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力蓄势迈向共富美好未来——浙江实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1-16 01:10:5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雷刘功 徐刚 周嵘 字号:【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奔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浙江主动变革、系统重塑,全面实施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统筹项目、政策、要素合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有力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当下,浙江为何提出以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抓改革?如何谋划成型、如何握拳出招?“集成”又有何深意?本刊策划专题,管中窥豹,一观改革背后折射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金秋时节,之江大地,风光无限,处处升腾着丰收与希望。

  当探访千里沃野,看见稻浪连片起伏、特色农产品星罗棋布,感受数字化浪潮、农业“双强”带来的现代农业美好图景;

  当徜徉美丽乡村,倾听乡村建设、基层治理催生的暖心故事,见证深化“千万工程”“四治融合”跑出乡村发展新速度;

  当走近万千农民,分享富裕富足、生活便利、精神昂扬的喜悦,体会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令人向往的生活”……

  你一定会感受到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激发出的磅礴活力,推动乡村加速振兴的如虹气势。

  发展路上,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当下的浙江展开了一场新的实践——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率先迈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改革新阶段,让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尽享朝晖。

  广袤田畴间,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一项项改革成果惠及人民,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业宜居、农民富裕富足的新画卷徐徐展开。“农”墨重彩下,让我们共同感受这片土地上新时代改革律动的强劲脉搏。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锁定村强民富主基线

  村强民富、景美人和,这是生活在浙江大地上的人们对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浙江以深邃的思考、扎实的实践,回答好时代之问。

  ——改革破题烛照振兴前路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经营机制还不够活、持续增收后劲不足,农民收入基数高、增幅缓,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优乡劣等现象依然存在……踏上“两个先行”之路的浙江,面临的难题不少。

  舞起乡村振兴的龙头,扛鼎共同富裕示范区重任,浙江三农从哪破题?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成为浙江的坚强指引。

  浙江认为,当前,三农工作进入农业农村同步实现现代化先行和农民农村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先行的新阶段。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是关键抓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核心作用。

  如今,行走在浙江大地,各项集成改革探索令人目不暇接。改革不断扩面提速,凝聚着浙江对优化生产关系、创新生产力协同的急切期盼,寄托着对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连横合纵架稳四梁八柱

  敢为人先的农村改革,素来是浙江的“金字招牌”。闲置农房激活、“飞地”抱团、“两进两回”……多年来,近百项敢为人先的改革,成为浙江三农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动力和活力源泉。

  尽管如此,改革专项居多、条块分割,碎片化、不协调、不配套等问题仍然存在。

  改革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方法解决。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说:“要以集成改革为方法,聚焦‘富民、强村’,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基础,以农民就业创业为优先,以农村产权激活为突破,系统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加快推动发展型制度政策向共富型转变,高质高效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集成改革,本质就是形成项目、政策、要素的赋能合力,重塑乡村振兴体制机制。为此,浙江精准锚定四条路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宜居宜业、数字化改革赋能,量身定制了“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四套组合拳。

  从“一招鲜”到“组合拳”,协同推进一揽子改革,瞄准的是兴业富民、活权富民、强村富民,期望的是让好项目有空间、有动力落户农村,同时带动人才、资金、技术的汇聚、生根。浙江架起更加稳定、更加严密的农村改革“四梁八柱”,正在激活乡村共富动能。

  ——壮大集体厚植共富根基

  去年,杭州市临平区乔司街道良熟村用“村级留用地”置换了沿街店面,收入近800万元,迅即上马了村民期盼已久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程,还增发了210余万元的老年人福利。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更好地增进农民福祉、发展农村事业,才能有条件补齐共同富裕中的这块“短板”。

  正因如此,“集体经济”是浙江推进乡村集成改革的关键核心。在顶层设计中,更是进一步聚焦深化共同富裕农业农村板块的谋划和推进,让村集体经济更“壮”一点、让农民的腰包更鼓一点,不断充实农民农村奔向共同富裕的“家底”。

