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三物农业”观念大变革
时间:2022-05-11 01:39:0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胡桂芳 李长田 字号:【

  大千生物世界由植物、动物、微生物构成,农业的本质是“三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贯穿了粮食和食物安全的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体现了对国之大者的高度重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早在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2021年9月2日,在致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丰厚内涵,提高政治站位,来一场思想观念大变革,以“三物农业”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路径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

  要树立大农业观念。有史以来,直至近代100多年前,人类的农业活动始终遵循“植物生产-动物(包括人类)消化-微生物(菌物)分解还原”的规律,进行三物循环利用。112年前,美国农业专家富兰克林·金所著《四千年农夫》,极力推崇原生态的东方农耕,就是生生不息的三物循环,认为这是东亚民族依靠土地养活了密集的人口并且持续发展至今的奥秘。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第一次“绿色革命”,依靠化肥农药和机械投入提高了全球作物产量,但由于过度依赖石化投入品而忽视了微生物(菌物)的作用,割裂了“三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带来了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这种“二物”生产方式,注定不可持续。当务之急,必须变“二物思维”为“三物思维”。全社会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只见粮畜,不见微生物(菌物)”的“二物农业”不是完整的农业,是不可持续的农业;只有“三物”鼎立支撑的农业才是现代农业。新时代的农业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固树立“三物农业”思维,挥手告别“二物农业”,加快补上微生物(菌物)农业的短板,重构“三物”协调发展、循环发展的大农业格局。

  要树立大粮食观念。所谓大粮食观,就是新型的粮食安全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国人饭碗里要装中国粮,要求树立大粮食观、大食物观,明确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粮食不仅仅是水稻、小麦、玉米等,而是指整个入口的食物。既是国情使然,也融合了国际观念。202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评选“粮食英雄”时,特别注明“粮食”是指广义的食物概念。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指引下,我国形成了新型粮食安全观,由过去的数量型内涵转变为数量质量并重,而且更重视质量;表现为营养性是核心、可供性是保障、稳定性是特征。我们务必把发展“三物农业”,摆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去推动,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确保人们既吃得饱又“吃得好”,既“买得起”又“买得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要树立大循环观念。“三物农业”,特别是“三物循环生产”理念,生动诠释了两山理论,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和国际“5R”循环经济理论的精髓,是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的根本遵循,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理论指引。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但农业生态系统可抵消80%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我国作为第二大农业排放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农业总排放量的12%,农业农村节能减碳空间巨大,农林废弃物利用更能提高农林业固碳增汇能力。我国每年产生秸秆近9亿吨,未利用的约2亿吨;每年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吨,综合利用率不到60%。补上微生物(菌物)农业这块短板,就能变废为宝。浙江丽水等生态农业示范地区的实践证明,树立大循环理念,遵循生态学规律,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循环式流程,全程多环节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有助于生物科技的魔法棒点废成金,实现农业废弃物的“七十二变”(如秸秆变肥料、变饲料、变蘑菇、变肉奶、变能源等)。这也有利于构建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物产更丰富、食物更美味、生活更宜居。

  要树立“小菌物,大产业”观念。目前,食用菌是微生物(菌物)农业的领军产业。但一些人仍把菌物看成小不点,认为食用菌只是一盘菜。殊不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迅速发展,40年间产量增长了近700倍,不起眼的小蘑菇,成为我国继粮、油、菜、果之后的第五大农作物,“三物农业”的短板在加长。中国现在已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在八年的脱贫攻坚中,全国80%左右的县选择食用菌作为支柱产业,涌现出陕西柞水的木耳扶贫、《山海情》中的闵宁合作菌草扶贫、安徽金寨打造“中国药用菌之都”等一批食药用菌精准扶贫典型。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加持下,食用菌工厂化智能化栽培异军突起,产业链不断延长,不仅成为横跨绿色食品和生命健康领域的战略新兴产业,而且率先成为农业领域可以“亩产论英雄”的高效益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既是对以小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的赞许,也是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期许和厚望。当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小木耳,大产业”重要指示精神,抓住“三物农业”的历史机遇,唱响中国“菌物曲”,做大做强做优做精食用菌产业,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让小蘑菇发挥出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胡桂芳,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李长田,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