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时间:2022-03-25 01:01:1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刘合光 樊琴琴 韩旭东 字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具体途径包括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等。解决农村发展短板的前提是产业兴旺。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实施下,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产业集群不断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但是,乡村产业发展中仍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要素活力不足、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亟待加强引导、加快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成就

  在国家一系列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实施下,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一是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我国现有耕地19.18亿亩,其中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均稳步提升,2020年分别达到13390亿斤、474公斤;二是“菜篮子”日渐丰富,各类农产品生产稳定、供给充足;三是农业技术不断升级、应用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流程中均有先进生物技术、机械化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渗透应用;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主要体现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有效调控上,2018-2020年累计调减非优势、低质、低效的玉米、水稻面积分别达5000多万亩、800多万亩,同期新增大豆面积2000多万亩。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一是农业总体规模增长,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升明显,生产质量效率显著提高;2020年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二是结构布局改善,一方面农产品初加工在其设施增加的同时加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已分别新增初加工设施1.4万座、年初加工能力700万吨;另一方面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布局在不断改善,加工能力逐步向主产区、优势区集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7.5%。三是创新能力提升,主要是通过技术研发中心、技术集成基地等的建立来不断完善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体系,进而提高科技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及转化,目前其贡献率已达到63%。四是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的生产不仅要物美价廉还要有自己的品牌,以此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一是基于乡村特色资源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价值,农业、旅游业、服务业中不断涌现“农业+”“旅游+”“文化+”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使得乡村各行业均得到蓬勃发展。二是“农业+”多业态发展趋势下乡村产业融合程度不断深化,主要体现在融合主体、融合业态、融合载体等方面。首先,2020年融合主体例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社数量分别达9万多个、19.25万个;其次,融合业态以“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信息的形式多元呈现;最后,融合载体主要是搭建多种产业发展平台,例如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加工园等。三是各个产业发展主体间利益联结模式不断丰富、机制逐步构建,在利益联结机制的保障下,通过企农契约、利益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联结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集群不断涌现。一是农村创新创业现象涌现,主要体现在人员累积、领域拓展、层次提升、载体增多等方面。首先,近几年在乡、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数均呈增长趋势,2020年分别增至3150万、1010万;其次,创业创新领域不单纯地局限于种养业本身,更多地倾向于农产品加工、“农业+互联网”方向;最后,创业创新项目层次也在提升,更多偏向于三产融合、“互联网+”等具有创新因素的类型,2020年统计在册的创业项目中隶属于三产融合类型的达85%以上。二是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形成,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生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有34个;尤其是贫困地区,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同时积极促进产销对接,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困难及问题

  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产业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弱小,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强导致竞争力较弱;二是产业发展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差异性不大,大多是大路货,缺乏优质、绿色农产品;三是乡村产业聚集度较低,仅有28%的乡村产业集中在各类园区。

  产业要素活力不足。产业发展所需核心要素人才、土地、资金在严重匮乏的同时缺少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已严重制约乡村产业振兴。具体来说,一是由于乡村产业对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发展缺少各类人才,尤其是科技、经营等人才;二是农村土地供给不足、矛盾重重,一方面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大量土地供给,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被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三是由于资金投入机制不稳定、不健全,导致乡村产业发展缺少资金,外来资本进不去、自身资源难发展。

  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一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我国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为65%、85%;二是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一二三产之间的结合不紧密,并且各主体间存在信息不充分、沟通低效率的问题,因此各产业主体间不能形成和完善长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产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基础设施未实现全覆盖,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差、农村生活条件差;二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环境条件差,一方面内部的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生活垃圾等的处理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外部的工业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等会向农村扩散,因此不利于乡村产业实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和发挥好政策的“指挥棒”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策要呼应现实需求,且要解决实际困难,只有在政策供给和政策需求相适应的同时充分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政策才能真正、有效、充分地作用于乡村产业发展。

  结合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在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

  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指引,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不同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下的村庄宜根据自身条件形成不同的发展方向。例如,城郊型乡村具有明显的区位条件,应通过城乡产业融合以城带乡、工农互补来发展隶属于城市的农业与附属产业;平原型乡村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通过要素集聚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差异化、互补性战略解决乡村产业中普遍存在的增产不增收、同质竞争等问题;山区型乡村,具有明显特色资源条件,可以开展内向型发展模式,例如农业生产与加工、自然风光旅游等来发展产业。其次,在找准村庄定位的基础上,重点挖掘乡村的特色产业,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通过乡村产业的多方位整合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弥合供给与需求,重塑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着力解决当前乡村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生产要素活力不足、产业链条较短的问题。二是构建新型农业供给体系,解决当前乡村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产品供给差异性不大的问题。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解决当前乡村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

  建立多元化、特色化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价值,横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完善相关利益链条,逐步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要围绕重点产业来发掘农村新功能、突出产业集群来培植农村新模式、进而拓展农村产业链条来建立新型产业,并由此进一步健全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二是促进乡村产业的全方位融合。一方面推动产业横向、纵向融合,横向融合形式主要有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组织等,纵向融合形式主要有农业联合体、订单、股份等;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需求、供给融合,需求融合主要指通过田园综合体等来达到多元化经营产品的目的,供给整合主要指通过循环经济来挖掘农业生产的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要充分激活产业发展所需各类要素资源,包括人才振兴、土地资源利用、产业技术升级和完善资金保障等促进资源要素变现,通过市场化经营促进产业发展。

  活化土地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总体来看,目前的土地用途管制、供地政策以及村土地利用规划均滞后于社会需求,并且农村土地使用低效、粗放等问题依旧突出,土地使用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为进一步激活土地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要在乡村产业用地供应政策上,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乡村产业发展土地资源的倾斜保障力度,以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的土地需要,进一步拓展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二是要有序开展对乡村闲散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以活化土地资源用于扶持农村产业发展。

  强化金融支持繁荣乡村产业。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发展过程,不仅需要根据乡村振兴不同阶段发展目标的不同制定相应的金融制度,还需要满足各个阶段间金融制度的系统性、连贯性。为此,需要在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的同时完善金融供给制度与体系建设。一是针对发展良好、带动性强的乡村产业项目,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其中,尤其是通过金融政策配套帮助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二是针对一般性的乡村产业项目,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投放其中,“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同时通过金融杠杆撬动市场和社会资源进入乡村;三是针对有融资需求且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项目,通过政策引导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加大融资担保力度,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激励能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能人带动,尤其随着乡村产业的不断发展,其人才需求与技术依赖随之增加。一是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整合农村农民培训计划,积极利用传媒和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对农业生产主体、产业经营主体的素质教育,加快形成全面储备各项技能如知识、经验等的乡村产业经营管理队伍,通过能人带头发展促进集体产业发展;二是要推动人才下乡,通过向农村选派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以及聘用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职业经理人等方式强化农村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三是要创新制度设计,一方面加快科技研发进程,另一方面保护科研成果并积极推广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乡村企业,通过强化激励实现“人尽其才”。

  健全财税体系扶持乡村产业发展。当前,国家财政政策框架体系采取政府融资整合、税费优惠、抵免返还等方法,通过政府直接支付、补助间接采购、贴息投资、奖补弥补、企业融资参股等优惠政策,持续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但也存在诸如政府支付力度不够、体系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一是要在政策上继续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并且针对涉农资金的使用,需要有长期、完善的统筹机制;二是要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重点扶持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基础条件;三是要不断加大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投入的力度,例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乡村产业科技研发。更重要的是,通过财政政策对重点产业和项目的支持,以“多点开花”促进乡村产业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刘合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樊琴琴,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韩旭东,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