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改革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秭归县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6-06 01:54:0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邓少江 黄清华 字号:【

  针对湖北省秭归县在创建“幸福村落”、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以期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生产用工难用工贵,生产成本增加。秭归“四季鲜橙”采收环节劳动力投入量大,亩均用工量超过6人,且用工季节性特点明显。一方面,农村45岁以下的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背橙工”多为50岁以上男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其劳动能力和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劳务用工费用逐年上涨,从2010年的“一男一女,一天一袋米”发展到现在的“一主(男)带一拖(女),一天八百多”。用工难、用工贵已成为秭归柑橘产业发展的现实困难。近年来,部分产区采取按斤计价,一个柑橘种植户的采摘劳务费用支出一般占产值的20%以上,且面临请工难问题。农业生产用工难、用工贵成为山区农业生产投入上涨的主要原因,成为制约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山区农民种粮收益低,特色产业发展受制约。秭归是典型的山区县,当地粮食产业带向高山地区位移,玉米、马铃薯成为主要粮食品种。同时,秭归是中国脐橙之乡和中国丝绵茶之乡,柑橘和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是一次种、多年收,产量高、收益好的“子孙产业”。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区,农民纷纷发展柑橘和茶叶,全县累计达50余万亩,成为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依靠。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随着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地和相关监管责任的落实,出现了人进野猪退、人退野猪进的局面,加剧了高山地区农村劳动力弃外流的状况。以玉米种植为例,亩均产量约为400公斤,按当地市场价2.2元/公斤计算,亩均毛收入880元,扣除种子、肥料、人工等费用,亩均纯收入也就是200~300元,仅为当地柑橘、茶叶、烤烟等经济作物亩产值的10%。如果不流转他户土地搞粮食规模经营,一家一户的种粮收入一般不会超过3000元,水稻种植更不及,所以农民几乎不种粮食。

  自2013年以来,秭归县先后出台多项政策,积极引导和大力培育各种类型的家庭农场,截止2021年底,已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家庭农场775家,其中种植业485家,粮食类只占种植业家庭农场的16.59%,然而小水果、中药材类占比达60.24%,小水果和中药材正形成秭归中山地区产业带,且农民的发展积极性依然很高。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后,一批从事林果产业、中药材产业的家庭农场不断缩减发展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有的索性把已经流转的土地提前退还农户。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民职业化教育措施乏力。以秭归县家庭农场从业人员普查为例,农场从业人员中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1.2%,集中在50岁以上年龄段,这是家庭农场劳动力的主力军;具备高中或相当于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0.5%,这虽然是家庭农场登记注册的骨干队伍,但平均在38岁以上;具有大学(含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8%。如果把所有的在农村居住且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都纳入统计,预计平均文化水平仅相当于初中生。

  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强度大且时间长,放下锄头拿起书本静心学习的精力明显不济,接受脱产再教育更是困难重重。在此条件下,农民了解国家发展形势、农业农村方针政策、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的渠道有限,农业一线生产经营情况的收集和农民所盼所期之间明显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农业、林业、财政、水利等部门发放的科普资料或知识读本专业性很强,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跟不上,看不懂、学不会、悟不透。也正因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耕地地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品牌培育打造及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意识淡薄,现实中不乏有“盲目”择业、“野蛮”生产、“蛮横”经营的例子。

  当前,新型农民要适应国际国内农业大市场、大循环,不仅要懂生产技术,还要懂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税政策等。由于他们自身精力和能力受限,不可能样样精通,虽然各地都在大规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但多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或骨干成员为培训对象,一大批农民没有机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且培训形式多以理论学习、行业交流、现场观摩为主,对于生产管理实践方面的培养缺乏力度和有效手段,生产中就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想得到做不到。

