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乡村工“生力军”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工匠精神。在我国广袤的乡村,不乏木匠、染匠、石匠等乡村匠人,他们秉持着工匠精神,致力于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乡村工匠,激发广大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创新创造活力,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乡村工匠是乡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文化。《意见》明确指出“乡村工匠主要为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技能人才”。他们从事乡村传统工艺,如刺绣印染、纺织服饰、编织扎制、雕刻彩绘等,并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操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丰富乡村产业形态;同时,作为传统技艺的坚守者,乡村工匠更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拥有的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所持技艺更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能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由此看来,推进乡村工匠培育恰逢其时,能够把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融为一体,进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事实上,在《意见》出台之前,近年来乡村工匠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021年11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乡村工匠推介工作的通知》,最后有292人成功入选2021年全国乡村工匠。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其中“乡村建设工匠”这个“老行当”作为“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放眼各地,广东自2021年在全国首创开展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价,将活跃在乡村一线的“土专家”等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农业农村专业人才评价体系;湖南大力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在全省搭建了“乡村建设工匠数据库”,对培训合格的工匠进行统一管理;浙江于2022年5月首次提出了实施“浙江绿领培育行动计划”,将省农业与乡村产业一线的种养加服能手、农村电商人才和乡村手艺人才统一为“新农匠”……从中央到各地对乡村工匠的支持和重视,为乡村工匠队伍提供了发展壮大的土壤。

如今,《意见》的出台,可以说是在全国正式嘹亮地吹响了培育乡村工匠的“集结号”,并就如何培育乡村工匠作出了科学规划和重点部署。《意见》阐述了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重点工作,包括挖掘乡村工匠资源、构建多元乡村工匠培育机制、实施“双百双千”培育工程、支持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完善乡村工匠评价体系等。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结合实际和职能,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作用,支持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统筹利用金融、保险、用地等产业帮扶政策,支持乡村工匠发展特色企业,并支持鼓励返乡青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参加乡村工匠技能培训,列入乡村工匠后备人才库,建强乡村工匠这支“生力军”。

总的来看,乡村工匠等乡村人才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厚植发展的热土。期待今后能培育出更多的乡村工匠等乡村人才,共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PREFACE

卷首

卷首

PREFACE

2022.24

通联发行部

通联发行部电话

E-mail

本刊法务顾问

指导

主管

主办

编辑出版

地址

邮政编码

编辑部电话

传真

E-mail

本刊网址

发行范围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国外总发行

邮发代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印刷

出版日期

本社特约顾问

本刊顾问

社长

总编辑

副社长、副总编辑

副总编辑

主编

副主编

编辑记者

美术编辑

毛泽东题于1956年5月

本刊声明:本刊选用了部分国内外资料图片,敬请作者与本刊联系,并领取稿酬。本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作者稿件自发表之日起本刊就取得了出版权和独家使用与代理权,该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凡向本刊投稿者视同认可并授权本刊上述做法。

中邮阅读网www.183read.com

陈锡文 唐仁健 韩 俊 潘盛洲
尹成杰 刘振伟 郑新立 黄守宏
杜 鹰 段应碧 柯炳生 刘 奇

付兆庚 金汇江 刘志杰 牧 远

陈 健 汪学军 王兆宪 张国坤

杨时云 王通林 卢仕仁 陈明旺

宋虎振 吴祖云 袁延文 顾幸伟

黄智宇 路 伟 孙矿玲 李旺泽

李青川 张红旗 谢 晖 杜 杰

刘宝岐 杨秀彬 江枝英 滑志敏

何琼妹 张集智 朱 岗

雷刘功

李永生

夏 树

苑体强

王雪梅

许雪亚

牛 震 王琦琪 郭 媛 杨宗辉
杨 钰 许 雅 宋晓娜 杨 淼

张 昆 秦 睿

戴秀君

何晓霞(主任)

王长亮 卢新松 包尚友 刘秀峰
祁 莉 汪 洋 杜红娟 陆家木
郑景顺 湛 权 魏龙飞

010-68251272 68132935

tonglianchu@163.com

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010-88588860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国农村杂志社

《农村工作通讯》编辑部

北京市翠微中里16号楼

100036

010-68259383 68253911

010-68254369

ncgztx@vip.sina.com

www.crnews.net

国内外公开发行

CN11-1617/F

ISSN0546-9503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中国国际书店)

2-601 定价:9.00元

京海工商广字第0209号

廊坊市百花印刷有限公司

2022年12月15日

Contents

目录

阅读往期精彩内容

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卷首

1 这件好事,一年接着一年干\本刊评论员

特稿

4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

7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唐仁健

学党史 讲农史 促振兴

11 党领导新中国“三农”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卷首

1 培育乡村工匠“生力军”本刊评论员

特稿

4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习近平致悼词

7 在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习近平

聚焦

11 迈向新征程的大国三农

12 在不平凡中逐浪前行2022年我国三农发展综述牛震

15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端牢“中国饭碗”许雪亚

18 “硬核”措施护耕地杨钰

20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王琦琪

22 让乡村更和美更宜居杨宗辉

24 “油瓶子”里多装中国油许雅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三农问题:成就 挑战 动力柯炳生

32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文化探源唐珂

35 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朱启臻

教育培训

37 推进新征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胡永万

40 创新教培体系 让农民学有所得姜家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41 超大城市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基于对上海的调研张永江

44 山东临沭 “双强双增”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张雷

迈向农业强市

46 浙江嘉兴 全力打造农业强市样板潘侃

调查

48 强化扶贫资产管护 助村集体经济“开花结果”

——来自四川南江县、旺苍县的调研余葵

工作手记

51 “乡村振兴+行动学习” 走出联农带农富农
新路子
张清泉

53 构建“一带一路”安全走廊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柯用春

55 在“诗和远方”中探寻乡村发展新路径元承军

农村人居环境

57 江西靖安县 聚力基础设施建设 描绘和美乡村新蓝图

59 河南西峡县 谋污水治理方略 建生态宜居村庄

一线来风

61 青岛张家楼镇
因地制宜 打造区域融合发展新典范
刘国强

62 重庆铜梁区六赢村“四自”协同 激发文化建设源动力

乡愁

63 重走乡邮路罗高飞

2022年,是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一年。从“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2年继往开来,且极不平凡,中国三农在不平凡中铿锵前行。

2022年第24期
十二月下半月刊(总第836期)

本期封面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12月6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追悼大会上致悼词。

(新华社 庞兴雷 摄)

@微观三农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习近平致悼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李强赵乐际王沪宁韩正丁薛祥李希王岐山参加追悼大会 蔡奇主持大会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 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杰出领导者,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江泽民同志与世长辞,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引起无限悲痛。6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李强、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王岐山等参加大会。大会通过全国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现场直播。举国上下,各族人民沉痛悼念江泽民同志。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追悼大会上致悼词时强调,我们爱戴江泽民同志,怀念江泽民同志,是因为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奋斗终身。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13年党和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江泽民同志的雄才大略、关键作用、高超政治领导艺术是分不开的。江泽民同志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今天,全国下半旗志哀,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会场庄严肃穆。主席台以银灰色为底色,台口上方悬挂黑底白字横幅:“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主席台正中悬挂着江泽民同志的巨幅彩色遗像。江泽民同志的骨灰盒安放在遗像前的鲜花翠柏丛中,骨灰盒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江泽民同志的夫人王冶坪率全家敬献的花篮摆放在江泽民同志的骨灰盒前。6名礼兵持枪肃立,守护在两旁。

主席台两侧摆放着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李强、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王岐山、胡锦涛等同志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敬献的花圈。

大礼堂二楼眺台悬挂的黑底黄边白字横幅上写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江泽民同志永垂不朽!”三楼眺台悬挂的黑底黄边白字横幅上写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承江泽民同志的遗志,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主席台下两侧摆放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解放军各单位和武警部队,中管金融机构、中管企业,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各省区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江泽民同志家乡、生前友好等敬献的
花圈。

追悼大会由蔡奇主持。上午10时整,追悼大会开始。全场肃立,默哀3分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起低回的哀乐,哀乐声通过现场直播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举国同悲,亿万人民肃立默哀。汽车、火车、轮船等汽笛齐鸣,防空警报响彻云霄。

默哀后,人民大会堂奏响庄严的国歌。雄壮的旋律,表达着亿万人民共同意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在全场凝重的气氛中,习近平致悼词。习近平在悼词中高度评价了江泽民同志光辉的一生和建立的丰功伟绩。他指出,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在国际国内十分复杂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带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紧紧依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深刻洞察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主持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强调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在江泽民同志亲自领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13年中,江泽民同志领导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特别是领导我们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战胜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等,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习近平强调,江泽民同志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锤炼出来了鲜明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风范。江泽民同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风范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永远教育和激励我们前进。

习近平指出,江泽民同志的逝世,对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江泽民同志的遗志,以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悼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谱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推进自我革命,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习近平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胸怀天下,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

习近平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最后说,江泽民同志同我们永别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心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悼词全文另发)

习近平致悼词后,全场向江泽民同志深深三鞠躬。

上午10时55分,追悼大会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结束。随后,习近平等向江泽民同志的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参加追悼大会并送花圈的还有: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家监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和老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主要负责同志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等。江泽民同志治丧委员会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代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代表,首都各界群众代表,江泽民同志亲属、生前友好和家乡代表等,约5000人出席追悼大会。

(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在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2022年12月6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极其沉痛地悼念敬爱的江泽民同志。

此时此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学校、部队、街道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我国驻外使领馆及其他驻外机构人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也都同我们一道,深切缅怀江泽民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寄托我们的哀思。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失去了江泽民同志这样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限悲痛,世界各国人民、各国领导人和各方面国际友人也表示深切哀悼。

江泽民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杰出领导者,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我们爱戴江泽民同志,怀念江泽民同志,是因为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奋斗终身。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13年党和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江泽民同志的雄才大略、关键作用、高超政治领导艺术是分不开的。江泽民同志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同志们、朋友们!

江泽民同志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追求真理,积极投身人民革命运动的洪流。他是江苏省扬州市人,1926年8月出生在爱国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1943年冬,他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爱国进步学生运动,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江泽民同志先后在企业、科研单位、国家部委工作,在每个岗位上他都尽职尽责、艰苦努力,把火热年华献给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在党的十二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5年后,江泽民同志任上海市市长,上海市委副书记、书记。他领导制定上海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提出在20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方针,强调把浦东建设成为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的世界一流新市区,积极推进为民办实事制度化,为开创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党的十三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年春夏之交我国发生严重政治风波,江泽民同志坚决拥护和执行党中央关于旗帜鲜明反对动乱、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决策,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有力维护上海稳定。

同志们、朋友们!

