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文化探源
时间:2022-12-29 07:30:5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唐珂 字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从中央一号文件多次部署的建设美丽乡村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无疑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认识的飞跃、实践的创新和内涵的丰富,这里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什么是“和”?许慎《说文解字》注“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原指声音相应和、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后引申到平和、和睦、调和、中和等多层意思,产生成语如琴瑟和谐、民和年丰、时和岁稔、惠风和畅、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羹之美等等。“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认为“和”揭示了宇宙运动规律,天地人各安其位,阴阳调和平衡,万物化育繁衍生息,乃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和”是中华文明的追求,农业追求和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家庭追求和睦,孝敬父母,爱佑手足,穰穰满家;国家追求和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共同富裕;世界追求和平,友好相处,协和万邦,互利共赢。

  什么是“美”?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诠释。古人认为,美源于食。《说文解字》称:“美,甘也。从羊从大。”段玉裁作注:“羊大则肥美。”《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即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马克思就曾指出: “劳动创造了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了美的源泉,人类对美的感受和对美的追求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和与美相互融合趋同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全过程,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和谐共生理念、四维道德规范、自然审美意识,成为普遍价值追求。中国的古先哲几千年前便在《礼记》中就提出了“大同”的美好社会理想,并一直引导着中华民族向着建设美丽和谐的理想社会不断奋斗。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正是和美融合的集中体现。

  和与美,作为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维度,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乡村的自然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与和谐之美互有区隔而又彼此相融,相互联系而又互为因果,共同组成乡村的“大美”。

  从历史文化的发展源流看,和美乡村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道教应该是乡村和美的重要开拓者。道家认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道家主张天道自然、人道无为,“天人合一”,就是让人重新回归自然之态。“道”是中华乡村和美的元范畴。不过,乡村和美的精神主体还是儒家的。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围绕“仁义礼智信”“澡身而浴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贤对此进行了成体系的论述,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修齐治平。儒学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也自然成为乡村和美的思想主体。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土,经过漫长的本土化后,植入了很多华夏子民的内心。摒弃执念、修行悟道、因果缘起成为一种大众信仰,行善积德、臻至“无我”成为一种重要追求,也成为乡村和美的重要内核。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农耕历史和灿烂农耕文化。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上下五千年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而农耕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就源自农耕、源自乡村。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人在这片热土上未曾停止过对文明的探索,世世代代传承发展中孕育和形成了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文化艺术和精神遗产。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根脉,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是美的基础、美的灵感、美的源泉。和美乡村,是亿万农民千百年的美好梦想。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延续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资源,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千百年来,广大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追求美、发现美、塑造美、展示美、传播美、弘扬美,形成了一系列和美乡村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多姿多彩的农民艺术,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朴实和谐的伦理道德,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忠爱仁义的家国情怀,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渔樵耕读、山川草木、农谚民俗、物候节气、诗词歌赋等等,展现出诗性力量与天地大美,是激发人们发明、创造和创新的动力源泉。中国古人总结出的许多农业生态发展的思想理论,比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种养三宜的物性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开物尚俭的节用观,也都是实践经验的精辟归纳总结。这些古人的理念和智慧,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时代,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探寻大自然的诗化结构,发掘人文与自然的结晶成果,演绎并完善生活中的创意美感,正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职责使命。

  进入新世纪后,乡村美学实践和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新世纪起,到党的十八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前瞻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部署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既注重村庄建设,又注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既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既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又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又提高农村保障水平和农民文明素质。

  第二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城和乡是在同一个生态体系,相辅相成,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2013年初,原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等为目标,通过目标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投入、科技支撑、宣传推介、典型示范,实施美丽乡村创建工程。发布了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和技术措施,推选出一千个美丽乡村,总结出美丽乡村十大典型模式,评选出一批先进人物,举办了美丽乡村博览会,联合制订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各地的创建活动有声有色,海南省提出以共享农庄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安徽省持续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扎实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河北省开展了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四川省提出打造“微田园”。重庆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以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每年建设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整体大变化的美丽乡村格局。江西省南昌市提出“唱响休闲农业、舞动秀美乡村”。福建省漳州市提出“富美乡村”建设计划。这些都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做法。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治理,以村庄规划管理为抓手,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加强村庄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

  第三阶段是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来说,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延长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2021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目的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强调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他们自觉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方案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同时,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提升农民数字素养,让农民生活更美好。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丰富内涵,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塑形铸魂,体现了乡村建设从形到神的更高要求,体现了生产、生态、生活、人文的高度统一。产业美是基础,生活美是目的,环境美是特征,人文美是灵魂。

  要开发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受益的产业业态。没有产业就没有人气,没有人气乡村就没有生气。只有产业特色明显、产品优质安全、生态和谐宜居,特别是农民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好和美乡村。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化信息化品牌化的引领促进作用,激活发展要素,培育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生活美,就是要物质生活宽裕、公共服务到位、社会保障有力,其实质上与共同富裕理念一脉相承。要在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更多依靠发展增加脱贫群众收入,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高度关注非脱贫地区低收入群体,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长效化帮扶机制,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发展差距。

  要增强乡村环境的舒适度和吸引力。环境美,就是要布局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谐。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布局,实现村庄形态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农民的审美观。要健全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有效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短板,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要推动重塑乡村价值。人文美,指乡风朴实文明、地方文化鲜明、邻里亲朋和谐。和文化是其灵魂和精髓。要高度重视中华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在保护传承中拓展外延和内涵,丰富乡村文化符号和文化形态,推动乡村价值重建,带动乡村美丽经济发展。要重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引领作用,带动乡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保护传承优秀文化,让积极健康文化丰富群众生活。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乡村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和精细化服务。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打造文化产品、文化符号和文化形态,推动乡村文化在乡村建设中持续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和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价值追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深刻理解“和美”的丰富内涵,紧紧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实现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服务于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服务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