  今年年初,浙江提出要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十大标志性成果,“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大力实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就是其中一项。同时定下目标:全面消除年总收入20万元以下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行政村。

  大河淌,小河满。集体“钱袋子”会越来越鼓,浙江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必定越来越足。

  谋定笃行、履践致远,探索系统集成新打法

  集成,核心在协同高效。抓住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浙江推动改革在政策取向上协同配合、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工作成效上同向叠加。

  ——多要素集成,放大乘数效应

  老猪圈改咖啡馆,破屋子改食堂,老房子成了抢手的养老民宿,这两年,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王化村长塘头自然村一片欣欣向荣。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承武说:“多亏了激活闲置农房,引来人才、资金,穷山窝成了‘聚宝盆’。”

  长塘头的变化,源自浙江对改革迭代优化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对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进行统筹配置,为科技、资金和人才入驻备好阵地,为后续发展腾出空间,使资源集中、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群,放大乘数效应。

  土地作为农村拥有的最大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标准地”“宅基地”,在浙江的顶层设计中,与农村土地盘活利用关联的“组合拳”占有半壁江山,这也折射出浙江的集成思路:以农村土地为牵引,通过全域规划、土地整治、产业植入,集聚人才、资金、科技等关键要素落户农村,共同打造农村土地“金矿”。

  这些年,数字化改革已成浙江最鲜明的特征,数据成为与劳动、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浙江明确提出,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变革,激活牵引强村富民的动能——数字化既是承载浙江新使命的“船”,与集体经济、共同富裕“三改融合”一体推进;又是“桥”,推动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加快建立帮农促富治理和服务体系。

  ——多项目统筹,实现成效叠加

  改革源于需求,集成的举措源于串联相关改革项目,使之变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形成乡村发展合力,实现工作成效叠加。

  “以往的改革,以单项为主,有时改着改着就遇上‘卡顿’。像村庄市场化经营体制改革,如果没有宅基地、闲置农房、农村金融体制等改革基础,就是无源之水,若没有‘两进两回’、村企结对帮扶机制等改革配套,资源优势也很难转化为经济优势。”许多浙江干部对此深有感触。

  浙江的改革“组合拳”,就是打在了这个“腰眼”上。集成改革的顶层目标,有农民农村富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等,均是三农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往下,每个目标有3到4个关键项目;底层,则是具体改革项目。改革,不再是“单兵突进”,而是多个衔接配套项目前呼后拥、整体推进。

  变“各自为战”为“项目统筹”,推进强村富民改革星火燎原。在嘉善县,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推动全域土地整治、全域农田流转和全域农房集聚的“三全集成”,以探索农村“三块地”的高效集约利用,全面激活城乡发展要素。

  有了路线图,改革集成速度明显提升,农村“大项目”纷至沓来。今年,浙江共安排618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这些项目重点投向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三大领域。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浙江实行赛马争先制,确保新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

  ——多主体参与,聚集发展合力

  去年以来,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俞荣华就“忙到飞起”:忙招商引资,忙乡村品牌推广,忙引进人才……径山村与文旅公司合作,村企共谋打造禅茶新村,这个昔日的小山村,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顶流”。

  搭台才能唱戏,乡村振兴同样需要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培育多元参与主体,鼓励全社会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浙江提出,坚持以宅基地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经营,吸引工商资本导入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十业万亿”乡村产业,实现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无数像径山村这样的故事正在上演。

  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一个村的资源有限,单打独斗已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必须在更大范围内整合更多资源。为此,浙江实施强村公司培育计划,支持各地以村集体全资、控股、参股和多村抱团等形式成立强村公司,全面推进强村公司高效运营、“飞地”抱团项目扩面提质。

  新元素不断厚植乡村吸引力,乡村也要创新组织模式,拥抱发展红利。正如王通林所说,强村公司实现自富,片区组团促进带富,“飞地”抱团侧重帮富,最终实现区位不同、禀赋各异的乡村共富。这正是浙江探索集体经济的区域均衡解法。