198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同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他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形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江泽民同志担任党和军队主要领导职务之际,我国正面临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严重时刻,可谓临危受命。江泽民同志坚定表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所谓“制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江泽民同志带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紧紧依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旗帜鲜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决开展治理整顿,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积极展开外交斗争,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稳定,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过艰苦努力,党和人民成功稳住了改革发展大局,为我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在国际国内十分复杂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带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紧紧依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全面阐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强调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领导我们制定和实施了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他领导我们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指导。他领导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改革。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强调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他强调,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他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领导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他领导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推动两岸双方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有力开展反分裂、反“台独”重大斗争。他始终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洞察世界形势发展总趋势,提出一系列外交和国际战略思想,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领导我们打开外交工作崭新局面。他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要解决好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他领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新进展,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江泽民同志深刻洞察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主持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强调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他强调:“我这些年集中精力抓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军能否打得赢、不变质。”他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部队要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加快国防和武器装备发展。他作出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必须彻底停止一切经商活动的战略性决策。在江泽民同志亲自领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江泽民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坚持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13年中,江泽民同志领导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特别是领导我们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战胜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等,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重大战略问题。在筹备党的十六大期间,他主动提出不再担任中央领导职务,并从中央委员会退下来,以利于促进党和国家高层领导新老交替。党中央同意了江泽民同志的请求。2004年,他又主动提出辞去他担任的党和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充分体现了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谋远虑。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江泽民同志坚决拥护和支持党中央工作,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支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2006年,江泽民同志亲自主持编辑和逐篇审定《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为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教材

江泽民同志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锤炼出来了鲜明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风范。江泽民同志目光远大、审时度势,总是从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江泽民同志信念坚定、处事果断,总是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不渝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关键时刻具有作出果敢决策的非凡胆略和进行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江泽民同志尊重实践、与时俱进,总是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契机,坚持从党和人民活生生的实践出发总结经验、寻找路子,脚踏实地而又开拓进取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江泽民同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总是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安危冷暖,依据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检验和推动工作。江泽民同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风范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永远教育和激励我们前进。

江泽民同志的逝世,对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江泽民同志的遗志,以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悼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谱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表示:“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三个代表’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我们十三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开拓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江泽民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真诚地希望全党同志特别是中央各位同志时时刻刻把党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时时刻刻在各项工作中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希望所在。”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推进自我革命,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强调,8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江泽民同志对人民无限忠诚,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他提出要“以人民群众为本”,反复强调“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必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江泽民同志强调:“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争取长期和平国际环境,全面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胸怀天下,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正在领导人民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斗争,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复杂情况,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体系的对立和斗争,经常考验着每个党员。”“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同志们、朋友们!

江泽民同志同我们永别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心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江泽民同志永垂不朽!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

2022盘点

迈向新征程的大国三农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2022年,是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一年。从“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2年继往开来,且极不平凡,中国三农在不平凡中铿锵前行。

这一年,中国三农交出一份份亮眼成绩单实属不易。这也是我们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底气,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保障。

——粮食安全有保障。保丰收、调结构、提效益,全年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

——耕地保护“硬核”。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今年1-9月建成高标准农田约7166万亩。到年末,我国将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在加快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上迈出坚实一步。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实现新进展新突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总体上我国种子供应有保障、风险可控,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乡村建设稳步实施。各地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城乡统筹进一步深化,水电路气房讯等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越来越令人
期待。

——扩种大豆油料取得可考核成效。启动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扩大粮豆轮作规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冬油菜播种面积呈稳步扩大态势,预计保持在1亿亩以上。

回顾一年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信心满满。本期聚焦2022年三农盘点,为您讲述大国三农迈向新征程的精彩故事。

在不平凡中逐浪前行

——2022年我国三农发展综述

本刊记者 牛震 宋晓娜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三农发展在不平凡中逐浪前行。

面对世界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各战线的三农人奋发图强,不但端稳了“中国饭碗”,提升了粮食产能,而且有力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接下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夯实了基础。

这一年,三农成绩单亮眼,非同寻常且继往开来。2022年是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一年,接下来三农应该怎么干,党的二十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发展大局方向与目标明确。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三农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11月的龙江大地上,从田间地头,到农家场院,一片忙碌的丰收景象。提到今年收成,哈尔滨市依兰县诚信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志民喜笑颜开:“今年种了98000余亩大豆,亩产达530多斤,创历史新高。”

一年来,“中国饭碗”端得更牢。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据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2021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其中,谷物产量12664.9亿斤,比2021年增加9.7亿斤。

农业稳则天下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重生产、抓生产,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应有之义。今年,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首考”之年,各地出文件、建机制、组专班。作为粮食主产区,河南省委一号文件强调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将粮食安全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一把手”工程;安徽省将保面积作为今年秋种的首要任务,小麦、油菜播种面积实现“双增”。

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注入,让农民种地得利。

“这是一个种粮人大有可为的时代!一次性补贴、农机补贴、贷款贴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让我们干劲十足。”安徽省濉溪县马店村种粮大户周为权经营的家庭农场种植小麦1500亩,今年亩产600多公斤、总产近百万公斤。提起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周为权喜不自胜。

按照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2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中央财政继续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至今年8月,中央财政已分三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

粮食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保障粮食生产,要增强抵挡灾害的能力,补上防灾减灾这一短板。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大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

高温、干旱、洪涝、病虫害……这些都是威胁农业生产的因素。今年6月,中央财政下达农业生产救灾资金6.73亿元,支持吉林、黑龙江等地购置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所需的农药、农械物资。同时,积极组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深入一线调研灾情,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减少因灾损失。

智慧温室,光照、通风、温度智能调控;卫星定位,农机自动驾驶;无人机播种、喷药、灌溉……近年来,粮食生产的科技底色越发亮眼。各地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技术模式,促增产增效。截至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2%。

“两个要害”抓得更紧

“最近一批鸡苗11月8日装车运往山西。明年2月中旬前的种苗计划已经完全排完了。”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新广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大伟为出运鸡苗的事情忙坏了。

2021年,“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三个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白羽肉鸡配套系推出,我国白羽肉鸡打破了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从“0到1”再到“羽翼渐丰”,白羽肉鸡正一步步走向市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一年多来,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全面推进,种业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新修订的种子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核心是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开展全国性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1万份、畜禽遗传材料6万份、水产遗传材料5万份。推进种业创新攻关,首次审定一批绿色、专用、耐盐碱小麦品种。建设国家种质库,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已建成投入试运行,战略保存能力居世界第一。

提升粮食产能,靠良种,也靠良田。小雪节气以来,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冈西镇顾顶、双墩两村连片的土地上,一台台机器整理出一片片平整地,挖出一条条防渗水渠。在场农民纷纷感叹:“小田变大田,地面更加平整了,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了。建设好高标准农田,今后的田更好种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上半年建成和开工在建高标准农田7377万亩,占全年任务量的74%。今年11月,农业农村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率先将一定区域内符合立项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一两黑土二两油”,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资源宝贵且稀缺。黑土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

“咱们的玉米水分都比较低,按照现在这个水分,产量应该也在每公顷两万五六千斤吧,比同期增产5%~10%。”吉林省梨树县种粮大户王雨介绍,他家5500多亩土地采用了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后,实现了增产。今年,东北四省区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8300万亩。

保护黑土地,要从技术入手,更要加强管理。如今,在黑龙江、吉林等多地全面推行“田长制”,每一块黑土地都有了守护人。

为落实好黑土地保护法,农业农村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综合施策提升黑土质量,“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

内生发展动力更强

延安是革命老区,也曾是深度贫困地区。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外出考察到延安,访农户、看产业、问发展。他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好富民政策,“让老乡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不仅要巩固下来,还要有进一步的发展,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为接续奋斗指明了方向。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精准监测是基础。今年,重庆市上线全国首个防返贫监测帮扶系统,可共享监测户实时变化情况,精准对接、序时推进,及时帮助监测对象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防止返贫的发生。

目前,我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体制全面建立。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65%的易返贫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已落实帮扶措施。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刘家庄村民张兴平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后,当地政府根据他的专长,帮他发展肉牛养殖。“今年,已经出栏的5个牛犊卖了5万块钱,苹果还卖了7万块钱。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自己努力,日子肯定能越过越红火。”提到未来,张兴平信心满满。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今年,为了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国家通过深入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推动将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提高到55%,支持脱贫地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启动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工作,围绕特色产业精准开展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帮带。

如今,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32个脱贫县每个县已初步培育2~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

保产业,也要稳就业。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257.7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和美乡村底色更亮

在大凉山深处的高山峡谷间,一座主桥墩196米的大桥拔地而起。通车后,山上村民到对面县城仅需几分钟。从“过河靠溜”到通桥通路,大凉山的变化是乡村建设的缩影。

今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总结乡村建设成就,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明了方向。建设和美乡村,打造美好生态,塑造文明乡风,留住浓浓乡情。

乡村宜居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今年,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进一步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湖南省攸县,退休教授夏昭炎夫妇返乡办起农家书屋;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区沙田镇,开设“百姓欢乐舞台”,农民成为舞台主角;福建省古田县举办“互助孝老食堂”,解决独居留守老人三餐问题……

从农家书屋到百姓舞台,从孝老食堂到乡村医疗,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提质扩面。据国家卫健委消息,截至2021年底,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98万个,卫生人员超440万人,实现街道、社区、乡镇、村屯全覆盖。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陈朱村依山傍水,整洁的民居与青山、溪流、田园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下陈朱村党支部书记朱永旭介绍,以前的下陈朱村“村道坑坑洼洼,农房低矮破旧,环境又脏又乱”。下陈朱村的变化得益于仙居县开展的“微改造,精提升”行动。

建设和美乡村,“美”是题中之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厕治污惠民。目前,累计完成19.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95%的村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7.5%。

今年,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工作,并提出,“十四五”期间,争取创建示范美丽宜居村庄1500个左右,打造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推动乡村振兴。

回顾这一年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同样信心满满。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表示,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号角,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以科技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设施和装备升级为重点,推动农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注重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由产业链相对单一向集聚融合发展转变,加快建成供给保障有力、绿色高质高效、产业链条完备、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强国。

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展望未来且拭目以待,中国“三农号”这艘巨轮,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的新目标逐浪前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航程中,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安全保障力、资源控制力、国际竞争力,同时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不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和美,农民更幸福。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端牢“中国饭碗”

本刊记者 许雪亚 见习记者 张昆

“福建省闽侯县14000亩晚稻迎来收获”“地处河套地区的内蒙古巴彦淖尔的4万亩晚熟糯玉米喜获丰收”……眼下,丰收的喜讯从全国各地陆续传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为新时代新征程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

回望2022年,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从西南山区到鱼米之乡,各地各部门积极接续,茬茬压紧,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广袤田野丰收的斑斓画卷,交出了一份分量重、成色足的大国农业丰收成绩单,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稳产保供调优结构,
生产向绿再升级

