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住两条底线
时间:2022-05-11 01:54:0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朱启臻 字号:【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如何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十分重要,也是脱贫地区或低收入村所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笔者认为,落实好以下三个方面措施,有助于守住两条底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户的特点,共同决定了农户经营是适应农业特点的最有效形式。可以说,以农民“自己为自己劳动”为特征的农户经营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风险最小,是农户经营生命力所在。只要农业生产特点不变,农户经营农业的优势就不会丧失,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最适合的经营主体的地位就不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小农户经营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地块小,农业收入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发展能力不足。为了克服小农户的弊端,于是就出现了通过引进农业企业,把农户主体角色转变成“既拿地租,又可以挣工资”的客体角色。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农业生产特点和发展规律,使得农民失去了对农业生产的支配和参与权利,自然也就失去了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不再关心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成为边缘人和“看客”。这种做法同时也伤害了农业投资者,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积累了农业经营风险。此类模式普遍缺乏生命力,一旦失去政府支持或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苦不堪言,难以为继。企业经营失败就成为规模性返贫的重要风险之一。因此,排斥农民农业生产主体地位的结果,既不利于国家的农业安全,也不利于防止规模性返贫。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是一种重要实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家庭农场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单位。家庭农场,通俗地说就是扩大版的农户,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具有稳定性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一般认为家庭农场要符合四个条件:一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自己为自己劳动,区别于雇工农场;二是有一定规模,家庭农场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典型表现形式,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农场实现充分就业,区别于传统小农户;三是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农场经营,而且有较高的收入,以区别于兼业农民。四是稳定性,家庭农场只有稳定,农民才有长远预期,实现代际之间继承,区别于短期行为的承包。

  家庭农场以农民为主体,继承了农户经营的全部优点,是高素质农民的有效载体,也是农业后继者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家庭农场规模可大可小,适应性十分广泛,可以是适度规模农场,也可以是“小微农场”,可容纳任何科学技术的运用;可实现就地就近充分就业,便于照料老人和儿童;可以有效激发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和对合作组织的需求,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微观动力。此外,家庭农场稳定性特点,有助于培养农民珍惜土地的感情,激发人们保护、爱惜耕地的热情和动力。无论是藏粮于地,还是藏粮于技,家庭农场都是最有效的实现路径。

  家庭农场的形成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是基本条件,唯有长久不变才给农民以长远预期,农业经验和对土地的感情才能形成并在代际之间传承。那种不断变化土地关系的做法,产生的往往是短期行为,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相悖。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不是固化承包关系,而是要有退出机制,当一个农民离开土地,有了稳定的非农收入和纳入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又无力耕种土地,应该无偿退出耕地。进入老年的农民,或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民,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获得保障,也应退出土地。把土地流转给继续种地的人,让他们种更多的地,这样就可以促进家庭农场的形成。此外,家庭农场的形成也为政府支持农业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了精准对象,为农业支持政策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发展融合农业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支持农业大县聚焦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具体说,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即沿着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销售与体验服务等环节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每增加一个环节都可以获得增值收益。最典型的如葡萄酒庄,集种葡萄、加工葡萄酒、酒庄休闲、体验、观光、品酒与销售一体,丰富了农业的内涵,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谷物的生产同样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获得增值收益。农业生产与乡村手工艺的结合,拓展了产业链更广阔的延伸空间。近些年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涌现出诸多通过编织、酿造、食品加工、美食制作等手工艺实现产业振兴的典型。特别是电商的发展,通过自媒体传播特色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过程,改变了消费者对农业的认知与消费理念,使边远地区农业生产者与大城市农产品消费者直接对接成为可能。

  其次是农业功能的拓展。对农业多功能的认识,从最初民间倡导和呼吁,到社会认可,再到变成中央文件的政策规定与支持,是对农业功能与价值认识的飞跃,为融合农业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领域。农业不仅具有提供农产品的功能,还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提供农业景观等生态价值,具有农业文化的传承功能,有极高的体验与教育价值。农业劳动对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生活态度、珍惜劳动成果等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