  “有为之手”也频送助力。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统筹协调、各负其责,选优配强“过得硬、懂经营、善带富”的领头雁队伍,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多元联手促精彩蝶变,如今在浙江比比皆是,连点成线,正在织密村强民富的锦绣画卷。

  千帆竞发、奋楫争先,共创高质量发展场景

  集成改革是一场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一次次探索付诸实践,一波波红利与民分享,一路蹄疾步稳、勇毅笃行,推进新时代浙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正不断凝聚。

  ——路径重组助推产业升级

  支撑村庄的生命力是产业。产业带动整个村庄产生效益,才能促进村庄发展。放眼浙江,各地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特色有别,改革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集成,不是项目堆叠,更不能照搬照抄,最要紧的是找准各项改革之间的内在逻辑,找准堵点、痛点、淤点,找到与当地三农发展特色相契合的突破口和改革路径。”浙江省委农办秘书处处长方杰说,乡村集成改革试点过程中,浙江强调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选择若干启动改革、率先破题。

  破题之道已是百花齐放:乐清市下山头村通过村企合作实现强村富民,宁波奉化滕头村以绿色发展促进全域生态旅游,龙游县溪口镇以“一镇带三乡”抱团发展走共富之路……纵观这些改革,无不吸纳了“系统集成”的精华。

  因此,与其说浙江乡村集成改革是一次改革的内容创新,不如说是一次乡村发展理念的迭代升级、一次产业振兴路径的系统重塑,引领各地破除思想桎梏,打开三农全面发展的窗口。

  传统产业也不能放下。“机械强农、科技强农”与乡村建设、农民共富并行起跑,去年以来,浙江以农业“双强”为牵引,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全面打响核心技术攻关战等农业“双强”行动“五大战役”,实行“赛马”激励,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乡村建设迭代业态创新

  “千万工程”19年久久为功,浙江的美丽乡村已然从基础设施更新阶段,跃升至“内容为王”的新阶段。浙江适时提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协同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绿色康养、文化创意等乡村新业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海盐县武原街道金星村引进优秀农旅项目、高端民宿品牌,造梦都市人的“诗和远方”;遂昌县龙洋乡西滩村茶园自然村整理闲置农房,开启“旗山侠隐”项目……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相互嵌入、螺旋上升,以网红流量吸引客源、以品质留量留住客人,浙江美丽乡村从“流量时代”转向“留量时代”。

  这两年,凭借“四共四筹”,收入从不到1万元跃迁至超过1000万元,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火出了圈”。可让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清江更得意的是,如今村民不管到哪,都能挺直腰杆说一声“我是博儒桥的”。他的想法很朴素:“不要明星,只要民心。”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只有尊重农民意愿,才能赢得农民拥护,这已经是多年来浙江改变村庄面貌的“秘诀”。浙江发动农民不只靠口号,更有办法,迭代“美丽庭院”、张挂“智能门牌”、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制等,完善农民参与的引导机制。

  得益于共建共享共富的火热氛围,这才使得众多缺乏资源禀赋的“空心村”“落后村”,一路“逆袭”成为全国样板村。

  ——数治融合提升善治效能

  把闲置房屋改造提升为公寓房,其中还蕴藏着乡村善治密码?接壤上海的平湖市独山港镇开发了“云上乡邻”平台,不但集中发布出租房源信息,消防安全、卫生保洁、垃圾清理也一并上“云”,转化成房东和租客的积分和善治等级,打造出一朵更大的“善治云”。

  这正是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结出的集成“硕果”,而这样的创新,在浙江已“一发而不可收”。越来越多实用好用的数字化应用登录“浙里办”“浙政钉”,“浙有善育”“浙里康养”等“浙里”系列重大应用在乡村有效落地,通过“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机制,在农业农村领域全面开花结果。

  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后盾,已成为浙江普遍实践:杭州临安西墅村集体出资6000万元建设文体中心,闲暇时间打麻将打牌的人少多了;温州瓯海五社村专门建起了咖啡小屋,喝咖啡议事成了新时尚……