粮食生产,不仅要稳产优产,还要调优结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粮食稳产保供,不单是总量任务,也是结构任务。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瞄准紧缺品种,保面积、保产量,扩大豆、增油料,做好田野里的“加减法”,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稳住产量,保丰收——

“今年晚稻亩产大概1200斤,比去年增加5%。”江苏省栖霞区龙潭街道联盟村的种粮大户张道新表示,尽管今夏遭遇高温干旱天气,但由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全力部署,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水稻产量并未受影响。

稳住产量,保丰收。回望今年的粮食生产,丰收来之不易。各粮食产区克服了罕见秋汛导致的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局地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南方严重高温干旱等重重困难。夏粮、早稻实现增产,多个秋粮主产区玉米、大豆单产提高明显,全年粮食产量13730.6亿斤,比去年增长0.5%,交上了一份亮眼的丰收成绩单。

扩种大豆,调结构——

“今年玉米亩产没有受影响,还多产了100公斤大豆。”四川省邻水县品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海军首次尝到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带来的“甜头”,“明年我还继续响应号召,及早谋划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按照技术规范扩种多种。”

调结构,扩种大豆是关键。围绕扩种大豆油料,各地持续发力,成效显著。2022年我国启动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扩大粮豆轮作规模。农业农村部在东北地区重点推广粮豆轮作,在黄淮海、西北、西南等地区重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放技术明白纸、举办大豆种植培训班,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一场大豆保卫战全面打响。

今年大豆呈现“面积增、单产升、总产创新高”的特点。截至目前,全国全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超过1500万亩,有16个省份1047个县共4万多家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此外,夏收油菜籽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花生、油葵等其他油料作物呈稳产态势。

绿色发展,提效益——

生产向绿,粮食生产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中央在粮食主产区继续推行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放眼广袤田野,绿色正日益成为粮食生产的主旋律。湖北荆州区深入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试点,全年已在水稻、油菜、小麦、果蔬等作物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面积10万亩以上;江西新余市分宜县探索发展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带动村民推行稻鱼、稻虾等粮食产物和经济作物综合立体种植养殖,实现一地两用、一季多收。

立体种养、循环农业、节水农业不断发展,让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有效化解资源要素约束。目前,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在今年继续下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呈持续上升趋势。

靶向耕地和科技,
粮食产能不断提升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关键在于落实“两藏”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靶向耕地和科技,一系列硬措施精准发力,粮食产能不断提升。

守住饭碗田,建好高产田——

“方方正正、排灌便利、交通便捷,抗灾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都提高了很多,每亩粮食产量比原先提高350斤,这才是真正的千年良田!”浙江杭州建德市大同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里,种粮大户老孙望着连绵金黄的稻田发出感慨。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守住建好耕地就是守好端稳饭碗。

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农田变良田。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以统一建设标准科学规范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积极探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驾护航。内蒙古自治区发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一条政策措施,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当年项目建设成效好的旗县(市、区)给予奖励。截至目前,预计今年年底将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能1万亿斤以上。

耕地保护力度加大。今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对黑土地保护进行立法,让黑土地保护有法可依。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8300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科技浇灌,田野迸发澎湃活力——

在广东佛山吉田村的稻田上,收割机正收割晚稻,但是收割机驾驶室却没有人。“这是我们的无人收割机,8分钟就可以收割一亩地。在我们园区,水稻的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操作。村民经过培训后,坐在屋里动动手指就能指挥机械耕作。”广东省高明区吉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志强说。

从“看天”到“看屏”,科技让农业生产插上翅膀。

今年夏粮生产开局不利,秋粮生产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粮食生产为何还能再获丰收?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

为有效应对受去年秋冬汛影响导致的冬小麦“一根针”“土里捂”,农业农村部组织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夺夏粮小麦丰收行动,部领导带队,组成11个指导小组,下沉到河北、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省,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生产,有力促进弱苗转壮,确保夏粮颗粒归仓。针对今年8月以来的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农业农村部迅速向抗旱一线派出10个专家组和12个科技小分队。旱情严重的地区,几乎所有成员都下沉到了抗旱一线,聚科技专家的力量,努力实现大灾之地变小灾,小灾之地化无灾,为夺取秋粮丰收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攥紧种子“芯片”,好种产好粮。2022年,农业农村部重点遴选发布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区域适应性强的主导品种,通过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确保粮食稳产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看全国,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1%,科技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日益彰显。

利义双策,
汇聚重农抓粮强大合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

2022年,各级党委政府一以贯之抓落实,出真招、谋实策,推进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我们把粮食生产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挂点乡镇,确保田块落实到具体人。”江西省兴国县委书记李贱贵表示。

今年是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首考”之年,各级党委政府以超强的力度扛起政治责任,全力保障粮食安全。中办、国办印发《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规定》,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工作责任;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种足种满不撂荒。看各地,河南省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监督,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领导干部调整使用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贵州省钟山区青林乡落实乡党政领导领办示范责任田制度,乡党委书记、乡长分别领办玉米种植示范责任田300亩。越来越多的重农抓粮硬措施涌向田间地头,助力庄稼地里的粮食拔节生长。

地方抓粮不吃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大法宝。今年,对产粮大县的资金奖励力度持续加大,支持政策体系越来越健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明确2022年粮食生产重点工作及一揽子支持政策,提出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中央财政安排产粮大县奖励资金500多亿元。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促进产粮大县农业产业发展,加强产粮大县用地保障,让产粮大县重农抓粮不吃亏、更有积极性。

好政策到田头,农民种粮底气足——

“今年每亩收到耕地地力补贴95.41元、一次性种粮补贴41.44元,补贴力度大,丰收又增收。”河北省邱县香城固镇张云固村种粮大户张朝印喜笑颜开,“政策托底,种粮有信心,300多亩冬小麦已经全部种下。”

农民种粮有钱赚,国家粮食才安全。今年,中央财政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5亿元,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的最低收购价,较去年分别提高2分、2分、1分、1分。为了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成本压力,中央财政分三批下拨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同时,各地持续加大种粮支持力度,为农民种粮提供坚实保障。江苏省实施种粮农民补贴,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主体补贴标准不低于100元/亩,对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进行补贴,补贴标准全省统一为120元/亩;山西省安排资金29亿元,实施耕地地力补贴,补贴标准67元/亩,下拨资金4.76亿元,用于对实际种粮农民进行一次性补贴。

大国粮仓根基稳,国人饭碗端得牢。新时代新征程,只有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才能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让中国巨轮行稳致远。

“硬核”措施护耕地

本刊记者 杨钰

初冬时节,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田野里,碧绿的油菜、青青的麦苗笼罩在一片薄雾里。站在田坎上的村支书张小平说:“今年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全村土地进行整治调形 耕地面积增加了,亩产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强调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一年来,全国各地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耕地保护上有了诸多生动的探索和实践,为端牢“中国饭碗”增信心、添底气。

压实党政同责,
多举措守住耕地红线

“大洋镇新源村有施工车辆正在开挖耕地。”今年5月31日下午“耕地智保”场景发出的一条警示消息,引起了浙江省建德市村级耕地保护巡查员老雷的注意。根据信息导航,老雷立即赶赴现场,果然发现有施工方在挖耕地。当天下午,镇政府和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赶到了现场,书面告知施工方立即停止开挖行为并组织恢复整改,次日全部整改到位。

“耕地智保”场景应用已经成为了建德市耕地保护的“利器”。“利器”用得好不好,关键在人。建德市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确保“技防”辅助“人防”。不仅是建德市,今年以来,浙江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全省推行田长制、“耕地智保”等多项耕保举措,切实保护每一块耕地。

放眼全国,各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出政策,定制度,探新路。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通知》,以“零容忍”态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从严查处各类新增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严肃追责问责;同浙江一样,山东、湖南、四川等多个省份都推行了“田长制”,同时还有多地在“人防”的基础上,探索“技防”织密耕地保护网。甘肃省张掖市在耕地保护中引入保险机制,落地了“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将传统的灾害补偿保险模式转变为正向激励机制,即农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幅越大,农户获得的补偿越多,从而激发农业主体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为更好地把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法治化,我国正在加快推进耕地保护法立法。今年9月5日,自然资源部公布了《耕地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耕地年度“进出平衡”以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禁止性规定和政策措施将上升为法律。

保护耕地,农民是重要的主体。为广泛培育既能种好地又能护好地的高素质农民,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开展了大量农田建设相关培训,从以往面向农田建设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今年面向广大农民。通过培训,发挥农民对农田建设的监督作用,让农民用好、保护好农田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发挥农田建设长期效益,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让农田变良田

冬季,正是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黄金时期。在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东湖村,高标准农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一台台机械挥舞长臂,轮番上阵,轰鸣声响彻了田野。“有了高标准农田的加持,粮食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赤金镇副镇长朱建军说。据悉,今年以来,赤金镇抢抓发展机遇,按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键”,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面完工。

这只是全国各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景。今年中央下达补助资金近1096亿元,继续支持各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年初,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致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有科学适宜的标准作支撑。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简称《通则》)公布。《通则》是在201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并已于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

《通则》充分考虑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年-2030年)》 (简称《规划》)的有效衔接。《规划》在项目布局、建设重点、资金安排等各个方面,做了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提出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作为与《规划》协调配套的技术性标准,《通则》因地制宜制定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农田地力标准参考值,规定了各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标,并对《规划》提出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方面建设内容进行了具体化规定。

为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近日,农业农村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按区域特点,划分为整地市级、整县级和整灌区三类。

按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今年1-9月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约7166万亩,约占年度任务量的71%。到2022年末,我国将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粮食产能1万亿斤以上。

用好养好黑土地,
为耕地“强体质”

“今年我们遭遇了连绵阴雨,但整体收成不错,高产地块的玉米亩产甚至超过了2000斤。”辽宁省昌图县盛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说。合作社服务面积超过2万亩,从2012年就开始探索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秸秆全量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地力。今年,合作社又采用了新技术——“二比空模式”种植玉米,每种植二垄就空一垄,空出的一垄摆放玉米碎秸秆,同时增加了20%的播种密度,促进玉米增产。

据介绍,今年昌图县全县因地制宜推广“二比空模式”,通过增加通风透光量、提高种植密度,实现增产增收的同时让土壤肥力始终有保障。

昌图县只是我国保护黑土地的一个缩影。为了保护黑土地资源,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今年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简称“黑土地保护法”),已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部国家层面保护黑土地的法律。

黑土地保护法对盗挖滥挖、非法出售黑土等行为将从重处罚,并建立了考核监督制度,明确国务院对四省区人民政府黑土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将黑土地保护情况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

