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农村教育三块短板
时间:2022-06-06 01:51:2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孙静茹 字号:【

  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依托,承载着阻隔贫困代际传递、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十三五”以来,国家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实现了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统一”,“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全覆盖,90%的生活补助用于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办学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学生享受到了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但是,与教育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优质教育需求相比,农村教育还存在明显短板,需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接续努力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补上农村寄宿制和小规模学校建设短板,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乡比重此升彼降是客观规律;城乡长期共生并存,也是客观规律。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5%,农村仍将有超过3.5亿人口、几千万学生。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条件显著改观。但同时,还有两类学生面临现实困难、处于弱势地位,亟需重点关注。一类是家校分离的住校生,一些乡镇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简陋,校园文化生活贫乏,学生上下学交通不便。一类是偏远村庄的学生,就读于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仍需改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还有15%的农村学校体育场所等办学条件不达标,10%的农村学校未接入互联网。小规模学校多、在校学生少、成班率低是乡村学校的基本样态,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将持续存在。这就需要更加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供给,重点补上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偏远村庄小规模学校建设短板,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

  科学规划农村学校布局。指导各地根据县域村庄布局,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引导教育资源优先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配置,重点建设完全小学和高年级寄宿制学校,同时稳妥推进撤点并校,适当保留偏远村庄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方便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

  改善寄宿制学校就读条件。建议实施新一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重点提高对西部地区的补助标准,全面改善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基本生活条件和文体活动的场地设施条件。探索农村公交开通校车专线,严厉整治违规违法运营车辆,降低住校生通勤成本,保障出行安全。

  提高小规模学校办学保障水平。落实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单列要求,保障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配备,设置必要的功能教室,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在偏远村庄的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配建教师周转宿舍,方便教师走教。

  补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从形式普惠转向实质公平

  近年来,我国累计改善了2600多个县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92.7%的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在硬件上、形式上做到了县域内城乡教育普惠均等。但是,软件的、实质性的教育公平尚未达到,集中表现在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还很大。《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乡村小学、初中,生师比分别为15.66:1、11.19:1,均低于国家标准,低于城镇水平。全国农村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为93.8%、81.1%,比城镇低4.6、10.3个百分点。乡村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所花费年限明显长于城镇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也相对艰苦。农村教师“水平低、流失严重”问题依然突出。据统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后,仍有近17%的乡村教师不愿意继续留任。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实现实质上的公平,必须更加注重在城乡之间统筹规划和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创新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大幅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要求,义务教育实行“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都承担重要职责,核心是要大力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全面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师资资源,出台城镇教师轮流到乡村学校任教的约束性规定,将申报高级教师职称须有乡村学校、薄弱学校1年以上任教经历的要求,提高到2~3年。此外,还应实施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落实工作补贴和生活补助政策,让乡村教师成为既有崇高荣誉感、又有足够吸引力的职业。

  补上农村“两后生”教育培训短板,培养高素质农民后备力量

  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前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是客观现象。在加快补齐农村教育短板的过程中,还应同步谋划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问题。我国有2.9亿农民工,16~20岁的约有700万人,多数是初中、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但又不愿复读的农村学生(统称“两后生”)。他们有创业干劲,也有乡土情结,是高素质农民的重要后备力量。但是,针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培训明显不足,全国中高职院校“农林牧渔大类”专业在校生仅有70万人,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学以致用效益不高,削弱了对农村“两后生”的吸引力。

  农村“两后生”大多在本地度过青少年时期,保留着原始的乡土情结,如果农村规模经营收益达到与进城务工基本相当的水平,再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他们将很可能成为率先返乡务农的力量。为此,应当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把更多的农村“两后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农民。

  坚持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育人导向。职业院校要研究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及专业设置,提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教学比重。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性教学安排。做到教育与生产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培养效果。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作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拥有中央、省、市、县、中职乡村教学班五级办学体系和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应着力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资、基地等条件能力建设,加强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和农民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政策支持,促进其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发挥更大作用。

  构建高素质农民扶持政策体系。将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经历作为农业职业鉴定、农民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有专业教育背景的优先考虑。继续加强制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支持政策,引导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村“两后生”兴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强化政府支持引导。建立各级财政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遴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好学生,开展进阶式定向培养,培养树立职业教育毕业生和高素质农民学员创业典型。深入宣讲国家惠农政策,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社会影响力及农村“两后生”家庭的认可度。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