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健在两会“部长通道”谈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时间:2022-03-25 01:20:5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唐仁健在两会“部长通道”谈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 不饿肚子

  2022年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后举行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

  我们有能力保障饭碗越端越稳 吃得越来越好

  记 者:今年粮食生产备受关注。去年因为受到严重的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的面积比较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粮食生产。请问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形势如何?全年粮食丰收有没有保障?

  唐仁健:近两年,受疫情灾情叠加的影响,粮食安全、粮食危机一直是热门的话题。在这个背景下,我相信大家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有更深更真切的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又强调,要确保粮食能源安全,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军令状”,是必须确保完成的硬任务。

  今年的粮食生产确实面临很大困难。首先是夏粮生产,去年冀鲁豫陕晋五个省受罕见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面积1.1亿亩,比正常年景晚了半个月左右,占冬小麦总面积的1/3。去年冬前调度,这五个省一二类苗占比比往年低了20个百分点以上。但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赢保夏粮夺丰收这场硬仗。这个信心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去冬今春以来,总书记、总理关于今年夏粮生产有数次批示;政府工作报告讲到,国家提高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同时,农业农村部把三大谷物种植收入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扩大到了全国主产省的820多个主产县。另外政府工作报告中还讲到,针对今年农资价格上涨较多、农民种粮成本增加较快的情况,还将对种粮农民发放农资补贴,这些都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增强主产区抓粮的内在动力。

  第二,各个方面行动迅速,技术支撑到位。针对今年的苗情和特殊困难,农业农村部制定了专门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指南,抓住返青、拔节、灌浆这三个关键时期,把增施返青肥、“一喷三防”等关键措施落实到位,促使夏粮苗情有较大转变。前不久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省(区、市)的书记、省长、市长都下基层进村入户搞调研,到田下地查苗情,让人感到欣喜。

  第三,要看到夏粮生产的有利条件。一是去年秋冬种经过各方努力,我们把冬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了上年3.3亿亩以上的水平。其次,去年虽然遇到秋汛,但是墒情很足也很好。另外在冬前和今春,主产区下了好几场雨雪,所以目前土地的底墒、表墒都非常好,很多农民讲这是多年不遇的。三是苗情的转化,据农业农村部调度,五省一二类苗比前期增加了七八个百分点,主产区去冬以来积温同比多100多度,相当于多长了一片叶子,这个基础也令人欣慰。

  当然,我们不仅要抓好夏粮,更要按照每一个品种、每一个季节、每一个区域、每一个环节,抓好全年粮食生产,核心还是保面积。前不久,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向各省(区、市)下达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同时要求落实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另外还要协调推动各部门保障农资供应,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尽管粮食供求始终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今年粮食生产又遇到了较大困难,但是目前我国粮食供给总量是充裕的。去年我在“部长通道”说过,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4公斤,今年达到了483公斤,比去年增加了9公斤。在总量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们都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

  管数量 提质量 控用途 把耕地保护好利用好

  记者:国土“三调”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减少较多,现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请问农业农村部将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耕地保护好、利用好?

  唐仁健:地是粮食生产之根之本。地之不存,粮将焉附?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要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我国每年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大概稳定在23~24亿亩,如果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底线,不能再低了。

  我认为,切实真正管住、管好耕地,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最根本的还是坚决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问题一系列响鼓重锤的指示和批示,同时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一系列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只发文件、开会议、喊口号,一定要采取更严厉、更有力、“长牙齿”的硬措施:一方面,继续加大公开曝光、挂牌督办、追责问责的力度;另一方面标本兼治,从制度、规划、政策、技术多个维度,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和执法的刚性约束。

  第一,管数量。农业农村部将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门,按照总书记“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的要求,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的顺序,划好三条控制线。对于现有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规定,要足额的不是有差额的、要带位置的不是只是账面数字的,层层分解下达到各地,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责任书,实行上图入库、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第二,提质量。我国现有耕地中,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通过提高地力来挖掘产量的潜力非常大。去年我国高标准农田建成了1亿亩,今年还将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的数量就达到了10亿亩。按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标准,这10亿亩高标准农田就能确保1万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同时,农业农村部继续加大对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实施力度,去年安排了7800万亩,今年安排8000万亩。另外还有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为了摸清地力,前一段时间国务院明确要进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距离上次普查已经43年了,力求把耕地质量和底数摸清,为下一步保护好、建设好耕地打下基础。

  第三,控用途。在耕地有限而需求无限的情况下,种什么不种什么,多种什么少种什么,必须要精打细算,要有优先序上的安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规定耕地用途,概括起来是三句话:一是耕地要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和饲草料的生产,就是一年生的禾本科作物。二是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粮食生产。三是10亿亩高标准农田原则上要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农业农村部将按照要求,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同时合情合理地把握耕地种植用途管控问题。这里我强调要合情合理的原因是,我们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农民,“大包干”以来,农民就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所以除了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今后还要注意采取经济手段,给农民以利益的引导。

  这些年来,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地方把耕地种了林子、搞了果树,就是林地、园地、草地,还有一些种了其他经济作物,这些按要求,要让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逐步回归到种粮食。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各地在把控这个问题时,不能搞“一刀切”“翻烧饼”,简单粗暴地把之前农民种的其他作物砍了,要合理合情、实事求是,制定一个逐步回归的时间表,把握好进程。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增强脱贫地区发展条件和内生发展动力

  记者:现在一些脱贫群众还存在返贫风险,疫情导致外出务工受到影响,也增加了防返贫的难度。接下来怎样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唐仁健: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我先讲两组数字:第一,去年全国脱贫人口收入增长是不慢的,达到了16.9%,比面上其他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快了6.4个百分点。第二,去年脱贫地区外出打工人数是3145万,比上年增加了126万。这两组数据表明,农民的收入、生活应该是有较大改善的。从最近我们进行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后评估的初步情况看,各地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问题。

  但是,以前解决的主要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水平还比较低,尤其脱贫地区的基础设施、自我发展能力动力等还是不足,所以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实不能放松。我想总的还是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改善脱贫地区的发展条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主要是三件事:

  第一,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这个机制全国已经建立,监测情况表明,70%的监测人口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他的也落实了兜底保障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能够动态地实现返贫风险的消除。下一步,一是监测的范围尽可能再宽一点,应纳尽纳,不要遗漏。二是发现问题的速度再快一点,不要把问题演化到很大。三是落实帮扶措施更准一点,更有针对性,关键是用足用好中央已经出台的33项衔接政策,把风险消除在萌芽和早期阶段。

  第二,抓住产业就业这个根本。这几年,脱贫地区的产业在“有没有”的问题上应该说基本上都有了,但是“好不好”还不好说。下一步关键要补上四个短板:一是技术,二是设施,三是营销,四是人才。很多村办了合作社但没有人才,还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任。从就业来说,今年力争脱贫地区外出打工人数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据监测统计,到今年2月底,已经有2700万人实现了就业。

  第三,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帮扶力度。160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脱贫地区中是条件最差、基础最差的。今年要集中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的项目,尽快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另外,近些年易地搬迁的近1000万人口,到了新的区域生活居住以后,面临的困难还不少。下一步的重点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区融入这四个方面加大帮扶力度,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还能逐步致富。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