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必须稳农业,稳农业必先稳投资。农业农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对当前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稳住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短板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坚决守好三农战略后院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围绕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农业农村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20年以来,每年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产业和领域,为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指明了方向。2020年7月,七部门印发意见部署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提出了多渠道加大农业农村投资力度,支持11个农业农村重点领域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专门召开全国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工作会议,要求扎实抓好今年农业农村投资各项重点工作。今年6月,印发《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进一步做好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进一步聚焦稳定粮食生产、扩种大豆油料、打牢种子耕地农机基础、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等重点工作任务。
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离不开资金投入。目前已基本形成财政资金引领、金融资金融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其中,金融活水是支持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相比财政支农投入,金融资金规模大、覆盖广,能够持续流向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发挥好赋能作用,为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农民生产提供动力来源。而与社会资本相比,金融资金又能够较好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乡村产业布局,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引导更多社会资源精准投向乡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今年6月印发的《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金融保险支农作用,并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强化信贷投放。做好金融支农,信贷投放是关键。特别是要围绕农业农村重点项目、重大任务的各类重点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围绕落实稳大盘会议精神,针对新增信贷支农政策,关键是积极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新增基础设施领域贷款政策支持。同时,加快推进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服务,做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二是扩大农担规模。农业信贷担保服务是财政撬动金融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的重要工具。通过支农支小再担保、财政专项奖补、降低担保费率、及时履行代偿等方式,可以推动金融机构加快信贷投放。因此,要继续深化银担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尽快放贷,进一步扩大农业信贷担保规模。三是重视保险护农。从“充分发挥金融保险支农作用”的表述可以看出,将保险与金融并列强调,更加突出了一个“稳”字,体现了保险在稳农业和稳投资中的保障作用。当前,重点工作是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特别是围绕三大主粮,做好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并逐步扩大覆盖面,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保障。
目前,农业农村投资领域中还存在一些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下一步,围绕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金融服务要坚持人民至上,强化政治担当,主动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提高支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特别是要遵循“重点突出,精准有效”的原则,依法合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多措并举做好农业农村投资领域综合金融服务,全力破解瓶颈难题。
从服务领域看,要聚焦重点项目加快促进投资落地。金融支持农业农村投资,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导向。近期国务院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接续政策措施,再次增发农资补贴,体现了党中央对实际种粮生产者的良苦用心。金融服务要紧紧围绕粮食、种子、耕地等国之大者持续发力,进一步做好对粮油生产、种业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同时,结合各地实际,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精准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围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现代设施农业、数字乡村建设等重点项目,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利用市场化手段,引入金融活水,盘活自然资源,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从服务对象看,要以涉农企业为重点加快缓解项目承担主体融资难题。涉农企业是农业农村项目投资的核心主体,也是金融服务的重点对象。围绕扩大农业农村投资的有效性,要瞄准农业农村重点项目、重大任务的各类重点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承担主体,精准对接融资需求,建立形成通畅的银企对接机制,帮助企业做好再投资,促进扩大再生产。对有助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发债,适当降低准入标准,予以优先支持。同时,金融机构要继续落实减费让利,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切实减轻涉农企业负担,有效保护各类投资主体合法权益,稳定投资信心,激发投资活力。
从服务主体看,要加快形成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金融服务合力。总量上,强化信贷投放。首先要强化国有金融机构在稳农业和稳投资中的政治担当,进一步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同时,合理统筹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金协同发力,避免业务趋同和无序竞争。针对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利润低但社会效益强的涉农领域,用好用足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工具;针对商业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涉农项目,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结构上,注重多元互动。在保持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突出担保、保险等非信贷金融功能,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发挥好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和农民农业收入的“稳定器”作用。同时,做好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综合金融服务,引导更多金融力量助力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从服务创新看,要推出更多适应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需求的产品。在产品设计上,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重点产业发展,鼓励商业银行结合实际,加快创新推出更多中长期信贷产品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抵押担保上,针对农业农村领域投资主体轻资产、缺抵押等问题,进一步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大力推广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现代种养设施、运输工具等新型抵质押担保方式。同时,结合农村土地要素改革,针对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探索创新农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在业态融合上,鼓励支持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发挥金融牌照优势,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探索县域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同时,继续深化“政银保担基”合作,发挥好政府牵头引导作用,创新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持续提升金融支农服务能力和水平。
从机制导向看,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财政支农投入为资金流向农业农村重点项目指明了方向,金融支农要在财政资金重点关注的农业农村投资项目上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支农的精准性,配合财政投入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发挥金融导向作用,积极参与推动地方政府乡村振兴产业基金落地运作,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等要素支持农业农村扩大有效投资。此外,也要做好对金融支持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考核评价,适当提高对农业农村投资项目的风险容忍度,平衡好规模和效益,并纳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体系,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确保金融支持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稳定、可持续,切实改善农业农村投资环境。
(作者:刘琳,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黄迈,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