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全区冬枣种植面积30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31.7%,产量稳定在6亿斤。近年来,沾化区委、区政府坚持以发展路径创新为突破,以科技研发创新为引领,以产业生态创新为抓手,以扶持政策创新为保障,大力实施冬枣产业“二次创业”,全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以发展路径创新为突破
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积极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扶持发展“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党支部+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种植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截至目前,全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至567家,其中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67家,惠及枣农5万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双赢。
大力实施“双增双提”工程,提质效、增收入。增加冬枣大棚3万亩、“沾冬2号”2万亩,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冬枣品质明显提高,枣农收益实现翻番。今年预计产业产值可突破50亿元,枣农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6.7%。预计到2025年,产业产值突破80亿元、枣农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
以科技研发创新为引领
强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狠抓新品种研发。以“双增双提”为抓手,引进全国枣类专家刘孟军教授及其研发团队,全力推进技术攻关,研发储备新品种5个,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在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沾化独有冬枣品种“沾冬2号”市场售价20~50元/斤不等,最高可达100元/斤,是普通冬枣的5~8倍。狠抓新模式转变。精准把脉发展方向,扎实推进疏密间伐和限产提质,探索实施“1×4”“1.5×4”“2×4”3种宽行密植栽培模式,全力打造省力化栽培示范点,全区现已建设科研示范基地11处,产业机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狠抓新技术推广。建设钢架春棚、智能阳光温室等5种设施大棚,示范推广设施栽培技术。沾化冬枣从6月中旬至11月中旬均可成熟,结合3个月冷藏保鲜期,满足鲜食冬枣8个月货架期,实现亚周年供应。创新打造“1+3+7+N”冬枣高效栽培模式,即部署1套智慧冬枣一体化管控平台,制定3种农资管理方式,采集7种环境指标,研究冬枣生长N个指标组合,实现自动控温控湿、水肥一体化、物联网追溯等智能化管理。截至目前,物联网平台已覆盖9个乡镇30余个示范大棚,有效指导枣农科学化生产。
以产业生态创新为抓手
持续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狠抓冬枣精深加工。突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区现培育尚亿食品、帝景食品等冬枣深加工企业8家,研发冬枣糕点、枣木雕刻、冻干冬枣等系列产品10余种,每年可消化非商品果3万吨,为枣农提供兜底收购服务。做精做优旅游业。依托沾化冬枣原产地和30万亩沾化冬枣园,构建“一片三线”的总体布局,以国家4A级景区沾化冬枣生态旅游园为核心,建设沿海天大道、永馆路和滨东路3条冬枣采摘长廊,擦亮“冬枣之乡”乡村旅游品牌。三是注重品牌宣传打造。创新设计沾化冬枣品牌LOGO“一枣一世界”、品牌形象“啾啾”,线下赴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宣传推介,线上通过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拓展销售渠道。在出口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基础上,又通过182项指标检测,出口美国。全区现有冬枣出口备案基地7处,出口企业2家,今年出口量达3000吨。
以扶持政策创新为保障
全力夯实转型发展基础
金融贷款扶持。制定出台惠农信贷政策,实施沾化冬枣全额贴息“大棚贷”,即每亩冬枣园可贷款1~1.5万元,区财政全额贴息2年时间。自实施以来,累计发放全额贴息“大棚贷”1.7亿元,充分激发枣农种植积极性,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涉农资金扶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向冬枣产业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累计争取债券资金4.29亿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等项目资金1.05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双增双提”工程建设。自“双增双提”工程推进以来,全区“沾冬2号”由0.5万亩发展至4.2万亩,设施栽培面积由1万亩发展至6.6万亩,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冬枣产业发展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