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在联组会上听取了王静等7位委员的意见建议。
王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长期奋战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一线。她在发言中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农产品合格率连续7年稳定在97%以上。但保障农产品供给和防治动植物病虫害,使用农兽药等投入品是免不了的。目前我国一方面要继续盯住禁限用药物的红线;另一方面要管控允许使用的药物残留不超标,面临的形势更复杂,监管难度更大。
在联组会上,王静关于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石的意见建议是——
一是支持绿色生产技术推广。高毒农药为什么屡禁不止?因为便宜、好用,一瓶盖就能管一片地。现在推广的低毒低残留药物不是见效慢就是价格贵,农民要么不愿意用,要么就得多次重复用、多种同时用。要贯彻绿色发展、综合防治理念,把绿色防控体系建起来打“组合拳”,加快推广一批农民会用、好用、管用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同时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农药新品种创新研发、应用推广的支持力度,国家农资综合补贴要与绿色农药挂钩。
二是支持快检产品研发应用。农兽药残留细于毫末,缺少监管就如同“密云遮目”,快速检测则能精于毫末。快速高效,是基层监管的重要手段,但现在对大量使用的常规药物还缺乏便捷实用的快检产品。建议推动快检技术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广泛设置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雷达”,为农产品上市把关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支持农产品风险监测评估。农产品生产经营链条长,风险因素多,更要化繁为简;必须持续开展科学的风险监测、隐患排查和评估,应建立重点品种持续监测、一般品种轮动监测机制,探索建立基于风险分级的参数选择新模式,为基层日常监管“划重点”。统筹利用好国家和地方的监测数据,加强数据挖掘,提早预判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品种,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