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波 种水稻的“肖魔怔”
时间:2022-11-01 01:15:4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9月23日,2022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成都主会场揭晓。祖茂堂、肖建波、盖永峰、丁旦、魏德东、赵常洪、石濡菲、许方瑜、杨晓凌、马志祥等10位优秀农民获得2022年度“全国十佳农民”项目资助。

  当选的“全国十佳农民”将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的资助,以及网商银行提供的全年免息贷款,以支持他们更好更快发展。今年“全国十佳农民”还将加入网商银行县域人才培养计划“板凳课堂”,成为板凳课堂特聘讲师。农业农村部于2014年起开展“全国十佳农民”资助项目,9年来,已评选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优秀农民代表90名。本刊将分多次刊发本届“全国十佳农民”的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继续把农场做大做强,让更多人吃上咱永吉的优质大米,让更多乡亲们通过稻米致富。”九月丰家庭农场主肖建波说。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肖建波,是吉林省永吉县一拉溪镇新兴村村民。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维生、靠天吃饭的农民。新兴村在水稻主产区,肖建波打小就帮着父母侍弄水稻,育苗、插秧、施肥、除草……一次次收获的喜悦,不但让他爱上了这片生养自己的黑土地,而且让他爱上了农业,尤其热衷于种植水稻。

  从“肖魔怔”到“土专家”

  当年因为品种落后,产量偏低,父辈们辛苦劳作一年,卖粮后手里攥着的几张票子却仅够维持一家温饱。看着父亲因为常年积劳成疾大把吃止痛药的样子,“一个种出优质水稻,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在肖建波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怀揣着这个梦想,高中毕业的肖建波并没有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去外面闯荡,而是选择留在家里帮父母种地。为了种好水稻,他购置大量水稻种植技术相关书籍自学,并自费到中国农民大学进行了深造。不仅如此,他还挨个拜访村里村外的种地能人和镇里、县里的农业技术人员,通过长期的学习,他在地里鼓捣起了试验田,学到点新东西就赶紧去试验田里研究,试种各种水稻新品种。

  肖建波说,“那时候就是一门心思想种好水稻”。在水稻生长的各个关键时期,不管是三更半夜还是烈日当头,想起什么事就马上跑到地里琢磨,吃了无数苦,也绕了很多弯路。

  有些村民不理解,背地里管肖建波叫“肖魔怔”。别人的冷嘲热讽没有浇灭他研究水稻种植的热情,付出终有回报,几经寒暑,肖建波终于掌握了比较丰富的水稻种植技术。乡亲们在种水稻时有什么技术问题,都愿意跟他一起探讨,自家水稻有了什么疑难杂症也都愿意找他帮忙。从此,他也从“肖魔怔”变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土专家”。

  好地就该用好种

  肖建波说,“好地就应该用好种,这样才能多产粮。”

  为了让乡亲们种好粮、增加收入,肖建波通过走访市场,与收购商和大米销售商探讨,终于摸到了影响水稻价格的“软肋”:本地水稻品种较为单一、优势不明显、市场占有率低。从此,带领乡亲们种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水稻品种,帮助大家一块儿富起来,就成了他新的梦想。

  因为对水稻种植的这份热爱和执着,2010年肖建波受到了袁隆平院士团队的关注,并得到了极大的技术支持。这年九月的一天,肖建波终于见到了一直崇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决定将多个水稻新品种交给他试种,并殷切嘱托:“北方温差大,南方种的水稻没有北方的口感好,希望水稻新品种能在吉林的黑土地上种植成功并大面积推广。”

  在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支持下,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肖建波建立了合作关系。袁隆平院士的信任和嘱托、团队的技术支持,给了他极大的动力,让肖建波“奔梦”的劲头更足了。

  2012年,肖建波再次受袁隆平院士团队委托,进行了1300个品种的试验示范。从此,肖建波一头扎到试验田里,啥也不顾了,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这些“宝贝”,育苗、播种、施肥、收割都亲力亲为,幼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各个时期详细记录,各个时期的技术数据他记录了几十万字。当年有3个适合吉林地区的水稻新品种试验成功。2014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新品种每公顷可增收3000元,现种植面积已超过200公顷,水稻良种优势初步显现。

  2016年5月,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农场正式挂牌成立吉林试验站,与农场合作进行新品种试验研发、人才培训、水稻种植技术研发,农场年种植试验品种1700余个。目前,农场已自主注册“袁氏国米”品牌,并获吉林大米产地认证。经过几年的杂交筛选,在“袁氏国米”商标旗下,陆续开发出有色、高钙、多胚、少糖等多个功能性稻米新品种,三系稻花香、三系软香米、三系胚芽有色糙米等优质稻米品牌。

  “随着大米的营养、保健、美容等功能逐渐被挖掘,我们的这项独门优势,即水稻良种优势日益凸显,农场大米销售持续看好,年销售订单水稻1200吨,优质大米700吨,产值近1300万元。”肖建波自豪地说。

  种好地还得靠机械化

  肖建波说,“要种好地,还得靠机械化。”

  多年的农机服务作业,让肖建波尝到了农业机械化的甜头,可是由于乡亲们的耕地面积小又分散,大型农机作业率不高,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还存在着产量低、成本高的问题。怎么能将农业机械化惠及更多的乡亲,成了让肖建波烦恼的新问题。

  一次电视上有关国外农场的报道,一下子让他“开了窍”。肖建波将父母和自己的20多公顷土地当成了试验田,一边实行农业机械化耕种,一边摸索建立家庭农场的经验。2013年,他流转土地4000多亩,注册成立了九月丰家庭农场。几年来,农场逐步发展壮大。

  “建波,你地种得多也种得好,我家的地也给你种吧。”近年来,因为土地流转价格公道,种地示范效果显著,乡亲们主动上门提出把地流转给肖建波。如今,九月丰农场已覆盖周边3个村200多个农户。他经营的九月丰家庭农场,每年带动村民就业百人以上。通过流转土地,带动周边农户实现了“一地三收”:一是土地租金收入每公顷0.8万元,二是流转土地后的村民到农场打季节工每人年收入1.5万元,三是土地入股村民每公顷土地年增加分红0.2万元。

  如今,走进九月丰家庭农场,万亩良田稻谷飘香。轰隆隆的车间内,工人们忙着运送、晾晒、加工,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肖建波用辛勤的汗水和执着,不但圆了自己在黑土地上种出优质稻的最初梦想,而且正逐步实现着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梦想。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