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食物观出发让人民吃得更好
时间:2022-04-07 01:31:5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张昆 字号:【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大食物观并不是个新鲜词,早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已提出,并在2016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粮食一直是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的统称,而食物的概念更加宽泛,包含粮油、肉蛋奶、蔬菜瓜果等一切可食用、有营养的食物。大食物观以“食物”替代“粮食”,是对传统以粮为纲观念的突破,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丰富食物种类、优化食物结构,让老百姓不仅吃得饱,还吃得好、吃得健康。

  树立大食物观需要转变传统观念,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在更广的维度、更高的视野上把握粮食安全,拓展食物来源,更广泛地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同时,要认识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任,不能只由耕地担,也要向山河湖海要;也不能只由粮食担,油肉菜菌果糖茶等也要一起扛。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面向整个国土,向林、草、水等要食物,推动食物供给多元化。

  大食物观的基础依然是耕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吃不饱到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在解决吃饭问题上,我们要让中国饭碗里的食物更加多样,营养更加丰富。为了保障基本生存,必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合理利用好、切实保护好耕地。

  大食物观的重点依然是粮食。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大食物观不是要降低粮食的重要性,而是在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安全的基础上,拓展食物来源,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充分发掘国土资源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食物安全的基础。没有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树立大食物观,端牢中国饭碗,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要根据市场需求,全方位、多途径开拓食物资源,形成生产、加工、物流“一条龙”,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是关键。要重视农业科技,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开发新的“食材菜谱”。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计划,培育多种专用型品种,不断改善食物的口味与营养结构,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且高端的食物消费需求。

  以大食物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践行大食物观,不仅要提升食物供给的量,同时也要提升食物供给的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食物供给多样化的保障,也是食物可持续、高质量供给的保障。大食物观绝不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而是将大自然与人联系起来,构建自然与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在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接受大自然的馈赠,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影响到食物获取的数量与质量,只有生态环境好了,大自然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食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

  大食物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食物领域的体现。树立践行大食物观,担起责任、落实行动,就一定能让中国人民准时准点吃饱吃好。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