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稻子成长的声音吗?”
“稻子成长还有声音吗?”
“有。现在白天热,晚上凉,每天晚上稻子长得哗哗响,就是稻子成长的声音。”
这是2022年7月人民网经济民生采访部副主任李彤采访时与一位农村大爷的对话。他在中国农村杂志社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跟着总书记读好书”主题党日活动中分享了这个小故事。他第一次从农民口中知道了稻子成长还有声音,那一刻,他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作为记者只有贴近农民,理解他们的话语,才能做好三农新闻工作。
三农正是此次“跟着总书记读好书”活动的关键词。活动现场,围绕着学好、用活、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珍贵记忆”“行万里路”“故事分享”“党业融合”“读书分享”等多个环节中,中国农村杂志社和人民网的党员同志进行了交流分享。
珍贵的记忆
“今天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感受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为民情怀。”中国农村杂志社青年编辑许雅说。她说的“这两篇文章”,是中国农村杂志社的综合性刊物《农村工作通讯》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专访文章和署名文章。
从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17年,先后在厦门市、宁德地区、福州市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各个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1995年,习近平同志开始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一职。“他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时,分管三农工作,兼任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高度重视脱贫工作,曾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出许多新观点、新理念,他强调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强调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民与市场经济接轨,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许雅介绍。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接受了《农村工作通讯》记者的专访。专访文章刊登在了《农村工作通讯·国庆50周年专号》上,题目是《继续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在专访中,习近平同志对福建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战略决策进行了全面阐述,介绍了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具体说明了深入推进小康建设的五方面思路。
三年后的2002年第7期《农村工作通讯》,又刊登了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的署名文章《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乡镇流通助理的调查与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同志
对1999年2月福建南平选派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开展科技服务等做法进行了调研,指出这一做法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总结和不断完善、提高。可以说,这是我国后来连续实行了二十多年的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开端。
这两篇文章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三农的生动写照。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指出“农业兴、百业兴;农业衰、百业衰;农业萎缩、全局动摇”。“不仅是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一直念兹在兹。从到梁家河劳动生产时,他就开始对三农工作进行研究。”中国农村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雷刘功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地方考察,不管走到哪里都必看农村,生动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结和为民情怀。
巨大的变化
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这不仅体现了
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对农民的关心,更折射出近些年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的变化。曾经在中央媒体驻省记者岗位上工作了14年的中国农村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夏树,多次采访过徐淙祥,他深情地讲述了徐淙祥带领乡亲们科学种粮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小麦种植管理方式粗放,亩产大都不足300公斤。徐淙祥却想着如何科学种粮增产。”夏树讲到,他根据实践总结了很多种粮方法,编成了很多顺口溜,并且汇成册子发给村民,带领乡亲们创造了皖北小麦生产的多个高产记录。为了引导乡亲们科学种田,他还打造了123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田,2009年开始就实现了小麦亩产700公斤的突破。
2011年4月8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安徽阜阳调研,来到徐淙祥的小麦示范田。得知徐淙祥管理的这片地2010年的亩产就达到700公斤,比平均亩产高出200多公斤时,习近平十分高兴,鼓励他继续攻关小麦高产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生产多作贡献。
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徐淙祥不断研究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今年示范田种植的几个小麦品种亩均产量都超过了800公斤,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如今,他的儿子徐健和孙子徐旭东都投身了农业发展,成为了‘新农人’。徐淙祥也带出了一批种粮大户,这些种粮大户又带着小农户科学种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夏树说。
活动现场,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韩震震同样以“变化”为关键词,讲述了“小岗村里的大变化”。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40多年前,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时代,小岗村18位村民贴着身家性命,搞了“大包干”,成为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然而,“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2006年村第一书记沈浩提出了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的思路。然而,具体的路如何走还面临很多困难。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小岗村干部群众大胆破难题,走出了新路子。“2017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田变小田,碎田变整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捋顺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依托小岗村‘大包干’等品牌,当地又成立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企业发展旅游、网上卖货。”韩震震介绍,2016年至今,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80万元增长到了1220万元,增幅达79.4%,村民连续5年获得分红。
活动现场的党员表示,徐淙祥和小岗村的这两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神圣的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领会好、领会透。对于我们新闻媒体来说,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讲明白、讲透彻,将深奥的理论和道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这一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雷刘功在分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三农”工作》的体会时说。
习近平总书记《论“三农”工作》一书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涵盖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党建等方方面面。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直面三农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进三农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仅回答了三农怎么看的认识论问题,而且提供了怎么干的方法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作为三农媒体人,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讲透,让这一创新理论让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从而转化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首先要策划好,要系统梳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点内容,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当前三农工作大局,策划出一批“上连天线、下接地气”的宣传报道;其次要诠释好,不同视角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最后要总结好,要反映创新理论的实践成果。记者要下基层“探龙头、抓活鱼”,通过报道基层生动的实践和鲜活的案例,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如何扎根乡村大地,引领乡村振兴。
人民网今年7月启动的“我和我的新时代”乡村振兴采访调研活动,正是记者下基层“探龙头、抓活鱼”的实践。“我们陆续选派了4支采访团队,覆盖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西部地区等12个省份,鼓励记者走最远的路,爬最高的山,脚上沾泥土,心中有群众,把镜头多对准群众。”参加此次活动的李彤说,通过这次采访,他更真实地感受到十年来中国广袤大地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巨大改变,也对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更是一场深入的业务交流。”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唐维红说,我们把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最重要的政治职责和首要的政治任务。人民网所有一线记者都要增强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把相关工作做得更好。同时希望能加强和中国农村杂志社的合作,互学互促,做好三农报道。
现场的青年记者编辑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思想伟力,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到三农新闻宣传的方方面面,将其转化为高质量的新闻实践,要不断深化对三农规律的认识,着力提高专业本领,坚持学以致用、实事求是,立足国情农情,深入基层一线,用心真听、真看、真感受、真调研,讲好三农故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