  对策建议

  做好农村土地和人力资源整合文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增效。

  加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运用,加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入市的激励政策,切实做好“放活经营权”的文章。采取“腾笼换鸟”的办法,建立农民退地养老机制,支持农民把种不了、种不好、种了收益低的土地自愿交给村集体集中开发,以腾出农村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大力开展“农民进城,法人进村”行动,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法人公司化理念经营农村土地,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创新农村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利用春节期间农民返乡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和本地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积极吸纳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优化“创业能成业”政策供给,确保返乡创业者稳得住、能致富。掀起新一轮“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进村入户活动,动员广大年轻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传播三农思想,传授农业技术,传颂农耕文化,填补代际鸿沟,培养他们热爱农村、重视农业、敬重农民的道德情操,引导他们到农村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

  加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广泛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加入专业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组织化程度。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训,提高服务农民特别是小农户的能力和水平。实行以奖代补方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机耕队、采果队、飞防队、联合收割队等专业性强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经管部门要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指导、服务力度,着力培育运行管理规范的“星级”服务组织。以县为单位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活动,实现资源、信息、指导、监管等职能统筹和整合。

  做好稳粮保供和特色产业协调文章,不断优化和适时调整农业补贴政策,确保农民增收。

  综合权衡山区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区域布局,允许对基本农田进行跨地域调规,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业施策的原则,鼓励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减少对农民生产经营权的干预。治理耕地“非粮化”的存量问题,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做到政策能落地能见效,群众拥护、农民受益。以乡镇为单位申报组建“护秋队”,依法按计划有组织地捕杀野猪,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推动保险机构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赔偿保险业务,将野猪危害纳入报灾系统,列入自然灾害救助范围,尽量减轻农民种粮损失。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建高标准农田,坚持要什么建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配套农资储运、轨道运输、产品保鲜、农机库房等基础设施;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龙头,围绕“改、培、保、控”四字要领,集成推广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采用“石灰+有机肥+配方肥”模式修复土壤障碍因子、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秸秆养分还田和种植绿肥等技术,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方针。

  推进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由普惠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全链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提高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调整农业机械补贴目录,将适合山区作业的小、微型农机具纳入补贴范围,建立梯度补贴机制,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通过土地流转费用补贴、种粮大户贷款利息补贴、种粮农民追加补贴、粮油作物托管服务补贴等系列政策,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努力实现产销平衡。必要时,取消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普惠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把补贴资金整合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基础设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提供物质保障。

  做好农民教育和主体培育衔接文章,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农村发展。

  大规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和教育,考虑农民的耕作时间,建议采取集中开展冬训和夜训,建立健全短期集中培训与长期专业辅导相结合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以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提升技能、丰富知识。以农村合作社经济组织为主阵地,全面建立农民田间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让更多的农民有参与权,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考核范畴。提倡以村落为单位开展农民丰收节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让农民共享丰收成果,切身感受到自身所从事的是一份“很光彩”“很体面”“很了不起”的职业,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创新农业从业人员的养老机制,支持农村老人以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的收入置换养老服务,加快补齐农村共享养老、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等民生短板,让农民群体老能优养、病有良医、耕有安乐。

  多方位、多层次支持参与培训的农民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放大和延伸人才培训成效,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筋壮骨。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本土人才为高素质农民重点培育对象,通过职业认证、定向扶持和社会保障强化政策激励,培养一支不仅懂技术善经营,而且示范带动性更强的乡村产业领军人才。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创建活动,建立示范经营主体与非示范经营主体结对纾困机制,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农村人才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从业人员参选村“两委”干部,在基层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录中要留有农民的报考空间,结构指标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优秀农村适用人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倾斜。积极推荐农民评选劳动模范、农民专家、科技致富带头人,大力弘扬农民的首创精神、工匠精神,讲好农民的故事。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中建立专家门诊,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小农户有效衔接现代农业加油赋劲。

  (作者单位:邓少江,湖北省秭归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经营管理中心;黄清华,湖北省秭归县晴晴果园生态家庭农场)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