  其三是乡村多要素的融合。乡村融合产业发展除了农业产业的纵向延伸和功能拓展,还表现为以农业为基础的横向融合,把本来不具备经济效益的乡村要素转化为经济优势。属于这方面的要素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特色村落与民居、乡村文化与生活方式等。实践中由于对乡村价值认识不清楚,排斥乡村和农民,导致乡村融合发展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发展乡村融合产业必须清楚乡村存在的独特价值,认识到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与教化价值的经济与社会意义,保护好村庄形态,在现有村庄形态的基础上发展融合产业,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乡村产业融合的主体可以是农户、家庭农场,也可以是农民合作社。村社一体的农民合作社符合中国国情,以合作社为主体发展融合产业,在为社员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集体收益,是新时代双层经营新内涵的具体体现。融合产业对守住两条底线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才能留住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有了稳定的农民队伍,国家粮食安全才有保证。融合农业的发展是当下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民队伍最可行的途径,是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关系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发展融合产业可以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特别是乡村农产品加工业、家庭手工业、美食制作、农家乐等,创造了大量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措施。

  促进乡村就业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靠产业发展,二靠就业保障。就业分为外出就业和本地就业,外出就业是城镇化、工业化的需要。外出就业对乡村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表现在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已经成为增加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消极方面突出表现在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乡村迅速老龄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因此,乡村振兴要把外出就业与乡村就近就地就业结合起来。实际上,外出就业为乡村就地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我们常说,农民收入低是因为人多地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今天,有些农民离开了土地和农村,就应该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这样他们的承包地就可以长久流转给留在乡村种地的农民,让他们种更多的地,形成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有了稳定的高素质农民群体,粮食生产就有了保障,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服务的乡村服务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农业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就业领域。农业社会化服务本质上是政府支持和扶持的面向农业生产单位提供的农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或家庭农场。服务内容包括产前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销售和技术指导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机耕、播种、收割、植保以及栽培技术指导,产后的农业收获物储运、加工、销售等。服务主体有些是政府农业部门完成的,更多的要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更高质量阶段,乡村产业专业化的重要体现。当前,各种类型的农资公司、托管公司、农产品加工、电商等,既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服务,也为乡村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具有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乡村就业双重功能。

  发展公益性岗位是促进乡村就业重要途径之一。当今乡村的公益性岗位包括护林防火、卫生防疫、垃圾清扫、村公共设施维护(如电工、维修工)、乡村社区治安员、便民服务代办员等。要把乡村公益性岗位的动态性管理与完善的监测机制相结合,精准确定帮扶对象,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因素,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公益性就业岗位为精准帮扶提供有效支持。河北保定有户农民,丈夫因照顾突然患重病妻子,不能外出打工,面临返贫危险。村里给他安排了护林员公益岗位,每年有8000多元收入,妻子住院费用报销了5万多元,有效防止了返贫。村级公益岗位不能固化,而应该实行动态管理,已经脱离致贫危险的人及时把岗位转给更需要的人,使公益岗位成为有效防止因灾因病返贫的缓冲机制。

  除了公益性就业岗位,乡村振兴为就近就地就业创造新的空间和机会。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乡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县域统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全国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将进一步壮大,乡镇便民服务和乡村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比如乡村社区物业服务。过去农户家里的修修补补或自己解决,或请邻里、村里的能工巧匠帮忙。随着乡村老龄化的加剧,农户修房子、修水管、换玻璃、换煤气、家电维修,以及理发、快递收发、超市服务等,都越来越依赖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提供服务。此外,随着乡村老龄化的加剧,为乡村老年人提供诸如上门理发、洗澡、诊疗、取药、助餐以及精神慰藉等服务,也有着迫切需求。通过政府支持,组建乡村物业公司、老年服务机构,是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方面。此外,有条件的地方利用乡村亲近自然、生态环保、庭院经济、健康农产品、熟人社会以及慢节奏生活方式等特点,打造养老、养生、养心的“三养”社区,发展现代康养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乡村培育新业态和就业增长点。

  总之,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综合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和乡村服务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唯有如此,才能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