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典范——浙江嘉兴市高质量推动东西部协作工作纪实
时间:2022-11-03 01:22:4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徐明 杨淼 字号:【

  情越山海,携手共富。百年前,革命的红船在浙江嘉兴扬帆起航,百年后,嘉兴正朝着推动共同富裕的航向乘风破浪。

  从嘉兴到阿坝州和宜宾市,跨越2000多公里、历时多年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让两地人民手牵手、心贴心,在脱贫奔小康的征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几年来,嘉兴对口工作硕果累累。

  勇担当,跨越山海,

  扛牢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

  大局是党性,大局是担当。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嘉兴市委、市政府深化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主动性和机遇意识,扛起政治责任,聚焦重点难点,借势借智借力,补短板强弱项。不仅投入了真金白银,更倾注了真心真情。一系列部署紧锣密鼓:制定年度工作方案,领导靠前指挥,定期召开专题推进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山海协作工作。党工委一把手、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多次赶赴对口地区,加快推进工作落地。

  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嘉兴秉持“服从大局无条件、脱贫攻坚无小事、对口帮扶无止境”的理念,用真招实策、真情实感护航东西部协作,一张蓝图绘到底,印发了《嘉兴市打造对口工作升级版实施意见》《屏山县打造东西部协作“五张金名片”三年行动计划》《南湖区2022年消费帮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围绕产业合作、数字化转型、消费帮扶、文化交流、援派铁军等重点,高质量推进山海协作和对口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是红船旁的援川人,有责任也有使命用心倾听、用脚步丈量、用行动推进,切实当好这一党中央宏伟目标实现的助力者和落实者。”嘉兴市赴九寨沟参加援建,曾任九寨沟县委常委、副县长余建平如是说。

  2021年6月,嘉兴市13名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挂职干部进川履职。他们克服高原反应,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完成工作交接后,马不停蹄深入一线、熟悉情况、压茬交接、接续推进,充分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全面启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工作。

  创模式,千里连“芯”,

  推进协作共赢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围绕“产业联合、要素联通、山海联动”目标,嘉兴和对口地区保持着同频发展“芯片”,合作愈加紧密。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而产业的培植和壮大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基于科学的研判。只有立足于结对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实现结对两地资源互补,因势利导,推进产业扶贫,才能为产业发展架起坚实杠杆,让扶贫产业更有生命力。

  海盐县和屏山县的成功牵手,就是嘉兴市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找准结合点的验证。茵红李是屏山县的传统特色水果,口感好,品质优,但长期以来种植传统分散、低质低效,而且生产服务体系不完善,组织乏力,销售体系不健全,市场不火。海盐县协作屏山县以来,高度重视这一“瓶颈”问题破解,派出海盐县首席农技专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获得者王金良,与屏山本地专家罗家帮、罗国森等一道,共同探索出了“屏山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该模式对标沿海发达地区构建全产业链经验,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致力于与沿海地区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西部小水果发展现代化模式的一个实际操作系统,具有可推广性、复制性。

  而在广袤的西部田野上,引进东部“新品种”种植模式的生动案例也跃然眼前。2019年以来,桐乡市、海宁市依托特色杭白菊农业产业,利用黑水县得天独厚的雪山高原自然环境,实现“东菊西种”的产业协作模式,投资500万元建成2个高标准的菊花示范种植基地共500亩,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协作模式,对当地优质菊花给予保护价收购,解决了当地菊农的后顾之忧。

  资源互补、协作共赢是区域协作的题中之义。这些年深耕东西部扶贫协作,嘉兴市已经不再是“单向输入”的简单帮扶,而是逐步转变为以项目合作为纽带、惠及双方的紧密互动,共享共赢,以帮扶为纽带最终实现两地的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飞地扶贫”模式应运而生,为东西部协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理念。“飞地”模式的运营,让土地要素资源活了起来,让帮扶从“输血”转向了“造血”。嘉善—庆元—九寨沟“飞地”产业园项目开创了全国首个跨省、跨县域三地共建“飞地”抱团强村发展模式,共建的73亩“飞地”园区已经开园运营,已累计实现投资收益3840万元,直接带动48个脱贫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脱贫人口增收,推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自身“造血”。循迹嘉兴市的一个个飞地扶贫项目,不难发现,这些跨省合作产业园积极打造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优质平台,且定位几乎都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资源共享、高层次合作,谋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澎湃着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为提升农产品精细化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销售等问题,平湖借鉴“浙农服”在浙江的成功推广经验,结合茂县实际开发、运行了“茂农服”数字平台,逐步构建茂县农资管理体系、农产品溯源体系、大宗商品销售体系和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目前,已有61家农资销售经营户、8个溯源基地、8个小型气象站以及100余个视频监控设备接入“茂农服”数字为农平台。

  信息化红利还不止于此。茂县地处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医疗救助水平不高,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的风险较高。援派干部进行调研时发现茂县当地的贫困户信息分散,居民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全面。针对这一情况,援派干部借鉴平湖市成功的数字化改革经验,将“社会大救助系统”经本土优化移植到当地,打造防返贫智慧监测系统。“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帮助,真心感谢!”近日,茂县洼底镇三雅村的脱贫监测户白金富通过扫描“惠民码”,看到了今年以来他从政府各部门享受到的补助,有医疗救助补助金、残疾护理补贴、最低生活保障补贴等,共计2.9万余元。看到政府的真切关怀,白金富一家幸福满满。嘉兴市挂职干部、茂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蒋科表示:“防返贫智慧监测系统在阿坝州茂县的落地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信心。今后,我们将进行更多的信息化探索,用数字赋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共同富裕,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嘉兴智慧’!”

