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回到河北邢台麦子乌营村老家过年。假期里,我走亲访友,与同学小聚,和村干部一起聊聊村里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打工成为常态,县城买房多了
麦子乌营村的小麦、玉米、棉花和葡萄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到村庄总耕种面积的95%以上。村里在家种地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父母一辈,40岁以下的青壮年多数在北京、天津、青岛等地务工。
正月初一这天,刚好小学同学聚会。因为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外出打工受到影响,更多的同学有时间一起聊聊。同学小陶本来是在天津打工,受疫情影响,2021年在县城打工。如今,县城发展加快,产业不断完善,企业也越来越多,容纳就业的能力不断提升,所以像同学小陶这样本来是去北京天津打工的,越来越多选择就近打工。
还有一些同学不愿意外出打工,就自己在餐饮和建筑方面做些营生。小袁在隔壁的临西县有一个饼卷铺,夫妻二人共同经营,一年有十几万的收入。说到饼卷他就很有精神,而且对这个威县独特的美食赞不绝口,不仅是美食味美,还在于这道美食让他的生活变“美”。这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句话“每个地方都有让大家留念的东西,不要小看这种幸福感,因为这种幸福感能留得住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据在福建务工的同学小陈介绍,福建福州聚集了几百人的老乡,他们通过传帮带共同做地板砖美缝工作。每到清明中秋等节日,不回家的老乡们还会聚在一起。工作不是特别辛苦,而且自己找客户接活儿,相对自由,基本上每个月可以有一两万的收入。因为收入还不错,小陈又有了新目标,今年夫妻俩计划一起去福建打工,还希望把上初中一年级的女儿也接到那边就读,便于兼顾打工与家庭,生活的幸福感更加完满。
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许多在县城买了房子,尚未买房的也有进城安家的打算。但是他们与农业、与土地的关系并没有被割断,农忙时会回家种地,甚至闲时还会到农田里呆一呆、看一看。
乡村的希望在教育
近几年,麦子乌营村人居环境越来越好,互联网入户、路灯更新、道路全面硬化、厕所改造……乡土气的村庄越来现代化了。
虽然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但是村里人气还是很足。麦子乌营村子有一所不错的小学,十多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学生从这里走出,考入重点大学,这里的教育不仅受到本村村民的认可,外村村民也收益良多。所以外出务工的青年们愿意将自己的孩子留在村中就读,孩子们和留守耕地的父母们,仍然让这个村庄充满了活力。
威县曾经是黑龙港流域有名的贫困县,还是教育部定点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麦子乌营村也是这个贫困县里非常普通的一个小村庄。这些年来,是乡村教育让这个村庄、这个村子的学生有了上升通道和生活的希望,正是因为家家户户最大的投资都是子女的教育,让整个村子的风气和精气神确实不一般。此前,教育部挂职威县副县长王炳明对这个现象非常感兴趣,还专门找我座谈交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而人的关键,则在教育。
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是乡愁的“根”,而乡土、乡情、乡亲则是乡愁的“味”。村子里的烟火气总是让人怀想童年时光,而乡村要有真的希望,除了要有产业、要有人,更重要的是要有以教育为主的公共服务要素的支撑,支撑着村民生活和未来向上的希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