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农民的一条建议
时间:2022-06-06 01:50:2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安徽省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徐广友 字号:【

  我离开安徽省凤阳县委书记岗位已经一年了,但小岗村农民程夕兵在2017年初,给我们县委、县政府提的一条建议,以及后来产生的效果,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程夕兵是小岗村的一个种粮大户,也是安徽省滁州市六届人大代表。一次,我到小岗村召开座谈会,想收集一些群众对县委、县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程夕兵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他说:“小岗村处于江淮分水岭的脊背之上,十年九旱,生产生活用水是最大难题,我建议政府出资、群众参与,开挖渠道,从小岗村上游的燃灯水库,把水引过来,改善村里的用水条件”。他还说,这不仅是一个庄稼汉的心愿,更是一名人大代表的使命,一定要当好群众的“代言人”。

  座谈会之后,凤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多方调研论证,最终敲定了小岗村的“引水上岗”项目。2017年11月6日正式开工,2018年6月10日完工,并且疏理、贯通了小岗村境内灌溉水系,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改变了小岗村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初步实现了“把水留住、把水用活”的目标。

  但在2019年,江淮分水岭地区遭遇近40年最严重的伏秋连旱,小岗村也不例外,虽然“引水上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但燃灯水库库容有限、小岗村用水距离远,水到小岗村已是“神经末梢”,困扰小岗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水源不足问题重新出现,也说明小岗村农业生产“靠天收”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为彻底解决小岗村水源不足问题,凤阳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多方调研,提出了从淮河引水到小岗的建议。就这样,“引淮润岗”工程应运而生,小岗村“双水源”的梦想得以实现。2022年4月20日,滁州市人大组织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和群众齐聚小岗村,打开了“引淮润岗”的出水闸门,当汩汩的淮河水流入小岗蓄水池后,在场的干部农民群情振奋、拍手称赞。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岗村的粮食生产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必须做到旱能灌、涝能排。2021年5月,“引淮润岗”工程开工建设,先是把淮河水在花园湖蓄积,通过马山灌溉站提引,经马山一、二级站20公里干渠输水至改革大道西侧,然后新建一座提水泵站,铺设直径800毫米的球墨铸铁输水管道9.5公里,沿途穿越京沪铁路,经北大荒七星农场至小岗村南的最高点,注入新开挖的调节蓄水池,通过已建成的灌溉渠系,将水送至小岗村全境。

  为使工程效益最大化,在管道沿途的金庄村和梨园村,同时预留放水口,巧妙兼顾了金庄和梨园两个村的应急供水,还可以在干旱年份,为小岗村最大日供水近8万立方米,每天可应急灌溉农田近千亩,实现了生产生活用水“内连外引、蓄提结合”。通过“引淮润岗”,把淮河水“引来、留住、连通、用活”,不但彻底解决了小岗村农业生产用水的难题,而且极大提升了小岗村群众生活和生态用水的保障能力。

  如今的小岗,水润万物,一派生机,岗上花开,处处是景。通过代表“提”、人大“交”、政府“办”,把代表意见、群众呼声与人大监督、政府工作形成良性互动,让“辣味”建议实现“美味”效果,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深刻内涵诠释地更加精彩。

  “引淮上岗”“引淮润岗”建议的办理,只是滁州市人大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乡村振兴共同奋斗力量的一个小缩影。

  2022年,滁州市人代会上,代表提出与乡村振兴有关的议案、建议47件。在各类调研工作中,基层干部群众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期望越来越高。“党委有部署、群众有呼声、人大见行动”。滁州市人大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把乡村振兴列为今年的1号议案,把组织开展“同心合力助推乡村振兴”活动作为今年的1号工程,谋划实施22条措施,打出一套“组合拳”,通过发挥人大法治强保障、监督促落实、代表聚合力的作用,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

  在市人大的带动下,各县、市、区人大纷纷响应:来安县人大依托代表活动室、基层民意收集点,3个月共收集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的意见建议30条;全椒县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在石沛镇探索村民自治“1+4+N”乡村治理模式,指导村民理事会为民处理各类矛盾50余件,化解纠纷40起。

  滁州,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目前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近万名,参与农业农村工作的近60%,有的是农场主、致富带头人、科技特派员,有的是“田专家”“土秀才”,他们离农村最近,对农业最了解,对农民最有感情,都是乡村振兴最具活力的积极分子。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乡村人才振兴“搭台铺路”,让人大代表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征程中挑重担、显身手、展风采、立新功。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