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粮食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但隐忧并未消除,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消费量持续增长的驱动下,粮食主销区产需不平衡缺口增大等风险依然存在,在新冠疫情仍未消除的形势下,粮食安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新时代主销区粮食安全风险分析
在全国粮食安全趋势稳中向好的大背景下,粮食主销区有能力应对市场风险,但是部分粮食品种外进依存程度提高,尤其是主要依靠外购解决本区域粮食需求的7个粮食主销区,粮食自给自足率低于其他省(区、市)口粮,其潜在风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逐步显现,维护主销区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的考验更加严峻。
影响主销区粮食安全生产的气象灾害和环境问题日趋凸显。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重大自然灾害多发,对主销区等地区粮食生产带来较大影响。据应急管理部消息,2021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1739千公顷。特别是强降雨、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在粮食即将收成期间产生的损害非常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粮食安全。此外,主销区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水资源不足,退耕还林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等要素对粮食生产的刚性约束加强,给粮食生产带来较大压力。
主销区稳面积保产量压力大。主销区城市化进程普遍较快,非农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农业种植收益偏低、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如2016年至2020年北京、上海粮食产量分别由52.76万吨、111.78万吨下降到30.5万吨、91.44万吨。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加上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粮食稳产势必产生影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主销区提出“保面积、保产量”的要求,“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这将有利于改变这种趋势。
主销区部分粮食品种产需数量存在缺口。近5年来,主销区经济发展快、人口流入多、粮食消耗大,粮食需求持续刚性增长。以谷物类品种玉米为例,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7年至2018年,国内玉米首次出现产不足需,产需缺口达1537万吨。之后2019至2021年连续3年产不足需。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的玉米进口量就超过了2018、2019、2020年三年的总和,在国内玉米产需缺口逐年增大的态势下,未来一定时期内主销区玉米进口可能还会有所增长。
影响粮食调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际层面看,受俄乌战事影响,联合国多次预警全球粮食危机,各国对粮食安全高度关注和担忧恐慌,将进一步限制粮食出口或收紧出口。从过去几年粮食国际贸易数据看,全球80%的玉米出口量高度集中在美国、巴西、乌克兰和阿根廷等国,而我国玉米进口来源地集中在美国、乌克兰等国,玉米进口来源不稳定风险加大。从国内层面看,近5年主销区从主产区调入本区域粮食的数据显示,主销区对粮食产区的依赖程度较高,局部粮食供给存在一定压力。
主销区的粮食调控能力和调控手段仍有短板。我国粮食储备分为两个层面即社会储备和政府储备。从社会储备看,考虑到生产经营成本,主销区商品粮库存数量较少。政府储备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考虑到库存成本以及仓储设施等多重因素,主销区政府储备量相对主产区也较少。2020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主销区储备粮轮换困难较多,影响政府粮食储备的安全稳定。首先,主销区粮食产量比较低、品种结构单一,储备粮轮换相对产区难度更大。其次,政府储备对轮入的粮食品种、数量、质量,以及轮换时限都有严格要求,主销区在区域内符合政府储备的合格粮源不多,甚至需要跨省(区、市)采购粮源,轮换入库较难。此外,主销区应急保障体系布局还有待完善,远程运输调度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优质仓储资源尚未有效利用,粮食中转设置、加工企业、储存库点、消费市场之间的配置还不够合理,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粮食调控能力。
主销区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不动摇。主销区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从生产、库存和进口等方面入手,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稳定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主销区城市化水平高、人均耕地面积少,既要注重当前粮食生产,更要注重长远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同时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提高粮食产量。建设一批供水、节水工程,大力普及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考虑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保护政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政策,确保粮食卖得出、卖得好。
提升主销区和主产区粮食产销衔接合作能力。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长效机制,加强销区和产区粮食衔接合作,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鼓励主销区到主产区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委托加工,主产区到主销区开展粮食代储代销等形式,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实现产销衔接。指导主销区用粮大户和用粮企业参与主产区库存粮食向主销区调度,增强应对粮食市场供求波动的能力。
完善主销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预案。加大对影响粮食价格因素的综合分析,及时研判粮食供求形式的变化,加强对库存粮食信息的监测,提高应急调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重点加强突发疫情、自然灾害等因素对粮食供需的影响,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紧急状况下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央、地方储备体系以及粮食应急加工体系,为粮食供给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提高主销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是专业性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产业,活跃粮食流通。充分利用主销区沿海港口优势,加强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建设集码头、中转、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粮食物流中心。要完善中央、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合理和适度调整粮食产销区的库存布局,优化粮食储存品种结构。大力加强主销区中央储备粮体系建设。指导主销区与主产区联动开展地方储备体系建设。
加强粮食从业队伍的建设。粮食从业人员范围广泛,新形势下主销区要重点加强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包括储藏、购销、加工等人才,提高保障粮食流通和粮食安全的人才支撑能力。尤其是粮食仓储行业,产业链条短、工作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再加上大中专院校粮油专业毕业生相比其他专业较少,粮食仓储从业人员存在无法后续接替的局面,需要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大教育培训经费支持力度,提升粮食行业各类技能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操作水平,适应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新需要。
引导公众共同维护粮食安全。加强对主销区粮食安全方面的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妥善处理焦点问题,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长远看,主销区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刚性增长,维护粮食安全要在供应保障和节粮减损两方面下功夫。无论是在生产、收获还是仓储、消费环节,节粮减损一定程度上就是粮食增产。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大力提倡节粮减损,使之成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效利用国际市场。既要优先利用国内市场保障主销区粮食市场稳定,又要更好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解决主销区粮食供给结构性不足等问题。加快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拓宽稳定的进口渠道,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开发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实现互利共赢。促进粮食进口品种多元化和国别多元化,加强与主要粮食贸易国的长期合作,重点解决玉米等粮食产品的结构性短缺问题。支持主销区深化与周边国家、种植大国等的农业投资合作,增强境外生产加工和跨境运输调度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农学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