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濡菲 袅袅茶香守护非遗传承
时间:2022-11-16 00:55:5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茶三代’。”炒茶锅前,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党支部书记石濡菲一边赤手在高温炒锅中翻搅茶叶,一边笑着说。“80后”的石濡菲是家中第三代制茶人,从学习制茶工艺到打造六堡镇首家获得QS认证的六堡茶企业,她在这一行“深耕”了近15年。

  “六堡茶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六堡茶,盛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产制历史已有1500多年。在这里,种茶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几乎每家每户都种茶制茶。石濡菲是土生土长的六堡镇人,茶香几乎陪伴了她的整个童年。

  20世纪70年代,石濡菲的母亲还是原六堡公社茶厂的一名普通采茶姑娘。在那里,她向师傅学习了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后来,六堡公社茶厂因销售困难解散,出于对六堡茶的热爱,石濡菲的父母开办了一家茶厂,坚持用传统制茶技艺,为当地及周边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好茶。2007年,高中毕业的石濡菲决定回家帮助母亲。“坚持下来很不容易,那时我拿着家里做的茶参加过很多展销会,经常一两茶都卖不出。”想起往事,石濡菲说。

  学习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是一项相当漫长和艰苦的过程。为了学习种茶和制茶技艺,石濡菲随母亲走遍了六堡镇每座茶山、每个村寨,了解土质特点,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以及各村寨的制茶技艺。采茶时节,她又跟随茶农一起上山,回家共同炒茶、揉茶,一遍遍地苦练制茶技艺。“刚开始学炒茶的时候,因为锅的温度高达260摄氏度左右,用手直接去翻炒,经常一烫就起泡,学了大概一两年后才不会被烫,时间长了,手上起茧,也就适应了。”谈起过往,石濡菲感慨道。学炒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选择茶青的眼力、揉茶的劲道、炒茶的时间和温度,都会影响茶叶的形状、汤色以及口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石濡菲不懈的努力下,她逐渐掌握了六堡茶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及传统工艺,成为六堡茶产制的行家里手。虽然制茶技术一天天熟练起来,但对于六堡茶的发展前景,石濡菲心里却少了几分底气,“当时去外地提起六堡茶,几乎没人听说过,村里的茶园好多都撂荒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石濡菲回忆道,“六堡茶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能丢了老味道,要把好东西传出去。”2009年,石濡菲下定决心,要带着六堡茶走出深山,重振名声,打开销路。

  “手艺不能丢,记忆不能忘”

  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茶叶相比,六堡茶确实算不上是精细的茶。或许,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质朴。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广东商人来到当地塘平村找原产的六堡茶。在石濡菲家,他品尝到了留存近20年的老茶后说,这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味道,并愿意用高价收购石濡菲家中所有的六堡茶。“但我们翻箱倒柜,找出所有老茶也没有多少。之前在我们那有很多这样的老茶,大家觉得没有市场,还占地方,全都扔了。”石濡菲说,“从这件事,我就知道六堡茶是好东西,是需要分享的,而老味道更是需要珍藏,手艺不能丢,记忆不能忘”。

  2019年,广西将六堡茶发展纳入全区战略规划,要在“十四五”期间把广西六堡茶打造成超千亿元茶产业,这给六堡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提升六堡茶品质,石濡菲大胆地提出对六堡茶传统工艺进行改革,组建成立了六堡镇黑石山茶厂研发部,围绕传统工艺六堡茶独有的原生态、原种群、原工艺制茶特点,提炼总结六堡镇各个茶山特点,研制推出了传统六堡茶核心产区及“一山一茶一韵”的传统六堡茶茶品。新品一上市就广受欢迎,为企业创造了丰厚利润,茶叶品种从原来20种发展到200多种。而后,石濡菲在原有六堡茶种植、生产、加工等传统技艺上,注册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濡菲”六堡茶。“用我的名字来命名,意味着我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茶如其人,父母把他们对茶的理解和多年来的心血延续到了我身上,我会时刻牢记做老实人,制地道茶,卖良心价,铸匠心魂。”石濡菲说。2015年,石濡菲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为六堡茶推广带来了良机。除了对六堡茶的品种、口感创新外,工作室还开展经营模式创新、包装推广创新等。创新工作室每年都有不一样的课题,吸引了许多国内慕名前来的茶商和茶友。

  “让世界尝尝喝‘古董’的滋味”

  作为一名农村青年党员,石濡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让更多乡亲学到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为六堡茶行业培训储备人才,石濡菲每年都开设多期培训班,从种植、采茶、茶园管理、做茶技艺等方面,将六堡茶制作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们。“未培训前,大多数村民做的六堡茶没有统一标准,有时做得又苦又涩,卖不出好价钱。培训后,村民们的茶叶都卖翻了倍。”石濡菲欣慰地说。多年来,累计培训超过300人,带动塘平村发展六堡茶园4000多亩。为了解决村里茶农增收的问题,她通过“基地+传承人+工作室+培训班+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村里180多名村民把家里丢荒的茶园重新种了起来。每逢采茶季,她与村里80多名留守妇女一起上山采茶,并利用自己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为茶农开通了云销售通道,实现了每年茶季增收目标。目前,塘平村共有驻村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9家、茶叶微型企业17家,广大妇女依靠茶叶产业为家庭增加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基地所在的六堡镇塘平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7.27万元,农户通过种茶制茶实现稳定增收。2020年,石濡菲当选了全国青联委员,并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她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我要带着六堡茶走向国外,让世界尝尝喝‘古董’的滋味”。

  在新冠肺炎疫情集中爆发期间,六堡镇内的青壮年无法正常外出,石濡菲组织春茶采制工作,通过云办公,落实客商订单,既解决了农村务工难题,又解决了春茶采摘、销售难题,确保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两不误”,减少茶农因疫情影响带来的损失。

  如今,六堡茶产品已畅销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家。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堡茶生产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特别是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后,更提振了六堡茶的出口信心。2021年,梧州市六堡茶出口836.4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5.2%。其中,对RCEP成员国出口占比达到88.5%,较2020年提高8.9个百分点。

  以茶为马,踏歌前行。大山深处,六堡茶的故事仍在续写。

  (本刊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