为贯彻落实黑土地保护法有关规定,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黑土耕地保护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区)围绕开展黑土耕地调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黑土耕地的特殊管控等方面,切实加强黑土耕地保护,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在各方的努力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8300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我国不仅需要保护好东北黑土地,同时还需要解决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较为突出的问题。2020年到2022年,农业农村部连续三年印发关于做好退化耕地治理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开展退化耕地治理试点。今年,国家在南方13个省份开展酸化耕地治理试验示范200万亩,项目区内土壤酸性明显下降。目前,我国19个省份的150多个项目县,建成200多个集中连片退化耕地治理试点,有效提升了耕地地力水平。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本刊记者 王琦琪

“且末香蒜”大蒜素比普通蒜高5~7倍,“阿勒泰塔尔米”糜子可加工成低糖食品,“六十黄”玉米生育期只有短短60天……这是新疆在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中收获的一批“宝贝”。新疆地域辽阔,农作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农业农村部门正加大力度收集,使一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今年以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科研机构、企业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实施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和市场净化五大行动,扎实推进基础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实现了新进展新突破。

打牢基础,种质资源保起来

一粒谷穗、一棵芽苗、一段枝条,看起来虽平常,却是一些人眼中的宝。“胜利”油菜,是四川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队从什邡市一名八十多岁老人手中收集到的。它抗病性好、出油率高,从抗战胜利那一年开始种植至今。自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以来,大白心洋芋、丫丫糯稻、四六瓣蒜、猴子苞谷等一批四川特色地方资源先后被收集保护,为下一步育出好品种打牢了资源基础。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是种业振兴的“第一仗”。去年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组织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技术要求最高、参与人员最多的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在全国全面开展,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全国十粒种,一粒自北京。”目前,北京正对北京鸭、北京油鸡、宫廷金鱼、鲟鱼等四类特色种质资源实施保护,同时开展10个北京优势特色物种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联合攻关。今年以来,《北京市种子条例》《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等相继颁布出台,北京种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目前,第三次全国普查已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50.3万份,抢救性保护了一大批珍稀濒危资源,新发现18个畜禽地方品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组织开展资源登记和精准鉴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

抓牢攻关,自主创新活起来

白羽肉鸡约占我国鸡肉总产量的52%,种源曾长期依赖进口。2021年底,“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三个自主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统筹各方力量,强化政策扶持,加快我国自主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推广应用步伐。

良种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育种联合攻关是培育良种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当前,农业农村部大力支持十大优势种业企业自主开展攻关,持续提升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十大主要粮食和畜禽育种攻关,促进水稻、小麦、大豆、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支持地方开展64个特色物种的攻关,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

各地正加强政策扶持,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攻关集聚,拧成推进育种攻关的“一股绳”:山西省创新实施“12345”工作法加强新品种展示示范,实现生态区域全覆盖、作物类型广涵盖、品种技术真配套;山东济南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市级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扶持育种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75%和85%,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自给,玉米、生猪等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总体上,我国种子供应有保障、风险可控,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扶牢企业,竞争能力强起来

2022年5月,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176个小麦新品种。和去年相比,这批品种的特点之一是,种业企业独立选育或者作为第一育种单位的品种有90个,所占比重首次超过50%。

自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来,我国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陆续成型壮大。今年,农业农村部遴选了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机构,集中力量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力争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航母型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专业化平台企业,加快形成优势种业企业集群。接下来,阵型企业将被作为企业扶优的重点对象,一企一策、精准支持。

各地纷纷动起来,给予种业企业金融政策扶持:今年以来,四川创新推出“种业品种权质押贷款”,农行省分行以“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产生收益做质押,向企业发放贷款2000万元;2022年11月,天津落地企业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首笔放款额110万元;湖北省从2021年开始,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专项扶持种业企业发展壮大……真金白银的投入给种业企业发展打了强心针。

筑牢基地,制种水平提起来

2022年6月,海南省三亚市提出将用4年时间打造从种质资源保存、南繁育种制种、新品种推广示范到社会化服务的种业全产业链体系,让老百姓“吃上南繁饭、打上南繁工、发上南繁财”。

今年以来,我国深入实施种业基地提升行动,健全良种繁育和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不断加大甘肃、四川、海南、黑龙江四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投入,健全了由216个农作物制种大县、262个畜禽核心育种场、87家水产原良种场组成的国家级良种繁育体系,实现粮棉油糖、果菜茶药、猪牛羊禽、鱼虾蟹贝等基本覆盖。

组织开展两轮大豆种子质量抽检、每月两次定期开展种源供需调度分析……自从今年四川启动大豆种源保供工作以来,四川大豆种源实现从最初缺口300万公斤到供种有余的巨大转变。

在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下,农作物基地农田建设标准化、制种全程机械化、种子加工自动化、流程控制信息化和生产服务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畜禽基地场区设施标准化、饲养管理自动化、测定评估智能化和疫病防控立体化加强建设,为从源头上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盯牢市场,发展环境优起来

2022年4月,全国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正式上线,玉米、水稻、小麦、向日葵等1.6万个品种指纹数据已入库。这是我国启用的全球首个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可为市场打假、品种管理提供实时查询比对指定品种指纹异同、筛查推断未知品种身份等服务。

“好种多打粮,劣种苗儿黄。”今年,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相关部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这是自1997年颁布实施以来首次进行全面修订。本次《条例》修订全面衔接落实新修改种子法,打通植物新品种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更大力度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品种多”“同质化”“仿种子”一直是种业市场治理的“老大难”。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一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对S669等90个向日葵品种登记予以撤销。今年,我国品种管理和清理力度加大,依法撤销审定登记品种687个,玉米、水稻品种审定标准进一步提高,品种同质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我国新品种正由“多乱杂”向“多专优”转变。

种业振兴第二年,我国在加快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上迈出坚实一步,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更加坚实,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一步步筑稳良种支撑。

让乡村更和美更宜居

本刊记者 杨宗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大决策,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2021年和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建设行动作出具体部署。2022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向社会公布,再次为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我们党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城乡统筹进一步深化,水电路气房讯等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美景跃然眼前。

基本生活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生活更便利

走进四川广安龙安乡群策新村,道路、绿化带、公共设施、房屋整齐美观,房前屋后花团锦簇、绿树掩映。房屋大门、外墙风貌统一、色调一致。对于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村民许文山深有感触:“以前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环境卫生也不整洁,现在好了,环境美了,马路也宽敞了,路边还有花草和健身器材,日子越过越好了。”据悉,群策村目前已完成“五类农房”改造100多户,扩宽改造1.5公里产业环线,新建沟渠2公里,建设5公里自来水管网,维修整治山坪塘1口,还进行了庭院建设、公路绿化,并安装了路灯,群众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了。

和美乡村建设,就是要努力实现乡村水电路气信和物流等生活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完备,农村住房建设质量稳步提高,生产生活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实现提档升级: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全面实行,97.4%的村村内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启动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299.0%的村通宽带互联网,94.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联合水利部等8部门印发《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就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部署安排;联合国家开发银行等4部门发文,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补上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公共服务公平可及
农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现在农村看病、教育、养老等都和从前大不一样,配套设施越来越健全,各项服务也好,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湖南省武冈市邓元泰镇华塘村村民张丽说。近年来,武冈提质改造小学中学,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组建“乡支持、村为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全面整合老旧敬老院、开展农村老年人关爱村员服务模式,不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着力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不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统筹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制度框架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健全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大为改观。截至目前,乡镇卫生院超3.5万家,村卫生室数超59.9万个,平均每个村拥有至少一个卫生室,实现了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同时,为加快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乡村振兴局组织开展“十四五”期间首次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征集推介工作,强化典型示范带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良好氛围。

环境生态宜居
乡村靓丽底色不断擦亮

和美乡村,“美”是题中应有之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正在不断擦亮乡村振兴的美丽底色。截至2021年末,96.3%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7.5%。47.6%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

“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天津市史各庄镇尚庄村党支部书记马俊刚说,“过去,村里环境差,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后来,在天津市国税局的结对帮扶下,尚庄村启动景观大道改造计划,把污水管道建在景观大道的深处,统一购置垃圾桶安置在各家各户。全村还组建了村级清洁队,每天打扫村庄卫生,村里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了,村民们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也一天比一天高了。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改厕这件小事始终是关乎农民生活质量的大事。“以前的厕所卫生环境差,现在村里帮我们改造了厕所,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实惠。如今的厕所干净又卫生,上厕所再也不是件头疼事了。”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洽湾镇上店村村民朱建青说。南丰县从“小厕所”入手,将农村户厕改革当作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用上了干净整洁的卫生厕所。为进一步提升改厕实效,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乡村振兴局先后组织召开深入推进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视频会和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情况交流座谈会,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抓好问题厕所整改工作,加快完善农村改厕工作机制,务实推进“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

精神风貌全面提振
农村文明和谐蔚然成风

冬日傍晚,安徽马庙村的乡村广场开始热闹起来。伴着欢快的鼓点,村舞蹈队的大姐们跳起了广场舞。“以前,晚上就在家里看电视,娱乐活动很少。现在好了,村里组织了舞蹈队和锣鼓队,没事可以来跳跳广场舞,锻炼身体,一举两得!”村民孙凤云说。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如今,戏曲下乡已经越来越成为农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于农村的老年人群体,戏曲对他们而言就是“流行歌曲”。农业农村部继续推动戏曲下乡,每年为中西部配送约8万场以地方戏为主的演出,实现了有机制、有经费、有团队、有剧目、有观众。与此同时,加快推进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覆盖率为96%。

抢球、上篮、投篮,精彩的得分瞬间赢得了场内上万名观众的欢呼喝彩,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挥洒着汗水和激情,活力四射。这是今年夏天中国最火爆的篮球赛事——来自贵州台盘村的“村BA”。就连中国篮协主席姚明也表示,“很想去现场,但不确定能拿到票。”

“村BA”火出圈了,不少观众从河南、广西等地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看一场接地气的“村BA”,在社交媒体上,“村BA”相关视频的播放量上亿。台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年景表示,“这是贵州经济社会十年发展变化的缩影,是乡村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村BA”的风靡也不断滋养和谐、文明、充满活力的村风民风。如今,篮球比赛已成为台盘村讨论最多、涉及面最广的公共事务,在篮球比赛的催化下,邻里关系更和睦了:打麻将、酗酒、闹事的少了,打篮球、锻炼的人多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都回乡参加球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BA”乡土文化的强劲活力和强大动能,正在向我们展现一个精神昂扬,自信向上的乡村。

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与保障,要坚持为了农民而建,以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相信在未来,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必将越来越令人心向往之。

“油瓶子”里多装中国油

本刊记者 许雅

11月中旬,久旱逢甘霖,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的农户纷纷抢抓雨后土壤墒情改善的有利时机下地插秧,18万亩油菜绿意盎然。

为了提高农户参与冬季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新建区整合资金1000万元专门用于奖补冬种生产工作,其中油菜种植每亩补贴33元、育苗移栽每亩补贴60元,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技术,不仅提高了秧苗质量,还缩短了生长周期。

