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解决十四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立足世情国情粮情,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十年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了坚实支撑。看产量,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1791亿斤,2021年达到13657亿斤,粮食产量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人均占有粮食483公斤,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看质量,这十年粮油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品质持续优化升级。棉油糖胶稳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政策集成 扛稳“国之大者”
在202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把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政治高度。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压实地方责任,环环紧扣抓好粮食生产。
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一系列惠农政策密集出台,确保粮食丰收到手。十年来,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今年针对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的种粮成本增加,中央向实际种粮农民累计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
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一套重农抓粮的工具包,让粮食生产释放出巨大潜力。
良田护航 夯实粮食根基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一系列耕地建设与保护的政策精准发力,夯实了粮食生产根基。
农田提质量,稳粮有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推进,各地通过采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物质基础。十年来,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每亩产能提高10%~2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4%,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灌区。随着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实施,目前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比2014年提高0.35个百分点。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加速改变。
东北地区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逾1/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提升。2017年,《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出台,强化黑土地保护顶层设计;2021年,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抓好、抓实、抓细黑土地保护工作;今年6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为依法保护好黑土地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据统计,2021年实施黑土耕地保护面积超过1亿亩,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进展顺利,为提高粮食产能夯实根基。
科技攻关 产能效益双增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门围绕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导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联合试验攻关和技术示范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种业创新,大规模开展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技术模式,有力促进了增产增效。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216个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设,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从2012年的40%提高到2020年的超45%。
截至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3年的55.2%提高到2021年的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一系列的数字彰显着科技支撑作用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显著增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