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土计划”:让数字化成为增产增收“新化肥”
时间:2022-10-31 06:41:0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项煌妹 字号:【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农业农村的普及应用,必将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引擎。阿里巴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14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构建县乡村电商服务体系。2017年成立脱贫基金,从教育、健康、女性、生态、电商五大方向,探索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的互联网脱贫模式。2019年整合20多个事业部构成助力乡村振兴的数字化矩阵,涵盖科技创新、数字乡村、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为县乡村提供多方位、广覆盖的综合服务。同年,阿里巴巴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的科技企业。2021年,阿里巴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21年,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全面升级为乡村振兴基金,并启动“热土计划”。近期,“热土计划2022”发布,推出了18项新举措,从产业、人才、科技三个方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富农:为丰收贡献数字化力量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前的数字化更多聚焦消费端,而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正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新化肥”,农产品数字化场景正迅速从消费端的“餐桌”走向更上游的“土地”。阿里巴巴溯流而上推进“数实融合”,以数字技术打通“产、供、销”全链路,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产销互通、订单种植的发展格局,全方位助力农业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业集约化、科技化发展。

  生产数字化。阿里云依托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建立高科技数字农场,帮助农户实现智能种植养殖。截至2021年底,在浙江、湖北等12省(市)落地“数字农场”,通过AIoT、区块链、遥感AI等技术,将农田、作物、环境、种植、销售等信息进行全面数字化,帮助农业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农民可以遥控数字农场的物联网设备,系统自动完成浇水、施肥等,从而提升效率和农产品优果率。同时,阿里巴巴输出新标准、新技术、新品种,直采分销帮助农民增收。在全国建设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并已孵化出超过136个盒马村,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为核心主体,聚合小农户形成规模,建立稳定的相互信赖的长期合作关系。在陕西洛川,中化先正达与阿里巴巴试验了改良土壤、建立订单农业模式,推出了甜1度的“超级苹果”,带动果农每亩增收3250元。

  供应链数字化。通过原产地直发、完善冷链建设等方式,优化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上行。菜鸟通过共同配送和农产品供应链双向建设乡村物流,在全国建设1000多个县级共配中心并覆盖400多个脱贫县,以及5万多个乡镇和村级物流站点,帮助相应区域内的乡村快递成本减少20%~30%,人员效率提高30%。与此同时,通过在水果主产区建立大型数字农业产地仓,以及与生态伙伴建立协管仓,上百个产地仓辐射全国核心农业产区,并与遍布全国各城市的销地仓、淘宝天猫、淘菜菜、淘特、盒马等线上线下零售渠道,形成数字化仓配矩阵和分销网络。

  品牌营销数字化。通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多渠道精准营销、知识产权保护、区块链溯源等,打破了传统农业“种好种差一个样”的困局,鼓励农民种好果子,优质水果卖好价。阿里巴巴打造了盒马、淘宝天猫、淘特、淘菜菜等不同层次的电商平台,通过消费分层实现农产品价值最大化。浙江象山通过与阿里巴巴合作,将“象山红美人”柑橘销售价格从曾经每公斤5元,提升到目前的每公斤50元,最高到120元,让农民直接因数字化带来增收超30%。2020年,阿里巴巴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达3037亿元,蝉联中国农产品上行第一平台。依托以淘宝为核心的电商平台,十余年来,中国已涌现出7023个淘宝村、2171个淘宝镇,带动1000万个就业机会。2021年,832个脱贫县在阿里平台销售额达1281亿元,同比增长16%。

  2022年,“热土计划”将帮助1000个生鲜企业品牌数字化,提供电商销售、供应链以及品牌价值提升等支持;打造20个美丽乡村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县域品牌设计、推广等能力;打造60款一县一品精品农货,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年提供4.2亿的流量支持乡村品牌,让更多乡村好货从土地来到餐桌;新建40个产地仓,帮助农货走出大山;实施50个县域的数字乡村建设,建设240个“数字农业基地”,实现产地直供,让农产品好货有好价。

  人才强农:让数字化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中坚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离不开高水平的数字化人才。越来越多的“数字新农人”在阿里的平台上成长了出来,为县域经济发展积累数字化人才。2022年,“热土计划”将通过数字化就业项目和人才培训基地,为乡村带来直接就业机会1万人次,培训13万次数字化人才,重点培养1万生鲜数字人才,与地方政府一起强化人才吸纳与引领,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人才队伍。

