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萃
时间:2022-06-06 01:53:2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遵守合作理念 完善合作社组织形成机制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一方面,合作社要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小农户特别是兼业农户缺乏合作意愿与动力。而作为高素质农民载体的家庭农场,由于适度规模的形成,合作意愿和发展动力被激发出来,在家庭农场基础上组建合作社,就具备了微观活力基础。另一方面,应该以乡村社区为合作社基本单位。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传统村落是熟人社会共同体,有互帮互助传统,有共同的生产与生活资源,容易形成共同的利益纽带,具有天然的信任与监督机制,容易形成合作关系。因此,农民合作社组织应该在遵守合作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与乡村社区的一体化,并不断创新发展更大范围的合作社、联合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加强产业融合集约型村庄建设

  李实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数量供给和质量供给都是短板,不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农村人力资本薄弱,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发展后劲。为此,建议实施积极的财政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发展所需“硬件”和“软件”的投入。考虑到我国农村区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不同地区异质性较强,大水漫灌式的开发建设既缺乏资金,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建议学习日韩的乡村振兴经验,实施集约型村庄建设。减少小村落,打造大村落,加强集约型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各地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完整体系,从而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也提高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效率。最后,通过加强产业融合的集约型村庄建设、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提振乡村经济,促进乡村和城市的共同繁荣。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

  推进公共服务现代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李军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要在共建共享共富的基础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越是意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就越是要增强推进共同富裕的紧迫感与时代感,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地持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就要不断在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稳步加大公共支出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入力度,使政府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公共服务现代化与均等化;通过持续完善公共教育、公共科技、公共文化、公共医疗卫生、公共就业、社会保险、公共住房、养老与护理、兜底救助、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基于人的全生命周期的优质公共服务共享,使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满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裕同步发展的全面富裕。

  来源:《改革》

  乡村振兴要放在城乡融合的视野里

  林万龙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地方住的是农民,搞的就是农业;一个地方住的是城镇居民,搞的就是二三产业。农村地区不是只能搞农业,农村也不是只能住农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原来所谓的农村地区,除了农业也可以有别的产业,农村地区的人除了是搞农业的人,也可以是其他职业的人。这就是乡村,不叫农村。乡村更多讲的是自然风光,农村更多的是群体和职业的划分。只有在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思考乡村振兴的问题,乡村振兴才有可能真正做活,这就是城乡融合。从产业,从消费,从不同的生产和消费的业态都不是泾渭分明的,乡村的产业在其产业链延伸拉长以后,它的产业和城镇的产业之间原来的界限就没有了,所以在产业规划的时候就要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来源:瞭望智库

  搭建协作平台 增强乡村人才凝聚力

  张利庠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各级党组织要以人才振兴为着力点,采取“支部+合作社”“支部+企业”等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其次,通过制定岗位轮换政策,搭建人才岗位交流平台,通过岗位的合理轮换,人才的合理调动,使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性、融合性加强。再次,通过教育培训、人才交流活动、团队竞赛等方式,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基层政府要为乡村人才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为乡村人才队伍的稳定做好坚实的铺垫。最后,要搭建适合乡村人才发展的工作平台、科研平台,创造人才工作、研究和生活条件,还应搭建乡村人才发展的政治平台,发挥优秀人才特有的“政治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人才的价值。

  来源:人民论坛网

  推进城乡“同网同速” 填平城乡“数字鸿沟”

  李道亮 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硬件上要大力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持续推进城市农村“同网同速”,逐步填平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村公路、电力、水利工程、冷链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建设。软件上,要不断丰富和完善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服务供给,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完善功能、简化操作,让乡亲们用得上、用得好。推进智慧城市平台和服务向乡村延伸,推进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乡村提供便利,助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