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百姓过上富裕生活——《农村工作通讯》《农民文摘》党支部参观北京李大钊故居侧记
时间:2022-04-27 10:45:1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杨淼 字号:【

  在李大钊不满38岁的一生中,有10年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就是他的故居。在这里,他写下《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一批有影响的大文章,指导创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领导创建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国共合作,成为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播火者”。

  走进李大钊故居,一座半身铜像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后辈和前人的对视,仿佛告诉大钊先生,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最近,《农村工作通讯》《农民文摘》党支部来到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感受“播火者”李大钊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体会他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赤诚之心。

  留给家人的只有一块大洋

  简朴实用是很多人参观李大钊故居内陈设之后的第一感受,除了供一家人生活学习的必备家具外,没有任何奢华的摆设。走进东厢房,是长子李葆华的卧室和亲友居住的客房,房内播放的短片吸引了编辑部党员同志的注意。短片里讲,由于早期党组织经费困难,李大钊把每月近三分之二的收入交了党费来发展党的事业,剩下的用于接济穷苦群众,为了维持一家生计,学校特意将他工资的一部分直接交到妻子赵纫兰手中。李大钊之孙李宏塔在回忆祖父时提到,虽然祖父曾是北大图书馆的主任兼教授,每月薪水是200块大洋,但他从来不坐黄包车去上班,工作时午餐总是自带馒头或窝头,直到牺牲时,也只给家里留下了一块大洋。

  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道:“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没有存款,租房生活,舍小家为大家,一生为了国家和人民。李大钊朴素清廉的生活作风、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了李宏塔。“我们最大的权利,就是为人民服务。”李宏塔在2021年获得了党中央颁授的“七一勋章”,曾在安徽省民政厅工作的他,早已经是正厅级领导干部了,但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在一套55平方米的旧房里住了16年。在他看来,生活的优渥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为群众办实事。编辑部的党员同志纷纷表示,学习李大钊同志,就要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党性修养,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要立足本职工作,用脚丈量三农沃土,用眼睛观察农民需求,用思想武装头脑,用手中的笔为农民发声,聚焦主责主业做好宣传报道,提升从讲政治高度看三农、抓三农、讲好三农故事的能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故居的中堂里,悬挂着李大钊本人书写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曾经把“铁肩担道义”作为《晨钟报》创刊号的“警语”,后来还曾手书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分别赠予表弟杨子惠和章士钊夫人吴若男。在李大钊之孙李亚中看来,祖父写的这副对联中的“文章”,讲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篇大“文章”。

  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他胸怀共产主义理想,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以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1949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京赶考”时曾说:“三十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实践中一直非常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1925年12月30日,李大钊在《政治生活》上发表了关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文章《土地与农民》,论述了农民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大意义,此文受到毛泽东的重视,并将其编入《农民问题丛刊》,作为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土地是农民的命脉,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本,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新闻舆论工作者,在三农这片沃土上续写大钊先生的“文章”,担起时代重任,编辑部同志倍感荣幸。扎根三农一线,替农民说话,为农民办事,把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宣传好,报道好,让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农村工作通讯》永远在路上。

  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家

  书桌上一张张微黄的《晨报》,一份份《新青年》,无不彰显着青年的热情、文字的力量。李大钊在《新青年》的《青春》一文写道:“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1916年7月他出任《晨钟报》编辑部主任,热情豪迈地撰写发刊词,激励青年“人人奋青春之元气”,意在振此“晨钟”,唤起“吾民族之自觉的觉悟”,担当起“青春中华之创造”的使命,激励青年,惊醒“睡狮”中华。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奋斗在三农战线的青年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挺起脊梁、冲锋在前,将理想信念融入干事创业。编辑部党员通过广泛深入采访报道全面展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多下基层了解农民需求,和农民交朋友,拜农民为师,多留心农民关心的话题,多写农民用得上的稿件。寻找深耕三农事业的青春之我,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贡献青年力量。

  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在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一大批像李大钊一样的觉醒者,为了国家的独立,为了人民的幸福,用铁肩担起时代重任,用妙手撰写掷地有声的文章。如今,青年党员要传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坚持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牢记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以青春之我,担道义、著文章,创青春之国家,为了能让百姓过上富裕生活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