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农广校调研组在重庆潼南、合川两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调研,实地考察了23名农民教育培训学员生产经营场所和创业创新成果。两区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跟踪服务,充分发挥优秀学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推进当地或辐射周边产业发展。
本次调研的23名农广校学员均参加过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或者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学习,有从事粮食、重要农产品、中药材种植等专业生产型农民;也有提供农机服务、订单养猪的技能服务型农民;更有面向普通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村庄建设管理等农村基层治理人才,他们都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者、带头人。
示范带动效果好
学以致用,助推农业产业发展。2019年参加青年农场主培训的重庆市潼南区盛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强,坚持走产业化之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头种植花椒200亩,养殖异蛇30000条,4个生猪养殖场存栏4000头,蔬菜种植130亩,中药材种植100亩,发展订单农业,带动村民30人,年人均增收3500元。2016年成立的稻梦空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潼南区崇龛镇临江村滕文强等3名回乡大学生联合创建,通过参加市区农广校组织的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学到了先进农业知识,经过5年努力,建成500亩特色化、标准化、科技化5G+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订单农业及物联网全覆盖。开通稻之梦微信商城,带动周边50名农户从事稻虾、稻蟹养殖,年人均增收2万元。
厚植情怀,投身种业翻身仗。种业作为农业发展的“芯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肩负着新的使命。合川丝瓜蔬菜研究所所长邓睿经过农广校的培训与自身多年努力,研究所现有科研基地30余亩,育种基地1000余亩,研发成功并推广自有蔬菜优良品种丝瓜、黄瓜、茄子等10余个,研究基地每年种植蔬菜新品种500个以上,蔬菜种子年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以上,每年服务农业10万亩以上。
不忘初心,示范带动群众增收。“一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那才是高质量的富”,这是潼南区桂林街道双坝社区党委书记朱席武的心里话。他带领村民种植蔬菜增收,使双坝社区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重点示范基地,供应重庆主城大概四分之一的鲜销蔬菜。带领村民走出了“创业就业、增收增效、富民强村”的路子。他本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潼南区知亲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甜放弃了北京上市公司总裁助理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主要开设四季水果采摘、餐饮住宿、农事体验、有氧会议、特色农产品等项目,面积200亩,年产值810万元,常年可提供16个村民就业岗位,年人均增收3万元。
扶上马送一程
合川区、潼南区农广校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跟踪服务,推进培育成果运用,发挥了教育培训培养人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精准培育学员。农广校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分布图,在产业带上遴选学员,建立学员培育全程档案,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转变。潼南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本土挂职大学生、村社干部、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十类人群为主要培训对象,累计开办156个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培育高素质农民8636人。合川区建立“前期培训+跟踪服务+结果运用”的培育路线,参训学员满意度测评在98%以上。
加强政策扶持。农广校整合政策资源,引导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参训农民倾斜。加大融资担保力度,鼓励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面向农民开展符合规定的信用贷款担保业务,优先为参训农民提供无息贷款。开展农民职称评定、评选优秀等工作,通过重点帮扶、政策倾斜和进修学习等手段,让培育结果得到实际运用。
支持抱团发展。农广校支持农民协会、联合会、创业联盟等农民社会团体建设,帮助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健康发展;支持农民参加展览展示、发展论坛、项目路演、技术技能比赛、跨省交流等活动,拓展理念视野;支持农民在产业发展、生产服务、营销促销等方面开展联合合作,通过专业合作、资金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经济组织。
营造舆论氛围。农广校通过在报纸、电视上开设《三农微课》《三农先锋》专栏,组织开展农民体育赛事,遴选推荐三农典型人物,大力宣传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的重要意义、具体政策、成效亮点,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农民成长良好氛围,引导传统农民自觉向高素质农民转变。
高素质农民的期盼
深化三个基本认识。学员们认识到国家对农业工作的重视,农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打牢了基础,全社会进步才有保障;认识到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只有相信科学技术,加入科技、农机应用,才能让农业变得有效益;认识到农民是体面而受尊重的职业,高素质农民不再是普通的农民,能创造财富,更能在从事农业生产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决四个突出问题。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何实现严格执法监管和推进标准化生产同向发力;二是由于土地的利用率较高,出现土地的连作障碍问题;三是土壤和水资源等环境的污染,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四是耕地的节约使用,也就是耕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思考五个实践经验。一是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途径;二是搞农业一定要好好学习,取长补短,因地制宜;三是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在生产操作中解决问题、不断总结,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用;四是农业做到小而精、小而专才更能体现出农业的价值;五是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各自发挥特长优势,形成“长板效应”。
深化跟踪服务的建议
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基础工程,向教育培训前后延伸是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有效途径,既要对接农民实际需求,也要做好跟踪服务,真正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形式。一是可围绕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种养、加工、储运、销售等全产业链培训;二是可围绕当地农业农村人才尤其是综合型人才相对紧缺的问题,合理设计培训形式内容,就地培养一批优秀人才;三是可围绕乡村治理能力水平提高,重点面向村“两委”开展意识形态、政策制度、规划建设等方面培训,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
积极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一是搭建同一区域同一类型学员之间的交流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交流活动,相互分享交流经验;二是搭建全国性的农民教育交流平台,建立线上交流大平台;三是搭建“农业走出去”交流平台,建议筛选几批干实事、干得好、有创新的学员,可参照国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一样,让他们学到更多先进技术,更好带动国内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
持续强化跟踪延伸服务。进一步健全完善培育学员库,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跟踪延伸服务机制,持续开展“训后”工作,农广校进一步发挥好服务农业农村的有效窗口功能。持续关注参训农民的产业发展情况,主动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对接强农惠农政策、市场信息、金融信贷以及法律援助,指导农民产业联盟、学会等开展活动。
(调研组成员:胡永万、王桂林、童濛濛、陈永民、陈红杰、谢宗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