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中心城区乡村振兴的六条路径
时间:2022-11-16 00:53:3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海淀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部,是首都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超大城市近郊区。全区总面积430.77平方公里,农村地区面积261平方公里,辖7个镇(地区办事处),全区常住人口313万。近年来,海淀区持续引导各类资源要素更多向农业农村汇聚,探索首都中心城区乡村振兴的六条具体实现路径,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中走在前列。

  探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关系

  近年来,海淀区积极探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收官产权制度改革。在2017-2018年顺利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扎实推动苏家坨镇等最后一批单位完成镇级改革,历时近二十年的全区镇村两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圆满收官。二是明确特别法人地位。在完成改革的基础上,海淀区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赋予其特别法人地位,使集体经济组织能顺利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集体经济创新发展增添新动能。三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扎实推进落实集体经济组织示范章程、收益分配、股权管理、财务公开、审计监督、考核评价等方面工作,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和经理层等内部治理体系,提升集体经济组织运转效能。

  目前,全区共计成立86家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股份经济合作社),拥有600多家集体经济实体,9.5万农民“变身”成员股东,带着资产进城。

  探索实现全区整建制农转非的有效路径,确保农民带着保障进城

  2019-2021年,海淀区举全区之力,推动剩余农民一次性基本实现整建制农转非。一是高质量完成路径论证。深入各镇村调研,按照劳动力资金趸缴、超转资金分期缴纳的思路,论证形成加快整建制农转非工作报告,经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审议,确定整建制农转非政策实施路径。二是高标准完成制度设计。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制定全区整建制农转非实施方案,同步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构建政策体系,明确整建制农转非整套工作流程和区镇村职责任务。三是高效率完成手续办理。在依法依规履行决策动议、公众参与、风险评估、专家论证等程序后,方案先后获区政府、区委、区人大审议通过,并获市政府批复。通过构建区镇村三级专班联动机制,推动手续办理任务时间大幅提前,较预期投入资金规模大幅压减。四是高水平开展后续工作。2021年和2022年,均顺利完成整建制农转非资金统筹计划任务,阶段性工作圆满收官,实现从手续办理向落实资金统筹计划平稳过渡。

  海淀区此次整建制农转非政策覆盖率达到100%。转非后,全区基本没有身份上的农民,农民实现带着保障进城。目前,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民将和退休的城镇职工一样,每月能领取到政府发放的“退休金”,并随相关政策进行调整,门诊、住院等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均大幅提高。

  探索解决村居并行多头治理难题的有效路径,实现城市化平稳有序推进

  随着产权制度改革和整建制农转非的推进和完成,以及村庄腾退的持续开展,海淀农村地区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交叉并行、管理不顺等问题日益显现。海淀区积极探索解决村居并行多头治理难题的有效路径。一是推行撤村建居。在城市化程度较高、具备条件的地区,在充分尊重民意、严格履行法定程序的基础上,依法稳妥推进撤村建居,从而理顺城乡结合部地区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减少“多头运行”成本。二是推进账务分离。立足规划明确到2035年有24个保留村的实际,在暂不撤村的地区,推行并深化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账务分离。区财政每年投入资金保障村委会的基本运行,推动农村公共管理服务职能主要由村委会承担,减轻集体经济组织压力,使其专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三是前瞻顶层设计。海淀区在启动撤村前,就已前瞻性研究并出台了腾退回迁社区治理、农用地经营管理等配套文件,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城市化平稳有序。

  探索强化党对集体经济领导的有效路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区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强化党对集体经济领导的有效举措。在2013年率先成立区镇两级农资委的基础上,明确区农资委在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管区委常委兼任区农资委主任。落实“村地区管”,建立区、镇两级涉地集体经济合同联审机制,出台区级联审办法。镇级层面,抓好政策落实。坚持由镇党委书记兼任镇农资委主任。镇级股份社董事长人选由镇党委建议、区委农工委提名。推行村级签订重要合同须经镇党委会或镇农资委会研究通过。推动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村党组织书记一次选举成功率100%,完成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目标。村级层面,理顺体制机制。坚持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由上级党组织提名。全面落实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两委”一肩挑、交叉任职、同步换届和候选人标准“一视同仁”等。推进“四议一审两公开”和“三务公开”。注重发展具有管理和经营能力的人员入党,逐步提高股东代表中的党员比例。结合新一轮村“两委”换届和撤村建居,推动撤村单位完成股份社党组织换届,强化党组织建设。

  探索实施村庄准物业化管理的有效路径,推动公共服务同质化

  为破解民生难题,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海淀区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与物业管理融合共进,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一是标准化管理。借鉴城市管理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护标准体系。选聘专业物业公司在保洁、垃圾清运、村庄绿化养护、公共安全、控违、设施管护等领域实施准物业化管理。实现村庄圈精细化管理、村域圈全覆盖管控。二是精细化考核。区、镇、村和物业管理公司多级联动。建立随机检查、自查自评、考核验收“三位一体”的检查考核机制,构建精细严格的评分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三是多元化治理。强化村党组织在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和物业公司的主体作用。引导村民了解、支持和参与准物业化管理工作,树立爱护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让村民不仅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通过准物业化试点,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和生活环境面貌有效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探索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

  海淀区汇聚区域内科研院所、公司的科技与智慧,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走上自主创新、科技支撑、融合发展的科技农业道路。一是服务首都粮食安全。采取“长牙齿”的措施,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田长制”,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决完成粮食、蔬菜等生产供应任务,实行党政同责。加强农用地污染防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守护首都食品安全。二是推动科技农业发展。积极承接国家级、市级农业重大任务,加快从传统农业到科技农业转型升级,探索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创业策源地。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培育出数字黄桃、5G云端草莓等现代农业成果,建成了京津冀规模最大的单体智能连栋温室大棚,打造了无人农场、蔬艺园等现代农业科技场景应用。三是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示范展示,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围绕“三山五园”构建“一河十园”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带,建设农业先进科技展示孵化中心和农业文化休闲创意中心。打造大西山农业休闲观光带,加强玉巴达杏、京西御稻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和利用,提升农产品市场价值和农业品牌效应。

  (北京市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