  人才下乡新模式:乡村振兴特派员。2019年以来,阿里巴巴先后派出27位“乡村振兴特派员”,驻扎到甘肃礼县、贵州普安等12个省22个偏远县域一线参与乡村振兴,因地因人制宜地为相对欠发达地区探索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的乡村振兴模式。这些阿里员工深入田间地头,与乡亲们同吃同住,让电商成为链接乡村发展的有效工具。他们协助当地建起了菜鸟智能物流中心,通过在当地扶持电商经营,开展直播培训,引入数字客服、AI数据标注等产业,将产业、人才、科技等互联网的手段和资源带入当地,让产在深山的优质农特产品高效低价运出去,为县域带去一套完整的“授人以渔”解决方案。在河北青龙,乡村特派员刘琳推动的一次助农活动就销售板栗38吨,全村50多名村民及留守妇女齐上阵,一起来帮忙打包发货,帮助当地1500户农民平均增收1000元。活动让村民们燃起了对电商的热情,启发了互联网思维。当地人亲切地称刘琳为“板栗格格”。

  直播成为新农活:村播计划。2019年3月,阿里巴巴整合电商领域的优质资源,启动“村播计划”,通过直播人才的培养为乡村振兴助力。3年来共建立52个村播学院和22个村播基地,累计培养11万农民主播,完成230万场乡村直播。2021年,“村播计划”培训持续升级,发布线上课程培训体系,让农人足不出户进行直播技能培训,提高了村播培训的覆盖面和效率。截至2021年,已有累计超过5000人次参与线上课程培训。

  数字化人才培养:淘宝教育。培育当地人才是激活县域发展活力的内生动力。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旗下核心教育培训部门——淘宝教育就开始深入县域培训领域,启动首个县长电商研修班,全面推进县域电商培训业务。随着农村电商不断发展壮大,淘宝教育通过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直播基地,以电商专家送课下乡、基础电商知识全覆盖、直播课划重点等方式,用专属课程培训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电商,培养乡村振兴的创业代表。截至2022年3月底,阿里巴巴淘宝教育累计在全国71个区域建立人才培训基地,累计开设超800个线下班次,覆盖超15万人次,助力数字人才培育。

  实现家门口就业:“客服县”模式。阿里巴巴已在全国40多个市区县建成了客户体验中心,涵盖了江西、安徽、陕西和贵州等省份,帮助上万名小镇青年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帮助年轻人特别是其中占比较多的“宝妈”人群,阿里巴巴在部分基地还设置了10个可选班次,让“宝妈”也能有接送照顾孩子的时间。在县域,阿里巴巴还在探索更多吸引人才返乡、对女性友好的新就业和新职业。

  科技兴农:用科技的温度让农业兴旺发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是2022年“热土计划”的核心重点。阿里巴巴将把前沿的技术储备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持续投入专项资金,输出技术和人才助力农业科技发展。

  数字化助力智慧育种。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全球范围内,育种模式正在从“分子育种”向“智慧育种”升级。阿里巴巴借助在数据存储、数据库、统计和AI算法上的优势,助力发展智慧育种。2021年,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与阿里巴巴达成“智慧育种公益合作”,合作开展生物技术(BT)、信息技术(IT)与智能技术(AT)深度融合的“3T智慧育种”项目,共同推动建立智慧育种公共服务平台。一年来,合作涵盖了育种的全流程,支持从育种数据管理,到大田试验设计、大田数据分析、表型和基因组分析、大数据和AI预测算法等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提高育种效率。2022年“热土计划”将深化与农科院合作,输出技术助力农业科技、智慧育种公益项目,并资助有贡献的育种科研人才,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智慧育种行业。

  乡村振兴技术官,送技术下乡。在新时代,知识和技能对于乡村发展不可或缺,技术能力的缺失也一直是县域发展的障碍。2021年,阿里巴巴探索互联网优势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创新路径,推出“乡村振兴技术官项目”,通过送技术下乡“授人以渔”,为县域带去一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点问题。比如在陕西清涧,乡村振兴技术官给黑猪装上了计步器,每天黑猪需要跑1.5万步才算达标,练成“雪花纹理”般的口感。同时,通过溯源平台,让每一头猪都有“身份编码”,只要查阅数字ID,就能获得这头猪的品种、天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频次等信息。2022年5月,这些“跑步”黑猪正式入驻盒马,肉片、排骨、肉馅等销量涨幅超300%,使养殖户收益大增。2022年“热土计划”将招募更多的乡村振兴技术官,发起田野文物保护、农产品溯源、数字治理、数智文旅、种植养殖等领域的10个公益科技项目。

  (作者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