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曾一度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陇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克服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限制,开辟出西部欠发达山区利用电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电商扶贫新路径。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如何继续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更好发挥农村电商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促进作用,对于脱贫地区乃至全国都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日前,调研组对陇南电商发展进行了调研。
陇南模式的特色做法和成效
陇南模式,是陇南克服各种困难发展电商,并以电商为切入口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与方法。调研发现,当前陇南模式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打开思想总开关。陇南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思想观念落后才是真正落后,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加强政策引导同舆论宣传相结合,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业创新的能力,积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形成了以电商促发展的广泛社会共识。陇南始终把发展电商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层层建立电商扶贫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电商协会,各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联动,逐级研究制定加快电商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方案,相继出台系列政策举措,设立电子商务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从制度、机制和资金上全方位保障电商发展。经过这几年发展,陇南电商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仅成为陇南经济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成为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融入到干部群众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目前,全市共开办网店1.4万家,平均每200人就拥有一家网店,每13人中就有1个人在电商产业链条上就业。
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电商模式持续迭代。陇南电商生于大山、立于脱贫、成于创新、贵于化人,陇南模式的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与时俱进、迭代升级。2013年陇南市政府将电商确立为“433”重点工作“三个集中突破”之首,形成“五位一体”的电商发展模式,2015年提出“1333”总体思路,2018年打响电商发展整体战、融合战、质量战、全域战,大力开展短视频、直播带货和跨境电商,2020年以来进一步转型升级、丰富内涵,大力开展同城配送。陇南各区县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各有不同,在电商发展的具体路径上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成县紧盯内容电商、体验电商和媒体电商,引领电商发展新潮流,建成功能齐全、辐射带动成效显著的陇小南网货供应中心,产业链、供应链两链生花齐头并进;礼县发力跨境电商,2020年实现跨境销售1.9亿元;西和县积极打造电子商务双创园,孵化入驻企业33家;武都区大力发展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以产业推动电商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以销促产、提升质量,倒逼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陇南以市场为导向,以电商为桥梁,以销促产,倒逼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形成电商与产业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探索走出了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新路径。宕昌县以贫困户为基础、村办合作社为单元、乡镇联合社为纽带、县联合社为主体、股份公司为龙头,将单打独斗的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把电商团队植入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大市场。公司统一销售,并根据市场需要,制定年度生产计划,拨付产业发展资金,组织村办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产销联动机制,从“种什么卖什么”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市场需要多少就种多少”。利用电商发展机遇,全县构建了以中药材、蔬菜(食用菌)、中蜂、养鸡为主的四大产业体系,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全域推进、深度融合,“电商+”赋能各领域。陇南积极探索电商跨界融合之路,不断拓展和延伸电商应用范围,“电商+”赋能各产业各领域“触网蝶变”,“电商+文旅”“电商+劳务”“电商+电竞”“电商+康养”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商溢出效应显著。同时,陇南高度重视大数据应用,建立了“陇南乡村大数据”“陇南电商数据系统”“陇南电商平台”,并与仓储物流等服务企业合作,汇聚农业产业、加工仓储、平台销售、物流配送、社区村点、市场反馈等各方面数据,做到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让数据成为陇南电商的“隐形”财富。
健全机制、联农带农,助力实现增收致富梦。陇南不断优化创新电商扶贫带农机制,形成了电商网店带动、产业带动、创业带动、就业带动、入股带动和众筹带动等多元化综合带贫模式。全市累计帮扶贫困户开办网店285个,电商产业链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超2万人,电商对贫困人口人均增收贡献额从2015年的430元增长到2020年的930元。礼县良源电商公司采用“入股分工、代销代购、创业就业、公益促销”等多种带贫帮扶路子,与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带贫协议,带动943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成县鑫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扶贫车间吸纳老人和妇女为主的46人就业,入股带贫573户,累计分红830多万元。
陇南电商发展经验的主要启示
透过陇南电商发展经验,可以看到一些农村电商发展的基本规律。
产业振兴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陇南立足“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产业,通过互联网把大山里的农产品,变成平台热销的网货,卖向全国、卖出好价钱。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倒逼产业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形成了产业与电商的良性互动。电商激活带动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以核桃、油橄榄、花椒、中药材、茶叶、苹果、食用菌等为代表的陇南特色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陇南的实践充分证明,电商不仅能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更能全面对接并改造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品牌、追溯、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成为推动产业振兴强有力的抓手。
