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飘香,田野金黄,秋收正忙。
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夺取秋粮丰收,是一场硬仗。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局部高温干旱、寒露风等困难,团结广大农民与三农干部,不误农时抓生产,挥汗耕耘夺丰收。眼下,夏粮、早稻均已实现增产,秋粮整体长势良好,收获在即,丰收在望,全年粮食产量有望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充足。
政策精准“滴灌”
资金直达粮农
9月7日下午,在湖南省中方县粮食储备库粮食收购现场,一辆辆满载秋粮的货车不时入内。“今年的价格高,政策服务好,我特别满意,家里一口气种了500亩地,有180亩玉米,320亩水稻,虽然受到高温影响,但是我的水稻总产量仍稳定在140多吨,收入在60多万元左右。”中方县泸阳镇桥上村种植大户高生铁开心地说。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种粮有收益,农民才会愿意种,粮食丰收才更有保障。2022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以秋粮作物水稻为例,早籼稻最低收购价1.24元/斤,较上年提高2分/斤;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1.29元/斤,较上年提高1分/斤;粳稻最低收购价1.31元/斤,较上年提高1分/斤。
种粮收益一端是价格,另一端则是成本。
为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中央财政近日下达资金100亿元,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统筹支持秋收秋种。至此,2022年中央财政已分三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
最低收购价与农资补贴这两项政策,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22年,秋粮播种面积超过13亿亩,比2021年稳中有增,为秋粮丰收夯实了基础。
为了守住来之不易的坚实基础,政策除了稳预期、稳增长,还要稳风险。
稳风险,就是要兜底种粮收入。2022年,国家在13个粮食主产区的所有产粮大县全面推广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江苏,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覆盖56个产粮大县;相关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从25%提高至30%,保险金额由原来的平均550元/亩,提高到最高1300元/亩,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种粮实现“旱涝保收”。
稳风险,就是要支持做好灾害应对。6月13日至8月30日,我国中东部出现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综合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高温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范围广,局部地区秋粮生产受到冲击。为此,财政部积极会同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研究,8月26日紧急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00亿元,全力支持各地做好抗旱救灾、秋粮防灾稳产等相关工作。在四川,2022年分批次安排各地农机提灌站建设、水资源调配、水源性工程等支持抗旱能力建设资金7.44亿元,助力各地增强抗旱救灾保障能力。
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实现农民预期稳、收益增长稳、风险应对稳,粮食丰收的基础就自然“稳”。
攥紧种子“芯片”
科技护航成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有好种子才能有好收成。
“你看玉米棒子大,籽粒饱满,现在查的是18行,每行有40多颗籽粒,预计亩产比去年增加15%。”山西省山阴县种粮大户樊云兵说。对于当地推广种植的优质新品种玉米的增产能力,他赞不绝口。
2022年,山阴县精选了66个近三年经国家或省审认定通过的适宜本地自然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展示,从中筛选出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抗旱节水品种40余个。其中三个品种可节水50%,增产30%。
在贵州省湄潭县,针对山地多、平地面积不足的特点,当地把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了提单产上。2022年推广的新品种水稻,米粒修长饱满,生长周期也缩短了10天左右。
河北省阜城县推广12万亩专用糯高粱新品种,采取统一用种、统一施肥的方式,亩产达到700公斤。而正常种植情况下,糯高粱一般亩产是500~600公斤。
2022年,农业农村部重点遴选发布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区域适应性强的主导品种,通过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确保粮食稳产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央投入超过22亿元,加快提升216个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现代化水平,保障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用种需要。
如今,我国已培育推广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超级稻多次创造水稻高产世界纪录,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取得突破。目前,我国的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6%,良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5%。
农田种良种,丰收的基础就有了。但要变丰收在田为丰收在手,还需要科技保驾护航。
江苏省南通市的一片稻田里,高处的360度高清摄像头、虫情测报仪、环境气象监测站全天守候。种田大户掏出手机,农田里的光照、土壤、温度、湿度、降水量等信息一览无余。动动手指,点开监测平台上的功能分区,作物生长实时监测、农田气象信息反馈、病虫害预警测报…一系列物联网技术映入眼帘。
“通过大田物联网系统运算,有没有病虫害发生,是否需要用药,农作物生长所需尽在掌握。借助高清影像和监测数据,可以更加科学地预判识别农业生产风险。”江苏省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秘书长、农业科技专家孙娟表示。
9月,黄淮海主产区玉米进入灌浆期,也是玉米锈病、白粉病等病虫害的高发期。山东武城种粮大户徐炳哲的玉米地就出现了病虫害,由于当地政府和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签署了“一喷多促”稳产高产技术合作订单,4台无人机一个上午就完成了徐炳哲的1000亩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和叶面肥喷施,快速有效地从虫口保住了玉米的产量。