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提高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千方百计扩种大豆油料,取得可考核的成效。国家启动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扩大粮豆轮作规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持续推广油菜、油茶、花生、油葵、芝麻等多种油料品种,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秋冬种基本完成,冬油菜播种面积呈稳步扩大态势,预计继续保持在1亿亩以上。

抓重点:发挥带头作用,
实现“点豆成金”

“大豆摇铃千里金”,是拎稳“油瓶子”这道“必答题”的重要答案。受扩种政策激励,加上良种良法推广等措施,今年大豆生产呈现“面积增、单产升、总产创新高”的特点。

一方面,种植结构调整让大豆种植面积得到了有效提升。从具体区域来看,东北地区重点推广轮作、部分地区因地制宜“水改旱”扩种大豆,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疆次宜棉区、西北农牧交错带、风沙干旱区也用轮作等方式千方百计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另一方面,各地对扩种大豆油料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前所未有。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作为大豆的主产省份,生产者补贴分别达到了每亩248元、333~500元和300~400元。同时,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2022年农垦带头扩种大豆油料行动”,全国农垦充分发挥保供“国家队”作用,带头扩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强示范。

“今年大豆单产实现突破,平均每亩净增150多斤,达到了400多斤,种植户能多卖400多元。”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锦河农场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区副主任冯金刚说,近年来锦河农场进行了摸排调查,所有地块都被编号,坐标、面积、分布等情况全部录入了资源管理系统,“对14万亩耕地进行信息化管理、规模化经营,耕作、栽培、田管都套用了先进模式,为大豆高产打下了基础”。

今年,全国农垦不仅优化结构布局、深挖耕地潜力、科学合理轮作,使种植面积创下历史新高,还通过选用良种、应用高产技术、推进地力提升、狠抓田间管理、防灾减灾和机收减损等综合性措施,促进大豆单产大幅提高。据农业农村部农垦局调度显示,2022年全国农垦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77万亩,比上年增加475万亩;预计产量292万吨,比上年增加90万吨,增产44%;平均单产174公斤/亩,比上年提高3.3%。黑龙江、内蒙古等垦区还通过多种方式面向地方开展社会化服务,辐射带动周边大面积均衡增产,同时鼓励农垦大豆加工企业优先采购,有效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全国大豆高产竞赛,成绩令人欣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68团44亩春播大豆实收产量高达442公斤/亩,获高产竞赛第一名;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八五四农场百亩攻关田单产达311.2公斤/亩,创黑龙江省高寒地区旱作大豆百亩攻关田历史纪录;河南嘉县冯庄镇崔槐树村战立家庭农场大豆新品种“郑1307”示范田实收测产339.12公斤/亩……

求突破:加强全程指导,
做到“稳粮增豆”

作为扩种大豆油料生产中力推的最主要技术措施,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任务超1500万亩。据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组认定,种植示范基本实现了“玉米不减产或少减产、增加100公斤左右大豆”的目标。

技术培训助力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2月14日,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复合种植专项培训行动,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制作技术培训课程和技术指导手册等方式,帮助农民能种、会种、种好。

此后,农业农村部及时印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机具应用指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除草剂使用指导意见》等技术方案,多次开展种植培训会、病虫害防治专家指导等活动,组织专家包区包片,在选配品种、播种施肥、科学除草、化控防倒、机械收获等关键环节对种植户做好全程技术指导。农业农村部与腾讯公司签署的2022年“耕耘者”振兴计划,也围绕复合种植安排了20期专项培训。

“原来不仅种植有顺序,还要考虑光照,有大学问哩!”山西省翼城县西沟村村民曹晓丽说,她经指导选择种植了紧凑型玉米品种,已经收割的大豆玉米颗粒都很饱满。

技术帮扶到位,但真正稳住农户种植信心的,还是国家的好政策。今年中央财政对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进行专项补贴,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同时,各省也拿出真金白银补贴农户:四川省首次奖补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最高补贴1万元;山东德州市将复合种植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亩300元;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每亩补贴400元……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油料处处长刘武表示,复合种植大面积推广的第一年里,各方配合捋顺了机制,找到了符合地方实际的模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合作社专门采购和改装了40多台大豆、玉米收割机具。”山东省东营市垦利文通农机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曹兵说,“这种技术比较考验农机手,在作业前,我们组织了150名农机手模拟真实距离进行操练,保障在收割时不影响作业速度和质量。”目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农机推广鉴定大纲已通过审定。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豆种表现有所差异。”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提醒,各地要对今年表现较好的豆种及早发布推荐意见,提前做好备种准备。

挖潜力:实施多样发展,
避免“与粮争地”

扩种大豆和油料,要见到可考核的成效,也要避免与粮争地,必须千方百计、多油并举从现有的耕地资源中挖掘潜力。今年中央每亩补贴150元推动各地加快开发利用冬闲田增加油菜种植,推动花生生产稳定增长,推进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促进各类特色油料作物和木本油料生产。

油菜是提升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潜力最大的油料作物,中央加大轮作休耕、产油大县奖励、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社会化服务等项目对扩种冬油菜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新技术集成和机械化装备推广是保障扩种的关键。南方油菜秋冬种时节,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启动农机保障油菜扩种专项科技行动,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分片区开展下沉一线开展服务。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首次用上了大钵体毯状苗育苗技术,通过精量稀播集中育苗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前15天集中育苗,而且整盘秧苗成毯状,完全适应油菜播种的全程机械化。同时,南昌在水稻收割前,通过无人机飞播使油菜籽渗入田块,水稻收割之后立即整地,促进油菜籽在土块中萌芽,实现连收带种无缝对接。

农业农村部通过试用试验、示范种植等方式,带动农户选用良种,加快油料品种更新换代。

“村里的1000余亩高油酸花生丰每亩地比去年增产25%,每斤价格高出普通花生0.5元。”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田庄乡东滕庄村党支部书记滕永院介绍,“这种花生用机器一天就收完60亩,省力不说,每百斤还能多出10到20斤油,油酸含量在76%以上。”由于品种优良、种植面积大,东滕庄村与山东鲁花集团建立了合作,走上了发展订单农业的道路。

为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公布的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明确,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和青海五省将利用三年时间创建油菜产业集群。作为国内食用大豆的最大产区之一,四川省正在谋划布局一批大豆食品领域的深加工项目,上下游集群共同发力,充分提升川豆附加值。

端牢饭碗、拎稳油瓶,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日常生活,年年不能放松。今年秋冬种的顺利推进,为进一步提高大豆油料自给率和安全保障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三农问题:
成就 挑战 动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农问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我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对报告中有关三农问题论述的认识。

三农工作的突出成就

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报告在讲到成就时,把完成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一起,明确揭示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完成脱贫攻坚,不仅仅是解决了三农问题中最突出问题的集中表现之一,也是实现我们整个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基础和前提,这充分说明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全局性重大意义。

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重大成就,可以用以下统计数据说明。我国仅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1%的谷物、25%的肉类、32%的水果,养活了占世界18%的人口。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谷物、肉类和水果的水平,显著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生产水平为483公斤,比1978年提高了52%;人均肉类产量63公斤,比1978年提高了6倍;人均林果生产水平142公斤,比1978年提高了19倍。人均主要农产品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

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万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万五千一百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其中内含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显著增长,从2012年的7917元到2021年的18931元,增加了1.4倍。同期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从3.1缩小到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户区住房四千二百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二千四百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十亿三千万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这些就业、社会保障、民生方面的显著改善,都包含了农民生活中的重要改善。尤其是在新增就业、农村教育、农民社保医保养老保险和农村住房、农民手机上网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以及农村在水电路网基础设施方面的显著改善,不断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和贡献,是在农村。在不断显著改善农村水电路网基础设施的同时,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各地农村的生活环境质量,都有了十分显著的提升。这不仅让农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也大大促进了乡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农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重大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概括起来,与三农相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粮食安全风险防范问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各项民生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具有突出的相对性和不平衡性。即:同过去比,变化很大,成绩很大,但同人民不断发展的需要比,仍然有差距;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发展水平较好,而有些地方仍然差距较大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两步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都是关键的基础,三农工作任务艰巨。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明确的重点任务要求,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主题。450个字的内容,包括了以下几个层次。

报告首先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段话中,首先突出强调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全局性重大意义,然后指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其间的逻辑关系很明确:因为极端重要,所以需要优先发展。

报告接着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里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任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五大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强调了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要着重抓产业,抓人才,抓文化,抓生态,抓组织。这五个方面,既是目标任务,也是关键抓手和途径。

接下来,报告着重强调了粮食安全方面的任务,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段话,强调了六方面的措施:抓责任,保面积,提地力,抓种子,强技术,保积极性。

报告接着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段话,尽管字数并不多,但意义十分重大,也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大食物观,就是要保证所有食物的供给,涉及到包括粮食在内所有食物的发展。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就是包括了粮食、肉禽蛋奶水产和瓜果蔬菜等所有可食产品的生产体系。实际上,这也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食物需要,或者说,满足人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愉悦的需要。

报告接着要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对于增加农民增收尤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推进乡村建设,作出了部署要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题段的最后一部分,是部署深化改革,此段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两部分:一是农村的土地政策,不涉及国家财政支出;二是支农惠农政策,涉及到国家财政支出。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三农问题和三农任务的篇幅不算很长,但内容全面,涉及到了三农工作的所有重点领域。

接下来,重点分析粮食安全问题。同其他问题比较,这一问题,更具有刚性——吃饭问题没有多少弹性可言;更具有全局性——直接关系到全国14亿人口;更具有长期性——由于耕地资源短缺与需求持续增长的矛盾,吃饭问题的压力无法从根本上一劳永逸地消除。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都在增加,但进口的增幅显著大于出口。从2004年开始,我国成为农产品的净进口国。2021年农产品净进口额达到1355亿美元。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

我国大宗农产品中,除了蔬菜是净出口之外,其他均为净进口,包括:大豆、玉米、小麦、大米、大麦、高粱、棉花、食糖、奶制品、猪肉、牛肉、羊肉、禽肉、水产品、水果等。

我国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的基本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增长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为7%左右,收入在如此长时期内持续大幅度增加,极大地拉动了需求。国内生产尽管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仍然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

具体分析,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国内数量不足。绝大部分产品如此,尤其是大豆。每年进口的1亿吨大豆,如果用国内土地生产,需要7.6亿亩耕地,这相当于华北与东北全部耕地之和。我国人均耕地太少,只有1.36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产水平大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同世界先进水平比较,仍然差距较大。例如,我国进口需求最大的是饲料粮,即大豆和玉米,我国的平均亩产水平,均不到世界生产和出口大国美国的60%。

