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助推实现农业“双碳”目标
时间:2022-03-25 01:12:4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本刊记者 许雪亚 字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秸秆综合利用是提升耕地质量、治理农业农村污染,实现农业“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长期从事农村能源与环保领域工作,此次两会她带来了《关于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支撑农业减排固碳的建议》。赵立欣介绍,“十三五”以来,国家大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等,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全国秸秆产生总量8.56亿吨,可收集量7.22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7.6%,利用能力不断提升。据预测,到2060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率约为8.4%,棉花、油料及糖类作物产量增长率约14.5%,2030年、2060年秸秆总量将分别达到9亿吨和10亿吨,可收集资源量将分别达到7.8亿吨和8.8亿吨。

  赵立欣分析,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测算,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的温室气体净减排贡献为0.70亿吨CO2e(二氧化碳当量,下同)。以保障粮食稳产增产、耕地土壤肥力和饲料需求前提下,预测到2030年全国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量将分别达到4.69亿吨、1.27亿吨和1.24亿吨,2060年将分别达到5.09亿吨、1.89亿吨和1.67亿吨;基于上述预测数据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到203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将达到1.72亿吨CO2e,到2060年将达到2.73亿吨CO2e,可抵扣约40%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预测2060年为6.67亿吨CO2e),减排潜力巨大。

  对照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任务,秸秆综合利用仍有潜力可挖。为此,赵立欣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快建立监测评估体系,摸清底数。基于国际通用方法学,科学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减排固碳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及核算方法,在重点区域布设秸秆还田、能源化利用等监测网点,开展温室气体排放和农田固碳能力长期监测与抽样调查,形成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实测明确各类排放因子,摸清底数算好账,定期编制并发布监测报告,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二是推进秸秆科学还田,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据研究,我国农田土壤碳库容量还远远达不到饱和,增加潜力巨大,秸秆还田可显著促进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提高达10%以上。建议在东北黑土、南方酸化土等重点地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秸秆还田固碳长期定位实验站,开展不同秸秆、土壤类型、耕作制度、还田方式、秸秆还田量等因素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影响评价,分析土壤碳库容量动态变化情况,构建秸秆科学还田决策系统,为我国农田土壤碳汇扩容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加快秸秆能源化利用,提高减排固碳贡献。秸秆“五化”利用中,能源化利用的减排固碳潜力最大,基于2020年秸秆“五化”利用比例核算,8.5%的秸秆能源化利用量,温室气体减排贡献达到30%,应该重点扶持和推动该技术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冬季取暖需求旺盛区域,建设一批秸秆能源化利用试点县,探索县域可示范、可推广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好替煤减碳的作用。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建议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减排固碳理论创新与专题研究,评估不同秸秆利用技术减排降碳的成本效益,研发推广低成本、低排放的清洁转化技术,制定一批秸秆减排固碳利用技术和核算方法等标准规范,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纳入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提升低碳利用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