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端牢“中国饭碗”
时间:2022-12-29 07:34:5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许雪亚 见习记者 张昆 字号:【

  “福建省闽侯县14000亩晚稻迎来收获”“地处河套地区的内蒙古巴彦淖尔的4万亩晚熟糯玉米喜获丰收”……眼下,丰收的喜讯从全国各地陆续传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为新时代新征程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

  回望2022年,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从西南山区到鱼米之乡,各地各部门积极接续,茬茬压紧,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广袤田野丰收的斑斓画卷,交出了一份分量重、成色足的大国农业丰收成绩单,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稳产保供调优结构,

  生产向绿再升级

  粮食生产,不仅要稳产优产,还要调优结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粮食稳产保供,不单是总量任务,也是结构任务。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瞄准紧缺品种,保面积、保产量,扩大豆、增油料,做好田野里的“加减法”,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稳住产量,保丰收——

  “今年晚稻亩产大概1200斤,比去年增加5%。”江苏省栖霞区龙潭街道联盟村的种粮大户张道新表示,尽管今夏遭遇高温干旱天气,但由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全力部署,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水稻产量并未受影响。

  稳住产量,保丰收。回望今年的粮食生产,丰收来之不易。各粮食产区克服了罕见秋汛导致的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局地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南方严重高温干旱等重重困难。夏粮、早稻实现增产,多个秋粮主产区玉米、大豆单产提高明显,全年粮食产量13730.6亿斤,比去年增长0.5%,交上了一份亮眼的丰收成绩单。

  扩种大豆,调结构——

  “今年玉米亩产没有受影响,还多产了100公斤大豆。”四川省邻水县品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海军首次尝到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带来的“甜头”,“明年我还继续响应号召,及早谋划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按照技术规范扩种多种。”

  调结构,扩种大豆是关键。围绕扩种大豆油料,各地持续发力,成效显著。2022年我国启动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扩大粮豆轮作规模。农业农村部在东北地区重点推广粮豆轮作,在黄淮海、西北、西南等地区重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放技术明白纸、举办大豆种植培训班,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一场大豆保卫战全面打响。

  今年大豆呈现“面积增、单产升、总产创新高”的特点。截至目前,全国全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超过1500万亩,有16个省份1047个县共4万多家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此外,夏收油菜籽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花生、油葵等其他油料作物呈稳产态势。

  绿色发展,提效益——

  生产向绿,粮食生产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中央在粮食主产区继续推行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放眼广袤田野,绿色正日益成为粮食生产的主旋律。湖北荆州区深入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试点,全年已在水稻、油菜、小麦、果蔬等作物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面积10万亩以上;江西新余市分宜县探索发展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带动村民推行稻鱼、稻虾等粮食产物和经济作物综合立体种植养殖,实现一地两用、一季多收。

  立体种养、循环农业、节水农业不断发展,让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有效化解资源要素约束。目前,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在今年继续下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呈持续上升趋势。

  靶向耕地和科技,

  粮食产能不断提升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关键在于落实“两藏”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靶向耕地和科技,一系列硬措施精准发力,粮食产能不断提升。

  守住饭碗田,建好高产田——

  “方方正正、排灌便利、交通便捷,抗灾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都提高了很多,每亩粮食产量比原先提高350斤,这才是真正的千年良田!”浙江杭州建德市大同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里,种粮大户老孙望着连绵金黄的稻田发出感慨。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守住建好耕地就是守好端稳饭碗。

  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农田变良田。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以统一建设标准科学规范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积极探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驾护航。内蒙古自治区发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一条政策措施,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当年项目建设成效好的旗县(市、区)给予奖励。截至目前,预计今年年底将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能1万亿斤以上。

  耕地保护力度加大。今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对黑土地保护进行立法,让黑土地保护有法可依。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8300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科技浇灌,田野迸发澎湃活力——

  在广东佛山吉田村的稻田上,收割机正收割晚稻,但是收割机驾驶室却没有人。“这是我们的无人收割机,8分钟就可以收割一亩地。在我们园区,水稻的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操作。村民经过培训后,坐在屋里动动手指就能指挥机械耕作。”广东省高明区吉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志强说。

  从“看天”到“看屏”,科技让农业生产插上翅膀。

  今年夏粮生产开局不利,秋粮生产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粮食生产为何还能再获丰收?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

  为有效应对受去年秋冬汛影响导致的冬小麦“一根针”“土里捂”,农业农村部组织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夺夏粮小麦丰收行动,部领导带队,组成11个指导小组,下沉到河北、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省,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生产,有力促进弱苗转壮,确保夏粮颗粒归仓。针对今年8月以来的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农业农村部迅速向抗旱一线派出10个专家组和12个科技小分队。旱情严重的地区,几乎所有成员都下沉到了抗旱一线,聚科技专家的力量,努力实现大灾之地变小灾,小灾之地化无灾,为夺取秋粮丰收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攥紧种子“芯片”,好种产好粮。2022年,农业农村部重点遴选发布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区域适应性强的主导品种,通过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确保粮食稳产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看全国,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1%,科技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日益彰显。

  利义双策,

  汇聚重农抓粮强大合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

  2022年,各级党委政府一以贯之抓落实,出真招、谋实策,推进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我们把粮食生产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挂点乡镇,确保田块落实到具体人。”江西省兴国县委书记李贱贵表示。

  今年是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首考”之年,各级党委政府以超强的力度扛起政治责任,全力保障粮食安全。中办、国办印发《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规定》,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工作责任;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种足种满不撂荒。看各地,河南省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监督,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领导干部调整使用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贵州省钟山区青林乡落实乡党政领导领办示范责任田制度,乡党委书记、乡长分别领办玉米种植示范责任田300亩。越来越多的重农抓粮硬措施涌向田间地头,助力庄稼地里的粮食拔节生长。

  地方抓粮不吃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大法宝。今年,对产粮大县的资金奖励力度持续加大,支持政策体系越来越健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明确2022年粮食生产重点工作及一揽子支持政策,提出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中央财政安排产粮大县奖励资金500多亿元。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促进产粮大县农业产业发展,加强产粮大县用地保障,让产粮大县重农抓粮不吃亏、更有积极性。

  好政策到田头,农民种粮底气足——

  “今年每亩收到耕地地力补贴95.41元、一次性种粮补贴41.44元,补贴力度大,丰收又增收。”河北省邱县香城固镇张云固村种粮大户张朝印喜笑颜开,“政策托底,种粮有信心,300多亩冬小麦已经全部种下。”

  农民种粮有钱赚,国家粮食才安全。今年,中央财政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5亿元,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的最低收购价,较去年分别提高2分、2分、1分、1分。为了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成本压力,中央财政分三批下拨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同时,各地持续加大种粮支持力度,为农民种粮提供坚实保障。江苏省实施种粮农民补贴,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主体补贴标准不低于100元/亩,对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进行补贴,补贴标准全省统一为120元/亩;山西省安排资金29亿元,实施耕地地力补贴,补贴标准67元/亩,下拨资金4.76亿元,用于对实际种粮农民进行一次性补贴。

  大国粮仓根基稳,国人饭碗端得牢。新时代新征程,只有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才能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让中国巨轮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