  建机制,立足长远,

  帮扶走深走实

  山海情牵,携手奋进。近年来,嘉兴市和对口帮扶地区加强各层级的合作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和信息交流机制,健全帮扶机制,让协作帮扶既走得快、走得稳,又走得深、走得实。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只要就业稳定,收入就能增加,群众生活就更有底气。嘉善县针对“飞地”园区,制定了扶贫帮扶专项计划,积极协调组织劳务输出、输入的精准对接,引导园区企业面向嘉善县定向招工,已解决就业570余人。为持续完善帮扶结对机制,园区还每年安排一定收益用于支持两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帮扶慰问、就业促进、技能培训等工作,认真落实“园区+公司+农户”的帮扶结对机制。

  消费扶贫是推动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新鲜、快捷地对接消费市场,“立竿见影”实现效益的有效举措,也是推进扶贫事业可持续的重要方式。2019年,嘉兴消费扶贫占全省消费扶贫比重17.8%。这张消费扶贫成绩单的背后,是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多方助力的成果。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又是一年扶贫产品大量上市的季节。在嘉兴水果市场,来自西部的粑粑柑、青脆李、石榴,个头饱满、新鲜多汁,引来一阵阵消费热潮。

  “在消费扶贫方面,我们搭建了屏山优质农产品的直销平台。引导和鼓励更多海盐人享受屏山美食,游览屏山风光。帮扶五年来,经济上我们实现了跨越赶超,2021年,屏山县GDP突破了百亿大关,比帮扶前翻了一番。”海盐县副县长庄嘉玥说。

  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一直是嘉兴东西部协作工作的重点。海宁市采取了“请进来+带出去+沉下去”的方式加强智力支援,选派优秀党政干部、专技人才到阿坝州黑水县进行挂职交流。引入海宁团队,为黑水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切实落地的产业规划与实施路径,还组成“干部服务队”“专家讲授团”“巡回宣讲组”,送教下乡、送技下乡、送项目下乡。

  在“引才”的同时,也不妨挖掘乡土人才这一“宝库”。南湖区驻阿坝州若尔盖县工作队建立了包含100余名乡土人才的信息库。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在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今年上半年已累计组织各类农畜培训13期,培训学员280人,让本地乡土人才在热爱的土地上、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使乡村新产业推广事半而功倍。

  教育方面的智力帮扶同样可圈可点。来自平湖的教育工作者郭党培为九寨沟中学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改革举措。先后推出“领导班子坚持听课调研”“落实常规,坚持巡课”“校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评选”“同课异构”等制度,并为此举办了系列比赛活动。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氛围也更浓厚了。在九寨沟县第二幼儿园里,有一个“嘉善实验班”。来自嘉善的教育工作者沈春为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思路及教育改革注入了“嘉善力量”。“山城生活节奏慢,对学前教育没有东部地区那么重视。‘嘉善班’的打造,让学校教师们有了学习的榜样和改变的动力!”园长高红梅说。

  促共富,硕果累累,

  绘就“农”墨重彩

  千里结缘,携手共创。嘉兴和阿坝州、宜宾市一起,共同演绎出一曲决战贫困的美妙乐曲,奏响了一曲红船赞歌。置身这两地的山间农田、乡镇村庄,在一派生机盎然的产业发展新图景中,挂满累累硕果,处处清晰可见嘉兴印记。

  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获益者,今年47岁的九寨沟县勿角镇甲勿村村民秦德志的家已旧貌换了新颜——一座2层高、拥有8个房间,门前还带停车场的毅芳农家乐小院是这个家“变身”后的样子。“我家4口人,过去靠种植中药材和外出务工赚钱。一年忙到头,除去吃住行上的花费,能攒下1万元都算多的了。现在好了,嘉兴的援建力量帮着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我的家装修成了农家乐,开业不到2个月就收入了近4万元,心里那叫一个美啊!”秦德志笑成了眯缝眼。“在嘉兴援建力量的带动下,现在当地村民借着打造美丽家园、建设最美农家乐的意愿十分强烈。目前,村里已有7户农户无偿让出土地约5亩,建成1个约600平方米的停车场,村道拓宽至6米,水电管网、消防设施等全部提档升级。吃、住、行、游等旅游行业服务能力这个村都具备了!”勿角镇相关负责人说。

  助力东西部协作结对的四川4县和新增11个挂牌督战村全部高质量脱贫摘帽,屏山、黑水分列四川受帮扶县考核和摘帽县评估第一。1个集体、2名个人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个人,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两项工作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山海协作经验获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进大会上作经验交流,“飞地抱团”模式入选省首批共富试点;浙川共建纺织园获评国家乡村振兴局典型案例和浙江模式,并作为全国两例之一入选央视乡村振兴特别节目案例;水果市场消费帮扶获评国家发改委典型案例,“东苗西种”等4项经验入选省典型案例,央视等8家媒体组团采访对口帮扶经验……一个个翔实的成绩单,生动彰显了帮扶路上的嘉兴力量,见证了跨越千里、情贯东西的深情厚谊,也全面构建起嘉兴市因地制宜、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精准帮扶大格局。

  跨越千里,山海情深。嘉兴市以更真挚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携手结对帮扶地区重新梳理、审视那片土地,充分发挥浙江特色优势和经验做法,与对口地区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后发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架起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合作共赢的桥梁,在越来越紧密的合作中,奔竞在共同富裕的征途中。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