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区黄埭镇强底气 立标杆 聚民心 建设和美乡村
时间:2022-12-26 03:13:3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茅建根 顾万利 吾晓燕 字号:【

  相城区黄埭镇,古名春申埭,又名埭川、埭溪,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战国时期楚国名相春申君黄歇在此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筑成堰埭,黄埭之名由此得来。黄埭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总人口20多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优美镇等荣誉称号。

  黄埭镇以常态管理“强底气”,培树典型“立标杆”,齐抓共管“聚民心”,在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年度考核位列全区第一,获评苏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进集体、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示范镇。

  常态管理“强底气”

  为确保常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黄埭镇制定《黄埭镇2021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办法》,压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巡查小组责任。巡查小组重点对农村垃圾、河塘沟渠、村内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农业废弃物、农村公厕、村容村貌等方面开展巡查,保证巡查工作不留死角;对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立即整改,定期开展“回头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黄埭镇引入第三方保洁公司参与到村庄的日常保洁工作中,实现村庄常态化管理无缝隙、全覆盖。

  巧用“综合运算”,激发人居环境整治合力。坚持党建引领,做好“美丽菜园”加法。党员干部从自身做起,整合房前屋后土地,引导群众以“小园美”带动“全域美”,聚焦拆除违法建筑、垃圾分类、房前屋后环境等重点难点,通过深入到自然村庄,走访村民,发放宣传资料,做强“攻坚克难”减法,携手打造宜居乡村。为做优“长效管理”乘法,依托“胡桥茶馆”“笠帽亭”等党群议事平台,围绕人居环境长效管理定期开展议事,同时通过实施“两委”人员分片包干制,组建“蓝旋风”“红先锋”等志愿服务队,成立“老干部”智囊团,开展常态环境整治、卫生监督、宣传引导等工作,激发村民自主活力。此外,以开展“美丽庭院”“卫生清洁户”评比为切入点,完善村规民约,倡导健康、文明、卫生的行为习惯,做实“移风易俗”除法。

  培树典型“立标杆”

  积极落实苏州市“新时代美美乡村新接力”农村党建专项提升计划,黄埭镇选取冯梦龙村钱埂上、旺庄村董家桥、西桥村笠帽顶、胡桥村钥匙头、金龙村安全浜、三埂村吴湾里6个自然村落,着力打造一条乡村振兴示范带。6个村充分挖掘自身特点,结合实际,围绕特色做实服务,冯梦龙村钱埂上结合冯梦龙文化和果品营销、旺庄村董家桥突出农耕文化、胡桥村钥匙头建设“邻心钥匙坊”等,做到村村有特色,村民得实惠。统筹推进村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美丽菜园、美丽庭院,大幅度地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深入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有序统筹推进村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让村庄环境整治由“清脏”向“美化”转变。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各村社区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典型做法。西桥村围绕“乡田美”主题、旺庄村围绕“农耕美”主题、冯梦龙村紧紧围绕“相冯·廉学故居”“感知·田园梦里”两大主题,创新打造了一条感受田园之美的“水乡寻梦廉学”精品观光旅游路线,建成冯梦龙片区特色康居示范区。在此基础上,还新增培育了旺庄村、三埂村2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示范村,建成笠帽顶、董家桥等4个特色康居乡村,钥匙头巷、旺家里、周家湾等12个特色宜居乡村,让其他村庄学有榜样、做有示范、干有标杆,确保打造一村成功一村,打造一片成功一片。

  齐抓共管“聚民心”

  以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各村社区探索运用积分制、示范户、文明家庭户、垃圾分类先进户评选等办法,以点带面,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变“要我整治”为“我要整治”;党员干部带头组成志愿队伍,深入村庄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也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要性认识的宣传和普及,形成“人人参与,乡风文明”的良好风气,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通过挖掘家风家训、规范村规民约、党员户亮相挂牌、开展文明户、示范户评比等方式,实现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和谐。打造“三治融合、善治埭优”乡村治理品牌,通过成立一支自治先锋队、搭建一个基层民主协商平台,成立调解工作室,打造多形式普法新模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通过共同打造“田间课堂”和“绿色实践站”,开展“春申”课堂和廉政文化培训等活动项目,发挥出阵地资源、文化资源的优势,实现党建领航强村富民的工作目标,助力乡村振兴。

  下阶段,黄埭镇将持续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推进美丽菜园建设、村庄环境优化提升,全面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