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稳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是一项长期战略布局,实际上我国一直在实施”“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阐明了农业高水平开放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性,为新发展阶段提升农业开放发展水平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开放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发生重要变革,农产品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都取得新突破,涉农自贸区、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建设都有新进展,参与全球农业治理、开展农业国际合作等都迈上新台阶。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开放发展还处在“由量到质、由大到强、由局部到全局”的转型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下更大力气推动农业高水平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恰逢其时、大有可为。
深刻认识农业高水平开放的重大意义
农业的多重属性决定了农业开放的特殊地位。农业开放事关国计民生,无论是从历史作用、国际经验看,还是从形势任务看,推动农业高水平开放都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从历史作用看,我国一直就有农业对外开放的传统和基因,农业开放在对外贸易、改善民生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比如,历史上中外农业交流频繁,海外的胡萝卜、海棠、番茄、洋葱等“胡海番洋”农作物相继“引进来”,中国的茶叶、丝绸等热销产品大规模“走出去”。加入世贸组织时,我国农业领域的开放是谈判的核心议题,并最终发挥了“临门一脚”的作用。2007年我国提出了农业 “走出去” 的国家战略,农业 “走出去” 自此有了顶层设计。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我国农业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农业已经具有了开放的纽带功能,农业开放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其他领域的开放。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开放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化国家大多都是农业强国,更是农业开放强国。美国、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便是如此,虽然他们农业开放的目的不同,但其重要农产品、农业科学技术、产业标准等在国际市场上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培育了一大批农业跨国大企业,在产业链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都有话语权。在今天,像粮食、种子等农产品资源,已经成为大国竞争博弈的战略资源。我国要实现由农业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推动农业高水平开放就是“必答题”,不是“选答题”,更不是“附加题”,要认真答好“农业高水平开放”的时代问卷。
从形势任务看,我国农业开放发展承受了很大压力,面临很多任务,与发达国家起初推动农业开放的环境有很多不同,要从战略高度谋划推动农业高水平开放。具体而言,压力主要表现为:国际经贸规则演变、产业相对优势改变、资源环境约束变紧、大国竞争态势加剧、不确定性要素增多等。同样,农业开放的任务主要有保障粮食安全、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制度型开放等,进而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总目标。现阶段,相互叠加的压力、相互交织的任务对农业高水平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新发展格局,我们要牢牢把握农业开放的主动权,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高水平开放路子。
准确把握农业高水平开放的主要特征
一国农业开放发展的领域、节奏和方向,与该国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制度、地缘政治力量对比等宏观大环境,以及农业自身国际竞争力、农业资源禀赋等紧密相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各国应对农业高水平开放的侧重点不同。美国农业生产、农业贸易、农业投资都处在竞争优势地位,其广泛使用农业政策工具,引导制定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积极倡导扩大农业开放。德国农业经历了农业自由贸易、贸易保护、贸易开放等多个阶段,现在强调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制定灵活贸易政策等方式,寻求比较优势适应农业高水平开放。日本的小农农业长期受到高度保护,目前非常重视使用非关税贸易壁垒,同时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本国农产品竞争力,以应对农业高水平开放的冲击。总而言之,各国之间不同的政策倾向,反映出实现农业高水平开放的道路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方能做到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我国农业高水平开放有着鲜明的特征。推动农业高水平开放,焦点在“农业”,难点在“高水平”,重点在“开放”。现阶段,尽管关于农业高水平开放的内涵尚无统一的表述,但可以综合以下三个视角,把握其鲜明特征。一是与过去农业开放发展模式比,更加突出农业开放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作为谈判筹码或战略选项,侧重以制度性开放带动农产品和要素的全方位开放。二是与其他国家农业开放发展模式比,更加突出保障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探索的是大国小农生计型农业的安全与发展之路,不同于农业资源禀赋大国以经济导向为主的开放模式。三是与其他产业开放发展水平比,更加突出补齐农业领域开放的短板,不同于制造业等较高的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农业在国家整体开放格局中相对较弱,提高国际竞争力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形式更复杂。
找准推进农业高水平开放的实践路径
推动农业高水平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影响范围大,需要深刻洞悉时代特点、现实国情和人民需要,既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又要加强协同、统筹推进,特别是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目前,我国部分农产品进口来源地、进口渠道和贸易商集中度过高,农产品国际物流通道控制能力偏弱,国际农产品市场带来的冲击影响频繁、波动较大,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不断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韧性,降低物流成本、打通物流关键环节,为农产品进出口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具体而言,一要持续增强战略性贸易物流通道的掌控能力。从全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出发,鼓励企业加大农产品收购、加工、仓储和港口运输等关键环节的投资,确保合理布局、渠道多元,农产品能够按时按需“买得来、运得回、有保障”,培育一批国际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二要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设好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沿海国际航运枢纽港等大通道,形成互联互通的贸易网络。三要充分利用好数字网络贸易通道。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发展农业数字贸易、农业服务贸易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农产品贸易向产业链的两端转移,缓解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传统物流通道的约束,塑造我国农业在市场营销、金融、保险以及农产品定价、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贸易优势。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适应开放、推动开放必须依靠农业自身具备国际竞争力。科技的“含金量”“含新量”左右了农业国际竞争力,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益,是世界农业强国的通行做法。我国农业开放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等突出问题,背后反映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的客观事实。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一要打好科技攻关战。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把握创新规律、提高自给能力,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机械技术以及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等领域更好实行“揭榜挂帅”制,推动原始创新、基础创新,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二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科技的溢出效应,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发展中,让农业成为高技术行业、有科技感的产业。如,可以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信息追溯能力,倒逼农业品质提升。三要增强国际科技合作。涉农国际科技合作是农业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互学互鉴、双向交流等途径,积极在农业“碳达峰”、“碳中和”、数字农业发展、重大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高国际参与程度,实现农业引资引智引技的新突破。
衔接国际经贸规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规则的竞争是国家之间高层次竞争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的软实力。目前,国际经贸规则快速演变,加快了全球农业产业链的分化,正在重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当前,我国坚定不移推动制度型开放,各类规则、规制、管理、标准都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衔接、相适应、相竞争,农业也不可能成为例外。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要自主开放先行先试。加大授权赋能力度,利用好涉农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等农业开放平台,在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竞争中立原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强制度创设能力,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开展压力测试。二要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充分利用全球平台、双边多边机制,在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农业改革议题上,加强规则与政策对接,贡献中国新主张、新倡议、新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农业开放关乎国计民生,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开放的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一要构筑与农业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监管体系。重点是丰富农业贸易调整援助、贸易救济等政策工具箱,健全农业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加强平台监管和反垄断审查,严格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法律法规。二要健全与农业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服务体系。主要是建立起对重要国家、重要资源、重要产品等的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支持重要涉农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资本运作、国际合作等途径做大做强,为战略性农业开放项目提供境外农业投资保险、国际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领事保护体制机制等。三要完善与农业高水平开放相配合的传播体系。不断加强国际宣传舆论引导,积极回应国际质疑与负面舆论,传播好声音、讲述好故事,努力塑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四是要特别重视农业在资本市场维度上的安全。这是一种新型农业安全问题,要警惕外国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对我国农业核心技术、核心产业、核心企业合法实施战略性控制,并且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国际主要的私募基金公司,重点长期跟踪其活动轨迹和动向,从农业产业安全角度强化观念、尽快提高技术水平和监管水平。
(作者单位:黄少安,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周志鹏,山东省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