二是国内数量不缺,但质量不足。例如大米、小麦、水果等。据统计,我国城乡人均直接口粮消费数量为110公斤左右,而人均稻麦生产数量超过240公斤,是直接口粮消费的两倍多。近年来,我国小麦和大米大量进口,主要是进口产品的质量更优,如强筋小麦和香米等。国产普通小麦和稻谷,很多按照国家最低收购价格,卖给了国家。国内水果生产数量大增,而质量参差不齐。

三是国内生产成本较高,价格较高。主要是劳动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畜牧业的饲料成本。农村劳动力成本受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水平的拉动,不断快速增加。我国农民工的月工资水平,从2007年的1060元,增加到2021年的4432元,大约每4年增加1000元。有的作物,仅仅在收获环节,所需人工费用已经占到产品价格的30%乃至50%。我国耕地的流转费用,也远远超过美欧国家的地租。我国畜牧业的饲料价格,也水涨船高。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农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业劳动力资源,只会不断减少,不会增加。因此,面向未来,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如何用越来越少越贵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

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三个一”、三个战略,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的根本动力来源和出路所在。

科技、人才、创新,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本源。创新不会自动发生,只能靠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人才之所以称之为人才,是因为其能够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这就是创新。

创新有很多种类型,其中之一是科技创新。科技之所以是第一生产力,正因为其具有创新性。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够让单产水平更高,产品质量更好,生产成本更低,从而也使得生产效益更高。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进步,提高单产,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都没有可能。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要广泛应用,需要技术推广服务。现在的技术服务,有三大痛点:一是不够用。“土专家”的传统知识不够用了,农民需要新的现代农业科技,只能寻求外部专家帮助。二是不及时。农科院校提供技术服务,有不少方式,如院士工作站、专家大院等。但是,专家都不可能长住生产一线,不能针对实际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三是不全面。农民需要的技术服务,涉及从种到收的生产全过程,而专家们提供的服务大都是专项的。

中国科协领导下的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近年来通过成立科技小院联盟,着力在全国各个省份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尽管时间不长,却取得了显著效果。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2009年创建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模式。其本质特征是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长住生产一线,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研究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迄今为止,在全国24个省份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已经推动建立和授牌了400多个科技小院。

近年来,科技小院已经写入了多个国家部门文件,包括中办、国办文件。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今年联合发布文件,在全国涉农院校中推广科技小院。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未来的目标,是实现科技小院在全国主要农业县域和主要农产品的全覆盖。

农业生产组织方面的模式创新,也非常重要。我国有2亿多农户,平均占地规模不足10亩。这样的小规模,不能适应大市场需求,也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近年来,有各种组织模式的创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畜牧业方面,是“公司+农户”模式,公司提供圈舍设计、种苗、饲料、防疫、产品回收销售等服务;在种植业和文旅业方面,则是“公司+合作社”模式,以组织农民,扩大经营规模,与大市场对接,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提供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经济效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次提出了发挥两个作用,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两个作用的发挥,极端重要。没有市场的作用,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而仅仅靠市场作用,没有政府作用的很好发挥,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巨大成就。

市场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调动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密切围绕着消费者的需要而安排生产,调整生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亏损,被市场淘汰。生产者面对市场同行的竞争,必须因地制宜,尽可能从实际出发,利用好比较优势,采取各种创新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产出。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佳。

在我国,政府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而党的领导在全社会的落实和实现,是通过各级党政机构。

政府作用的意义,不是取代市场的作用,而是弥补市场作用的不足,解决好那些仅仅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例如,在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难以取得市场利益,很难靠市场机制推进;即使在应用研究领域,有些研究,可以取得市场收益,如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育种,而更多的应用研究,是无法取得市场收益的,如普通小麦育种、果树育种、各种栽培方面的技术创新等。农业科研大部分都属于公益性的,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对于三农工作来说,在不同的具体领域,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具体重点领域是不同的。

对于农业来说,市场主要解决生产结构问题;政府主要解决生产能力问题。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给予农民充分的生产决策权,让农民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条件,因地制宜,自主决策,包括: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怎么养……政府可以根据宏观市场信息和发展趋势预测,给农民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引导,但不能强迫农民。

而政府作用的重点领域,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的耕地和科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共同特点,是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在耕地方面,“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这是保面积,现有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是改善地力,现有永久基本农田为15.46亿亩,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到今年年底累计将达10亿亩,仍然有很大差距;“发展设施农业”,包括设施园艺、楼房养猪养鸡等,这将大大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大幅度节约土地占用。

在科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和发展的关键基础。没有种子技术的持续创新发展,就没有提高单产、提升质量的基础。我国与美国在大豆和玉米单产方面的差距,主要也是种子科技的差距。而各种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是节省土地资源、减少物资投入、减少劳动投入、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如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摘成本为人工采摘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实质性作用。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的担当意识、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县级政府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科技服务支持、分等分级标准、农业品牌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与建设、招商引智引资、村书记选拔配备(推动组织创新)等。

对于农村来说,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等。这些方面的问题,尽管也会涉及到一些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主要是政府的作用。这也是公共服务设施中的“公共”一词的内涵所在。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划和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二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管理。

农民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靠市场机制解决。现在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42%,主要是外出打工收入,经营性收入占35%,财产性收入占2%,转移性收入占21%。在转移性支付中,包括家庭非常住人口和亲友赠送收入,以及政府发放的救济金、抚恤金、救灾款等。

与农民相关的非经济问题或社会权利问题,主要是靠政府作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与户籍制度密切关联的一些问题。包括就业权利、社会保障体制、农民工子女就学和升学,以及买房买车限制问题等。这些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进展,尤其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城乡融合的程度已经很高。但是,就全国而言,仍然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逐步推进。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文化探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从中央一号文件多次部署的建设美丽乡村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无疑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认识的飞跃、实践的创新和内涵的丰富,这里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什么是“和”?许慎《说文解字》注“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原指声音相应和、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后引申到平和、和睦、调和、中和等多层意思,产生成语如琴瑟和谐、民和年丰、时和岁稔、惠风和畅、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羹之美等等。“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认为“和”揭示了宇宙运动规律,天地人各安其位,阴阳调和平衡,万物化育繁衍生息,乃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和”是中华文明的追求,农业追求和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家庭追求和睦,孝敬父母,爱佑手足,穰穰满家;国家追求和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共同富裕;世界追求和平,友好相处,协和万邦,互利共赢。

什么是“美”?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诠释。古人认为,美源于食。《说文解字》称:“美,甘也。从羊从大。”段玉裁作注:“羊大则肥美。”《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即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马克思就曾指出: “劳动创造了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了美的源泉,人类对美的感受和对美的追求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和与美相互融合趋同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全过程,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和谐共生理念、四维道德规范、自然审美意识,成为普遍价值追求。中国的古先哲几千年前便在《礼记》中就提出了“大同”的美好社会理想,并一直引导着中华民族向着建设美丽和谐的理想社会不断奋斗。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正是和美融合的集中体现。

和与美,作为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维度,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乡村的自然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与和谐之美互有区隔而又彼此相融,相互联系而又互为因果,共同组成乡村的“大美”。

从历史文化的发展源流看,和美乡村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道教应该是乡村和美的重要开拓者。道家认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道家主张天道自然、人道无为,“天人合一”,就是让人重新回归自然之态。“道”是中华乡村和美的元范畴。不过,乡村和美的精神主体还是儒家的。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围绕“仁义礼智信”“澡身而浴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贤对此进行了成体系的论述,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修齐治平。儒学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也自然成为乡村和美的思想主体。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土,经过漫长的本土化后,植入了很多华夏子民的内心。摒弃执念、修行悟道、因果缘起成为一种大众信仰,行善积德、臻至“无我”成为一种重要追求,也成为乡村和美的重要内核。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农耕历史和灿烂农耕文化。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上下五千年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而农耕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就源自农耕、源自乡村。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人在这片热土上未曾停止过对文明的探索,世世代代传承发展中孕育和形成了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文化艺术和精神遗产。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根脉,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是美的基础、美的灵感、美的源泉。和美乡村,是亿万农民千百年的美好梦想。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延续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资源,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千百年来,广大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追求美、发现美、塑造美、展示美、传播美、弘扬美,形成了一系列和美乡村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多姿多彩的农民艺术,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朴实和谐的伦理道德,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忠爱仁义的家国情怀,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渔樵耕读、山川草木、农谚民俗、物候节气、诗词歌赋等等,展现出诗性力量与天地大美,是激发人们发明、创造和创新的动力源泉。中国古人总结出的许多农业生态发展的思想理论,比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种养三宜的物性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开物尚俭的节用观,也都是实践经验的精辟归纳总结。这些古人的理念和智慧,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时代,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探寻大自然的诗化结构,发掘人文与自然的结晶成果,演绎并完善生活中的创意美感,正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职责使命。

进入新世纪后,乡村美学实践和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新世纪起,到党的十八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前瞻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部署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既注重村庄建设,又注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既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既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又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又提高农村保障水平和农民文明素质。

第二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城和乡是在同一个生态体系,相辅相成,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2013年初,原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等为目标,通过目标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投入、科技支撑、宣传推介、典型示范,实施美丽乡村创建工程。发布了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和技术措施,推选出一千个美丽乡村,总结出美丽乡村十大典型模式,评选出一批先进人物,举办了美丽乡村博览会,联合制订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各地的创建活动有声有色,海南省提出以共享农庄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安徽省持续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扎实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河北省开展了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四川省提出打造“微田园”。重庆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以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每年建设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整体大变化的美丽乡村格局。江西省南昌市提出“唱响休闲农业、舞动秀美乡村”。福建省漳州市提出“富美乡村”建设计划。这些都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做法。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治理,以村庄规划管理为抓手,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加强村庄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

第三阶段是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来说,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延长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2021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目的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强调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他们自觉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方案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同时,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提升农民数字素养,让农民生活更美好。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丰富内涵,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塑形铸魂,体现了乡村建设从形到神的更高要求,体现了生产、生态、生活、人文的高度统一。产业美是基础,生活美是目的,环境美是特征,人文美是灵魂。

要开发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受益的产业业态。没有产业就没有人气,没有人气乡村就没有生气。只有产业特色明显、产品优质安全、生态和谐宜居,特别是农民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好和美乡村。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化信息化品牌化的引领促进作用,激活发展要素,培育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生活美,就是要物质生活宽裕、公共服务到位、社会保障有力,其实质上与共同富裕理念一脉相承。要在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更多依靠发展增加脱贫群众收入,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高度关注非脱贫地区低收入群体,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长效化帮扶机制,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发展差距。