壮大市场主体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内在动力。电商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是主体。陇南高度重视电商人才培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组建陇南电子商务职业学院,多层次、多渠道培训电商从业者,逐步打破电商人才短缺的制约。通过政府的强力动员引导,大学生村官、返乡下乡人员、农村“两后生”、专业大户等纷纷开办网店,积极参与农村电商,形成“新农人”电商创业大潮。同时,陇南致力于扶持电商主体做大做强,一方面招商引资,建成“一带四园五中心”(“一带”指陇南产业带;“四园”指陇南华昌电商孵化园、成县顺通物流园、武都东盛物流园、西和县双创孵化园;“五中心”指成县、宕昌、礼县、文县、康县的电子商务服务促进中心),为全市农产品电商提供基础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陇小南”“良源”“鑫园”“润泉”“礼当家”等一批本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打造集供应、销售、生产、展示、体验、游乐于一体的“电商产业园”,完善电商发展生态,孵化带动相关企业共同发展。
持续创新是农村电商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时因地持续创新是陇南模式的一个显著特色,也是陇南电商持续发展、充满活力的关键。创新既体现在陇南政府果断确立电商战略性地位的谋定后动,四次阶段性调整发展思路的审时度势,也体现在陇南电商模式探索过程中具体政策举措的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以及众多市场主体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不断开拓创新。从全国实践看,不管是具有先发优势的江苏沙集、浙江临安、陕西武功、吉林通榆等地,还是山东曹县等众多后起之秀,农村电商的发展都离不开持续探索和创新。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电商模式逐渐进入发展瓶颈,只有坚持互联网思维,不断探索新打法新模式,才能推动农村电商健康持续发展。
政府支持是农村电商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全国层面实施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电商扶贫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等工程项目,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支持了农村电商快速发展。从陇南电商发展历程看,政府的持续支持是电商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陇南政府继续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把重心转移到营造氛围、弥补短板、提高电商公共服务水平上,推动电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电商的发展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政府对农村电商的推动则是“不能喊停的接力赛”,特别是在脱贫地区,需要政府持续发力,完善电商发展基础设施,建立电商可持续发展机制,培养壮大市场主体,推动电商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更好发挥作用。
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是农村电商发展的长远目标。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金米村调研脱贫攻坚情况时表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电商作为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衣领子”,其功能已经从经济领域不断拓展延伸至文化、生态、政务、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融合剂,不仅帮助农民脱贫增收、产业升级,也促进资源整合、促进双创、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随着电商的持续渗透带动,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将不断凸显。
持续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建议
要深入总结农村电商发展经验,挖掘陇南模式等典型案例的内涵、特征与实践价值,探索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明确农村电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抓电商就是抓产业、抓发展的思维,把农村电商作为乡村大产业来培育,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健康有序发展各类电商新模式,充分发挥电商渗透融合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加大脱贫地区农村电商政策支持力度。指导脱贫地区将农村电商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统筹考虑,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层层抓好落实。鼓励脱贫地区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建立健全支持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建立奖补政策,同时在基础设施、服务、用地、用人、租金、税收等各方面探索支持措施。部分电商发展较快的地区,进一步优化政府“帮-扶-管”机制,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内生动力驱动下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聚焦优质特色农产品,建立健全县级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带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优化提升产业链。加强农产品全产业链数据监测、分析和应用,推动以数据信息指导生产、引导市场和服务决策。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标准制修订。深入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
加强农产品产地基础条件能力建设。把支持农村电商发展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等项目的重要内容,作出统筹安排,推动农村电商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重点加强农产品产地仓储、物流、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产品县级物流配送集散中心,提升把农产品变为网销品的能力。
强化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现有培训资源,加大农村电商公益培训力度。在农民丰收节期间,组织开展全国农产品电商技能比武大赛。鼓励各类企业和服务机构建立农村电商培训基地、直播实训基地等,培养一批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引导平台、企业等在农村布局,带动当地企业共同发展农村电商。
(调研组成员:唐珂、陈勇、张天翊、王耀宗、赵俊晔、孙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