及农村卫生厕所,着力提升改厕质量。聚焦区域性和阶段性发展现实要求,有重点梯次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升级,强化对中西部落后地区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升级改造,探索政府和市场多元化建设管护运营机制。压紧压实各级责任,革除“形式主义”“形象工程”“一刀切”等“异味”,因地制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科学技术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防止机械照搬照抄、千村一面。鼓励业态、模式、技术等加快创新,扎实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动与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污等治理有机衔接,打造一体化治理模式与体系。重点支持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建设,鼓励推进粪污治理与果蔬种植循环发展等模式。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高效治理。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全面打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攻坚战。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高效治理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确保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尽快进村入户、落地落实、发挥效用。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分类推进污水管网乡村全覆盖和城乡一体化。鼓励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推动以村级为单位持续健全污水治理和水质改善运行管护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符合不同地区的多元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支持垃圾就近就地分类,积极开展资源化利用。重点鼓励以市场化手段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切实做好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加快村容村貌优化提升。强化总体规划引领,做好村庄建设和农房改造。支持村容村貌提升的市场化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合作社等依托产业融合等项目自主开展村容村貌优化提升工作。继续聚焦农村照明设施、公共空间、庭院环境等薄弱环节,加大优化建设力度,加快推动在制度设计、政策支持等领域实现城乡一体化。接续开展乡村绿化美化靓化行动,聚焦特色景观打造升级版美丽乡村,全面提升乡村“内涵”和“颜值”,创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人居环境。强化乡村建设科学引导,不搞大拆大建、杜绝千篇一律,讲究以传统文化特色塑造乡村建设新品牌。进一步创新农村居民参与方式,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积极性。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奖惩制度,倡导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共同爱护环境卫生,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