要增强乡村环境的舒适度和吸引力。环境美,就是要布局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谐。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布局,实现村庄形态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农民的审美观。要健全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有效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短板,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要推动重塑乡村价值。人文美,指乡风朴实文明、地方文化鲜明、邻里亲朋和谐。和文化是其灵魂和精髓。要高度重视中华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在保护传承中拓展外延和内涵,丰富乡村文化符号和文化形态,推动乡村价值重建,带动乡村美丽经济发展。要重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引领作用,带动乡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保护传承优秀文化,让积极健康文化丰富群众生活。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乡村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和精细化服务。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打造文化产品、文化符号和文化形态,推动乡村文化在乡村建设中持续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和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价值追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深刻理解“和美”的丰富内涵,紧紧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实现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服务于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服务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

乡村振兴的目标,过去提出的是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党的二十大新提法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变成了“和美”,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含义发生了哪些变化?和美乡村的提出,要求对乡村振兴有认识,树立乡村建设新理念,对乡村建设者提出了新要求。乡村振兴新理念是围绕着“和美”展开的,无论是宜居,还是宜业,落脚点都是和美,和美贯穿在乡村建设整个过程中。

宜居乡村,让城市人羡慕

什么样的乡村才称得上宜居乡村,概括地讲就是适合乡村居民生活的乡村。乡村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衣、食、住、行、购物、交往、娱乐等诸多方面。具体来说至少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住房舒适。与城市相比乡村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就是有宽敞的住宅环境,有一个可以用来种菜、养家禽家畜、休闲的院落,有就地取材的民居。传统民居或窑洞、石头房、土坯房、砖房,极具地方特色,但是一般不抗震、不防潮、不保温甚至通风透光性能也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乡村住宅要与时俱进,通过专业人员的结构设计,在采光、保暖、通风、室内分区等方面进行创新。在尊重乡村习俗基础上,对民居进行现代化改造。

二是要整洁卫生。卫生问题是乡村治理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之一,特别是乡村厕所问题、垃圾问题是乡村环境提升的老大难,需要遵从乡村规律,尊重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传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从理论上讲,乡村是生态文明的理想模板,从村落选址、民居建造,到村民的生产与生活充分体现着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智慧。提升乡村环境不能以否定乡村传统为代价,更不能把城市思维生搬硬套到乡村环境治理,而是要吸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利用现代科技赋能乡村。如厕所革命,既实现冲水厕所的卫生便捷等优点,又保留粪尿可再利用的优势,这样的技术就符合很多乡村的需求。在垃圾处理方面,只要保留了农民种菜、饲养家禽家畜的传统,许多可以转化为有机肥的废弃物就能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垃圾源头减量。

三是生活便利。生活便利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获取的容易程度、成本的高低等。乡村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去货币化消费,降低了农民生活成本,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也是低碳生活的重要体现。乡村道路通畅,出行方便,自来水入户,饮水安全,是改善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基础。建立乡村综合服务点,推进快递业务进村,方便农民购销,建立老年驿站、发展乡村助老事业,成立乡村物业中心,解决村民维修、家政服务等需求,都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方面。

四是办事快捷。办事难是很多乡村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工商、税务、用电、用气、建房、运输、设施农业等需要登记、审批、报备等事务,农民面临不知道怎么办、找谁办等问题,一些行政部门相互推诿、缺乏主动服务的责任心,致使简单的事情一拖再拖,损害政府公信力,也挫伤农民积极性。因此,在乡村普及“一站式服务”,推广乡村代办员制度值得借鉴。

五是方便交往。乡村交往包括邻里间的交流与互助、亲友间的礼尚往来、村民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干部与群众间的互动与信任以及终身学习的环境与条件等。交往既是乡村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宜居乡村的重要体现。因此,要通过乡村建设把已经淡化的村民关系、紧张的干群关系重新修复起来,这就需要创设促进村民交往与交流的社会环境和空间条件。建设好乡村公共空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诸如文化礼堂、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大院、棋牌室以及民俗活动、节日庆典、广场舞、婚礼、葬礼、庆生活动等都是促进交往、凝聚人心的有效措施。

宜业乡村,让产业更兴旺

安居、乐业密不可分,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业是和美乡村创建的前提。应该看到,乡村振兴大背景为宜业乡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智能化、智慧农业、电商等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吸引年轻人返乡从事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家庭农场的出现,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农业后继者培养提供了理想载体,适度规模经营和融合产业的形成,以及小型加工业、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提供了可能。

用和美理念审视乡村就业,就会发现乡村就近就地就业有巨大空间。首先是乡村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民居设计、建造与维修,都需要大批的建设者和专业人才。其次是物业与老年服务劳动力的需求,随着乡村的现代化,各项专业修理业务需求急剧上升,农户的家电维修、上下水维修、房屋防水等,越来越依赖专业化服务。乡村环境提升、污水处理、垃圾分类与处理、村容村貌与环境美化等,也有较大的就业需求。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重,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养老驿站、助老服务、助餐服务等就业显著增加。再次,民俗经营者成为很多地区乡村就业的新业态。利用乡村特有的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特色民居、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挖掘乡村休闲、度假、养老、文化与教育价值,发展民宿经济,成为乡村宜业、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到乡村创业就业。最后,乡村文化建设与服务。近些年,艺术家下乡、新乡贤返乡振兴乡村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艺术乡村、文化乡村,反映了乡村文化需求以及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建设是传承优秀文化和普及现代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体现,需要大批专业人员。如村使馆、乡村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村史、村志编写,地方文学创作、民俗文化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民间手工艺的开发、民间文艺活动的组织与人才培养,还有现代科技的普及与教育、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科学生活方式的指导与普及,为文化人才服务乡村提供了广阔舞台。

和美乡村,农民的幸福家园

有些地方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片面理解了“美丽”,强迫村民把路边菜地变草坪;拔掉院落里的丝瓜、南瓜等蔓生蔬菜,改种花卉;砍掉果树改栽景观树。其实,美丽的本质特征在于和谐。“和美”概念的提出,把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纳入其中,提醒人们美不是仅仅指外表的形式美,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首先,和美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乡村是在大自然中成长出来的,是顺应自然的结果。错落有致的民居,始终遵循适应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原则;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充分体现着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的理念;富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果树、花卉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选择的结果。乡村振兴要完成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而不是否定或排斥传统的另起炉灶。因此要坚持“少拆房、慎填湖、不砍树”的理念,尽可能在原有乡村形态的基础上实现乡村的现代化。其次,和美乡村要讲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多样化、差异化是乡村美的重要特征,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村落与民居的形成,差异化、个性化都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色民居和地方特色产业。追求“一刀切”式的整齐划一,是地方特色的毁灭性灾难。因此,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应该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追求。再次,和美乡村建设要弘扬“和善有爱”的道德观。上慈下孝、守望相助、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在乡村建设中要发扬光大,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起来。在乡村熟人社会环境下,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教育身边的人,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乡村特有的空间环境、社会环境有助于培养人们内心善良、身心和谐、和善的道德修养,教化人们心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是特别需要保护和传承的。和美乡村要始终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才能留住田园乡愁。

和美乡村还表现在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美乡村建设是在尊重城乡各自功能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互补。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只有确立城乡文化、乡村文化多元共生的理念,和美乡村才能实现,才能把乡村建成幸福美丽家园。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

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进新征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到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深刻领会精神实质,
准确把握部署要求

刻领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知农爱农实用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安全可靠、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设施装备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健全可持续、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强国和“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生活富足”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深刻领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内涵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摆在一起统筹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集科技推广、教育培训、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要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建立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促进农业科技、农民教育、农村人才一体化发展,做到农民培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育协同,遴选培养使用协同发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深刻领悟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内涵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体育是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村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体育工作要坚持体农文智融合,挖掘乡村特色体育资源,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广泛开展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丰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紧密结合职能履行,
创新推动事业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广校体协要紧紧围绕“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力量、三农政策宣传的重要窗口、农村农民服务的有效渠道”发展定位,弘扬践行“爱农奉献、创新融合、担当笃行”价值观,真抓实干、团结奋进,切实推进新征程农民教育培训体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育人育才,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坚持立德树人、增智育人,围绕建设农业强国和和美乡村需求,聚焦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文化及经营主体、乡村人才等领域对象,遵循农民学习和生产生活规律,采取喜闻乐见形式和好学易会方法,把教育培训办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手中,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举办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开展农民科学家和技能大师遴选、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大赛等,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与三农中心工作相适应、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匹配。

坚持协同创新,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按照巩固办学体系、强化职能任务、提升发展能力、服务人才培养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公益性机构作用,统筹各类社会资源,系统推进多层次农民教育培训体育工作。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推动农民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发展,扎实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大力开展广谱性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探索开展培训—中职—高职贯通行动,加大农业远程教育力度,促进不同阶段学习成果互认互通,加快培养乡村振兴领头雁、和美乡村建设者,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学历层次。

坚持提质增效,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体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名师名课名教材一体化发展,加强教学标准、课程体系、精品教材、在线资源、共享师资、田间学校等建设,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大课堂,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在内容、手段、形式上的深度融合,构建融媒体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教育培训体育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创新开展全国性农民体育健身品牌赛事活动。着力打造农广校体系校长队伍、专职教师队伍、教学管理队伍、教材开发队伍、媒体制作队伍、农民体育工作队伍6支队伍,为广校体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扎实谋划好明年工作

下一步,广校体协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扭住乡村从业者能力素质体质提升这一基本主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体育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聚焦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文化等领域,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领头雁、和美乡村建设者等,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美乡村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聚焦主责主业谋划推动工作。聚焦稳粮保供主题,组织举办农业技术在线直播培训,为确保粮食和农业丰收贡献教育培训力量。承办好农科讲堂远程培训、全国农民手机技能应用培训周活动,让手机真正成为农民的“新农具”。承办全国美丽乡村健康跑、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体育活动,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挥优势强化支撑服务,指导体系承接和配合科教主管部门开展前瞻政策研究、培训体系建设、培训支撑服务等工作,切实履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职能。统筹单位资源,大力推进“耕耘者”计划、“先锋计划”等项目实施,指导体系积极参与“头雁”项目实施等。

分层分类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指导体系积极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面向优势主导产业、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乡村社会事业发展,分层分类分模块开展全产业链培训;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提升教育培训标准化水平;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效果部级评价工作,持续跟踪培育效果。指导体系聚焦农业农村中心工作,重点围绕冬小麦田间管理、大豆油料生产、“菜篮子”产品保供等开展冬春农民大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广谱性培训。探索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新机制,畅通农民成长成才渠道。

推动农民职业教育深化发展。持续推进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以推广家庭农场职业能力体系为载体,深入推进农民中职教育教学试点改革,开展教学标准建设,加快构建农民职教专有课程体系,推动农民职业教育深化发展。推进中职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积极探索学分银行,依托云上智农探索中职教育线上学习平台。推进与有关单位、涉农院校等对接,探索农民学历提升渠道。会同北大荒集团实施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