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部署打好秋季重大病虫害防控攻坚战,要求做到防控责任再压实,监测预警再加密。层层压实属地防控责任,并加密监测调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适时防控。
除了病虫害,今年局部地区还面临着高温干旱的挑战。为抗击干旱、“旱口”夺粮,农业农村部迅速向抗旱一线派出10个专家组和12个科技小分队。旱情严重的地区,几乎所有成员都下沉到了抗旱一线,聚科技专家的力量,努力实现大灾之地变小灾,小灾之地化无灾。
如今,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在保障粮食丰收上,机械的作用越发凸显。预计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为此,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高质量高效率组织做好今年秋收、秋种、秋整地机械化生产工作,努力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为完成“三秋”作业提供坚实机械化支撑。
种子支撑、科技给力,有力保障了我国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也为再夺秋粮丰收增添了底气。
农田是农田 而且是良田
地之不存,粮将焉附?土地用途的改变,必定会影响粮食的产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只有严格管控耕地用途,守护好珍贵的耕地资源,并将其主要用于粮食生产,讲粮食丰收才有底气。
“轰隆隆……”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东山村,占地面积1.13亩的养羊管理用房被依法拆除,拆除后这块地将翻耕种上粮食。
连日来,长兴县纪委监委联合多部门,一手抓耕地“非农化”存量问题分类整改,一手抓耕地“非农化”增量问题有效遏制,以“现场核查+数字化监督”方式,全面开展耕地“非农化”整治专项监督工作,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目前已梳理出耕地“非农化”面积5058.7亩,并确定了6种类型4种处置方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就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作出专门部署。非法占用耕地、改变耕地用途的情况得到了遏制,稳固了粮食生产的基础。
2022年,河北省印发《关于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通知》提出,以“零容忍”态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从严查处各类新增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严肃追责问责。江苏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出台《江苏省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暂行办法》,省级投入1亿元对50个乡(镇、街道)给予各200万元资金奖励。浙江开发“耕地智保”,建立起耕地资源空间“一本活账本”,打破各业务条线信息壁垒,大幅度提升耕地问题发现的及时性、主动性。河南借助卫片执法、遥感监测数据、自然资源执法监督等手段,一张“天上看,地上查”的“天罗地网”已经常态化运行,为耕地保护管控注入了“智慧力量”。
实现粮食稳产增产,首先要确保“农田就是农田”。在此基础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的农田变良田,中国饭碗才能端得更牢。
“今年早稻、再生稻大丰收,亩产分别为1080斤和1280余斤,而且品质非常好。”谈到水稻种植,江西省上高县锦江镇石湖村种粮大户吴汉明说。2022年,他承包的耕地从普通农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粮食产量和收入都有不错的增长。吴汉明算了笔账:每亩减少人工、机械及化肥农药成本100多元,同时提高了产量,亩均增收近200元。
近年来,上高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体推进”的要求,建成了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把零散农田进行整合,畅通田间作业道路,建设了完善的灌溉设施。石湖村党支部书记李伟牯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有了水渠和机耕道,以前没人种的抛荒田如今都成了‘香饽饽’。”
在江西,当地通过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发行专项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增加到每亩3000元。目前,2622.7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建成,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4.3%,下一步规划建设200万亩高标准农田(旱地)。河南完成7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0亿斤以上。2022年,全省在建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超过1900万亩、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创历史之最。广西按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1500元大力支持各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新增高标准农田240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被列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国家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自治区党委、政府重点督查事项。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亿亩,2022年将再建1亿亩。据农业农村部消息,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项目区粮食产能平均能够提高10%~20%。仅以平均一亩地年产1000斤粮食计算,粮食至少可增产100亿斤。
守好耕地资源,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农田变良田,保证有农田种粮、农田主要种粮,实现农田多产粮,我国粮食高位增产就有基础、有保障。
大国粮仓稳,丰收基础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确保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有基础、有支撑、有条件。广大农民和三农干部要把政策用好、把粮食种好、把农田管好,真正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上沉甸甸、满当当、实打实的丰收答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