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新科技新理念撑起丰收新希望
时间:2022-11-01 01:22:3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郭媛 字号:【

  金秋时节,山西省平定县郭家山村田里,金黄色的玉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行间规整的大豆沉甸甸地低下了头,两种作物间隔种植一高一低,相得益彰。种植户郭建金的田地里大豆、玉米长势正旺。这是他头一次尝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我家30亩地往年玉米行距是28厘米,这次引进了紧凑密植品种,行距缩短到了18厘米,按照4行玉米、5行大豆模式种植,现在看来长势比去年同期还要好。”未来可期的好收成,让郭建金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尽管疫情和高温干旱造成了不利影响,但在科技助力下,秋粮丰收有了坚实的基础,山西秋粮丰收在望。

  复合种植 一田双收

  “玉米一点都不减产,还可以多收点豆子!”邢满宏是忻州市定襄县南王乡的种粮大户,今年他种植的1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里,玉米和大豆整齐地带状排列着,长势喜人。“农业农村部门经常给予我技术指导,如何种植、如何喷药、如何施肥,我计划明年种200亩。”邢满宏说。

  南王乡农技站站长邢秀年介绍:“邢满宏种植玉米套种大豆以来,从春季的选种子到中途的喷洒农药,再到病虫害防治以及玉米的氮肥施肥,我们一直都是跟踪服务。从现在长势来看,玉米估计产量在每亩1500斤左右,大豆的产量估计在每亩200斤左右,达到了我们预期目的。”

  定襄县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优势,抓好政策宣传,强化技术指导,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点的3万亩复合种植实现丰产丰收,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以来,各地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扩种大豆油料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点的决策部署,山西省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农业生产主推技术,在全省11个市大面积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覆盖全省近一半县(市、区)。组织各级专家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到村到户到田头,帮助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植保、收获环节困难问题,确保秋粮生产技术应用到位。

  有机旱作农业 因地制宜

  大同市高粱陆续成熟,迎来丰收。在吉家庄乡翁城口村,4000多亩红彤彤的高粱穗籽粒饱满。村民陈宗顺说:“长势很好,最低亩产一千八百斤到两千斤。”

  瓮城口村几千亩地多为沙质土壤,保水力差,过去靠传统种植粮食收成一直不好。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在品种选用、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等方面进行一体化推进,形成了以高粱、谷子为主的有机旱作农业核心区。2022年大同市各县区高粱种植面积达34.84万亩,带动6.9万户农户参与种植。

  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不断完善。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耕作优势的基础上,围绕“土、肥、水、种、技、机、绿”要素发力,实施十项工程,通过农田改良、土壤培肥、集蓄降水、旱作节水、抗旱良种选育、农机农艺融合、绿色循环利用等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积极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在实践中,山西省坚持点片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在4市15县整建制推进封闭示范,创建了120个省级示范片,联合科研院所建设了30个科研示范基地,建设了51万亩生产基地,坚持分层次、分区域、分作物开展有机旱作封闭示范,实现了县县有示范、区域有标准、片区有品牌。山西探索总结出更多实用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机旱作农业典型和模式,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从先行先试到标准规范,从单一技术支撑到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走出了一条技术集成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生态绿色循环的路子,为全国同类型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特优之路 农民增收

  位于黄土高原上的藜麦陆续成熟,走进忻州市静乐县娘子神乡南舍村,“红色”藜麦一望无际。“这些年藜麦的价格卖得很好,一斤4块多,家门口种地就能挣5万元,不比外面打工少。”69岁种植户高来明说。

  承包南舍村藜麦种植的是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润青。自公司2013年成立后,他在村子周边流转2000亩土地建立藜麦种植基地,进行有机藜麦种植、新品种培育和示范推广,从而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忻州师范学院等开展联合科研,设立工作站和试验基地,对藜麦品种选育、种植技术和功能性产品开发进行深度研究,培育出自有藜麦品种5个,研发的藜麦产品包括藜麦米、藜麦白酒和藜麦黄酒。“借助科研打造藜麦的核心竞争力是为了让乡亲们更加看好科学种好粮的前景。”李润青感慨地说。

  近年来,静乐县大力发展藜麦种植和加工产业,到今年已陆续建成千亩藜麦种植示范推广基地26个,全县藜麦产量达到7500吨。静乐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藜麦品种研发、制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特色县。

  藜麦喜获丰收,这只是山西小杂粮种植的一个缩影。山多地少、气候多样,丰富的小杂粮品种资源,成就了山西“小杂粮王国”的地位。杂粮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10,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近1/3,谷子、杂豆、莜麦等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多年来,山西一直坚持龙头企业带动、科学技术引领,推进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种业提升行动。科技赋能,让山西小杂粮向提高产量、提升品质转变。

  新科技新理念支撑起的丰收新希望,正在山西大地上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