  2017年,源自越丰村的“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一“高光时刻”让浙江人深感自豪。如今,浙江持续擦亮“三治融合”这张金名片,“枫桥大妈”“乌镇管家”“平安大姐”“老兵驿站”等不断丰富“三治融合”内涵,一个个社区、乡村愈发和美。

  眼下的浙江乡村,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收获故事,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乡村美景,还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幸福生活,充实着新时代浙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场景。

  光景日新、未来可期,铺展和美乡村好图景

  在轰轰烈烈的改革背后,带着有温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改革不断推进,红利密集释放,浓缩成实实在在的“共富大礼包”,惠及万千农户。

  ——绘就田畴沃野“丰”景

  “据统计,今年全省早稻种植面积、亩产、总产实现‘三增’,获得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前不久,浙江早稻喜获丰收的喜讯传来,让浙江全省上下振奋不已。

  在“七山一水二分田”上镌刻国之大者,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浙江可谓不遗余力。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波澜壮阔、成效凸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领航先行、屡创经验……农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田野里,智能农机自动实现播种、施肥、收割;智慧大棚里,只需一台手机即可操控浇水、施肥……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让人眼前一亮。去年来,浙江全力向科技要空间、向机械要效益,农业“双强”行动蓄势赋能、精准发力,农业生产全链条凸显出更多独具浙江特色的智慧元素。

  高效农业,浙江也一马当先。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田野“绿富美”的“浙江气质”更浓:在嘉兴南湖区,“粮—经”轮作的“万元千斤”模式,既保粮食面积,又提综合效益,展现了现代农业别具一格的“打开方式”;在湖州南浔区,“稻虾共生”模式,不但破解了稻米种植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更使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分别下降了30%和50%,绿色产品供不应求。

  在“两个先行”考卷上,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浙江答案已经初显。

  ——诠释乐业向美内涵

  岱山县岱西镇双合村村民王代明没有想到,这个偏远的海岛渔村会成影视取景地,到处是游客,更没想过自己会在家门口当民宿老板。但从去年开始,闲置农房变身一间间民宿、茶吧、餐厅,小渔村焕发生机,他家的民宿和餐厅也是生意红火,年终盘点收入40余万元。

  双合村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正在浙江慢慢变为现实,乡愁、乡情、乡音、乡韵吸引无数人才回乡创业——150余名身怀绝技的大学生走进桐乡市崇福农创园,在“共富大棚”里挥洒农业梦想;在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一群心怀理想的返乡青年“农创客”创建文创项目“廿玖间里”,引得马云亲自来“打卡”……

  行走浙江,城与乡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生活日趋等值——村里也有现代化旅游集散中心和停车场、敞开式的村便民服务中心、设备齐全的文化礼堂,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今天的浙江,已成为全国城乡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给浙江乡村带来全新气象——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美丽乡村与美好生活诗意相连。

  ——打开令人向往生活

  “好日子越过越好。”这是常山县新昌乡輶輅村村民李健国的心声。村里参股的强村公司办了千亩丝瓜络基地,每年都有分红,自然有他一份。村里前段时间发了基地务工费,他拿到了7000多元。“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呢。”他对此信心满满。

  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在浙江,正渐渐照进现实。2021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247元,比十年前翻一番以上,连续37年领跑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37缩小到2021年的1.94,连续9年呈缩小态势,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

  共同富裕,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更要铸魂乡村,让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有充实。弘扬传统美德成了新时尚,移风易俗深入人心,道德学堂引领家风民风……农民心有所寄,农村气质焕然一新。遍布浙江各个乡村的文化礼堂,成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

  保护好传承,才能激发文化根脉的时代价值。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以借助村歌文化推动农旅融合,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村歌发祥地”;松阳县先后投入近3亿元资金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和“拯救老屋行动”,100余个古村、200余幢老屋得到保护和修缮……

  一处处美丽乡村渐成乡风文明新风景,“让城市更向往的生活”,正在乡野间徐徐展开。

  而浙江乡村的明天,因集成改革和系统重塑,令人期待。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