办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坚持带班跟班制度,组织对口15省24个基地,安全有序实施培训任务。完善示范培训年度测评工作,不断提高培训规范性、实效性和引领性。推进带头人助力乡村振兴服务行动,充分挖掘基地优势,拓展人才培养、技术示范、资源吸引聚集等作用,着力打造集教育、科技、人才于一体的多元化平台,大力培养乡村振兴领头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者、增收致富带头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深化与央视总台合作,创新联合制播节目工作机制,适应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推进广播电视栏目改版升级,做好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制播工作,推进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切实巩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阵地。完善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功能,利用好抖音、快手、腾讯等媒介平台优势作用,打造农广新天地、云上智农、农广乡音等新媒体矩阵,加快形成“统一策划、多渠道分发、多平台传播”的传播格局,构建“一次采集、多从生成、多源发布、多级放大、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的广校体协融媒体中心,全面服务农民教育培训体育工作开展。

推进农体文体智体深度融合。组织召开中国农民体育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突出抓好品牌赛事,重点抓好5项全国性农民体育品牌赛事,即全国美丽乡村健康跑、农民体育健身大赛、广场舞大赛、乡村篮球联赛、农民乒乓球联赛,开展好“体育冠军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农民科学健身,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选树第三批全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示范基地,打造农民教育培训与农民体育健身融合发展样板。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力度,培养农民体育骨干力量。积极推进农体文体智体深度融合,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健全广校体协体系。做好顶层设计,编制2023年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争取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抓好文件落实,贯彻落实好《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农广校关于落实<“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体系协同推进工作开展。夯实工作基础,开展培训—中职—高职贯通行动试点,遴选一批农民教育培训优秀基层校、农广校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开展第二批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推荐工作,选择部分优秀农民田间学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师资管理,增补农业创业和农业经理人培训共享师资,对第二批共享师资进行聘期考核,开展师资培训,举办教学比武活动,促进师资全国共用共享。印发《全国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规划(2023-2026)》,创新教材开发机制,加大精品教材建设力度,推进名师名课名教材一体化建设。

强化支撑保障能力。拓展发展平台,继续开展区域调研督导活动,举办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发挥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研究智库作用。配合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开展农民科学家遴选宣传,探索开展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指导支持体系举办农民创业创新竞赛、创意比赛等活动,激发现代农民发展创新活力。加强对外宣传和国际联络,延伸农民教育培训国际发展空间。强化典型引领,组织开展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宣介活动,聚焦办学典型案例、优秀教师、广播电视节目及学员等宣介,统筹发挥好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全媒体优势,系统、全面、持续加大宣传力度,示范带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强化内部管理,抓好督办绩效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和内控机制,强化财会和预算执行管理,抓好平安单位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大课堂项目建设,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不断激发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内生动力,支撑事业稳定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农民体育协会)

创新教培体系 让农民学有所得

近年来,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简称“省农广校”)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具有山东特色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道路。

探索与创新

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培育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场所、日常管理及资金等方面研究制定可执行的制度,统一标准和规范。创新培育思路。通过调研,掌握农民文化水平、技能状况、发展意愿等,为确定培育对象和培养目标、开展多层次培训以及创新培育模式提供基础。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核心,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和内容。

构建精准化培训模式。分类型开展教育培训。针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采取“田间学校”的教学方式,围绕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开展培训;针对经营管理型,采取“互动式”和“情景模拟式”的教学方式,围绕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等知识开展培训;针对农业创业型,以农业创业和农村发展为主题,开展集中的系统培训。

多层次、分产业开展培训。针对性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培训。对初具规模的高素质农民,以惠农政策、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为主,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岗位技能培训。以农民培训项目为依托,按照各地产业布局分产业开展培训。衔接学历教育,按照不同产业专业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

丰富培训手段。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发放明白纸、技术手册,建立农民科技书屋,在报刊、电视等媒体开设农业栏目,利用远程教育、互联网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实训和实践方面,广泛采用交流讨论、典型说法、“互动式”和“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式。

发展成效

培育体系建完善。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为主体,统筹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符合条件的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的发展格局,构建了上下贯通,各类培训机构横向衔接,层次分明、支持有力的培育体系。

师资队伍壮大。建立培训师资库,拥有300多名,涵盖粮食、畜牧兽医、农业创业等15个专业大类的教师资源。各市县也组建农民培训讲师团或师资库。全省已建立起包括省市县三级、涵盖主要农业产业,拥有授课专家和指导人员1000多人的专家授课和技术指导队伍。

过程管理规范。注重学员组织遴选,强化教学与日常管理。按照方案开展培训,强化教学和日常管理。对学员培训档案进行规范管理,持续做好培训后跟踪服务工作。

存在的制约

学员遴选困难。缺少培育对象库,培训学员遴选精准度不高;农民认可度不高,参与意愿不足。

需求差异大。农民培训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难以统一。

基础条件薄弱。设施、实训条件有待加强,特别是县级农民培训机构条件不能满足农民培训的需要,村级培训场地或农民田间课堂数量少。

建议与思考

坚持政府主导。应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原则,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基础依托、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有序参与的体制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培育体系。

提高社会地位,完善社会保障。解决高素质农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提高吸引力。协调教育、工商、税务等部门为高素质农民提供服务,保障其在接受教育培训和干事创业方面的合法权益,营造成长的优良环境。

开展精准培育。完善遴选机制,建立培育对象库;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综合考虑项目实施阶段性,从业人员结构、数量,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培训模式。

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地位作用、培育工作的推进情况和效果、高素质农民典型事迹,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姜家献、左振朋,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李文娜,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委党校)

超大城市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基于对上海的调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18年以来,上海市各相关部门,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三项工作为主要抓手,形成一批可推广、可示范的乡村建设和发展模式,对于全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期,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调研组赴上海市开展美丽宜居乡村调研,系统了解上海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为实现美丽宜居乡村创建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效衔接奠定了经验
基础。

“四个机制”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上海市把美丽宜居乡村创建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断强化措施、探索模式。2018年印发了《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实施“十百千”行动计划。到2022年,全市建设90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实现1577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

探索工作协作机制,实现高位推动、部门协同。2018年上海市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时任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保护村庄肌理、自然水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水而居,体现江南特色,同年印发的《上海市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实施“十百千”行动计划,对美丽宜居乡村进行了总体安排。在工作层面上,上海建立协作配套的推进机构,市级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十余个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同频共振推进任务完成。各涉农区和镇也都建立了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组三级组织构架。

探索梯次实施机制,推动试点示范、成片实施。上海以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为抓手,通过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美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等有力举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乡村建设和发展模式。全市1500余个行政村分两年完成整治,每年下发整治村名单、整治任务清单两张清单,明确实施内容、责任部门和实施区域,确保落地落实。

探索资金投入机制,实现资金整合、专项奖励。上海市及相关区人民政府建立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强化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印发《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补助资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给予每户3万元财政补贴;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别按照每村200万元、2000万元给予市级财政奖励,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持。

探索督察激励机制,推动责任落实、对标建设。上海市坚持每一项任务都有目标、有内容、有要求、有时间节点。在推进过程中,市层面各委办部门主要加强协调,着力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区镇是责任主体,重点是聚焦责任落实、模式创新、资金投入、监督考核。将示范创建三项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目标管理系统”,工作节点目标细化到月,对标建设。对滞后事项进行红灯警示,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间倒逼进度,推进各项任务销项式完成。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带来多重效应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十百千”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围绕“三园工程”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市级各相关部门会同九个涉农区,如期完成了三批共6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任务,覆盖面积242平方公里,涉及7.42万农户,19.64万乡村人口。

江南水乡风貌得到了充分彰显。上海市通过以项目化建设带动美丽宜居乡村核心区发展,农村环境风貌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示范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据统计,三批示范村共完成1098个建设项目,至2021年底,三批示范村年内新改建公共服务设施面积9.18万平方米;91.3%实现了安防监控全覆盖;累计提升农房建筑风貌1.3万户,累计整治架空线329.6公里,“小三园”建设覆盖率的平均值达到73%,95%的示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乡村的经济价值实现了激活。上海市积极挖掘乡村资源,探索乡村潜在功能,不断擦亮美丽宜居乡村底色,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的经济价值不断凸显。一是社会资本深度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截至2021年底,三批示范村中81%引入了社会主体,2021年内引入社会资本投资金额约达到9.4亿元。二是全产业链发展业态初步形成。三批示范村中新业态不断涌现,据统计,三批示范村2021年产业总产值达62亿元,较2020年增长3.5%;三批示范村共计接待休闲旅游观光377万人次,吸引各类创业创新人员1212人。

乡村共同富裕的基础不断夯实。上海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注重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乡村逐步迈向共同富裕。一是村集体造血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三批示范村村集体总资产共计51.95亿元,50.7%的示范村村集体总资产较2020年有所增长,涨幅中位数为9.3%;村级总收入共计2.92亿元,60.9%的示范村村总收入较上年有所增长,涨幅中位数为22.8%。二是农民增收途径不断拓展。据统计,2021年内,三批示范村的村民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宅获得收入共计7304万元,较2020年增长59.5%;通过村集体分红获得的收入共计5625万元,较2020年增长23.7%;通过参与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及产业项目务工获得的总收入达6179万元,较2020年增长3.7%。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启示

上海市立足特大城市的实际,围绕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创建进行了探索,在乡村形态加快演变的形势下,对于全国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

注重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建立组织构架,农业农村部门全面落实牵头抓总工作职责,牵头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各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优惠政策等引导企业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合力。三是注重政策、规范标准带动作用,通过出台政策措施、行动方案、建设指南等不断引领和规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注重多元投入体系构建。一是政府部门出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成立相应的美丽乡村建设基金,明确各级部门财政支持数额;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资金,使市场不断深入参与乡村振兴;三是加强村集体及农民投入,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并设置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增强农民主体作用,使农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投工投劳,形成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多元投入体系。

注重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一方面,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等模式促进农村土地高效配置,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做好农村产业体系规划,注重资源集约共享,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注重产业组团发展、功能错位布局。另一方面,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促进休闲旅游观光、乡居康养、餐饮民宿、亲子研学、总部经济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要素合理配置,不断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宅,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的增收,积极引导农户通过参与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及产业项目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

注重项目化建设带动。一方面,以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社会治理等领域项目为抓手,以项目化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另一方面,发挥项目是支撑有效投资主载体的作用,通过项目投资拉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成为推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动力源”,通过采取“分类推进、挂图作战”“特事特办、绿色通道”“一事一议、集中突破”等多种措施,打出项目建设“组合拳”。

上海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全国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建议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推介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典型。在各地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遴选的基础上集中推介一批典型。国家和地方分别设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参照指标内容对各评比村进行打分,根据评分结果确定不同等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按不同等级进行资金及项目倾斜支持,同时作为创建国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依据,激励各地建设积极性。

二是分类分级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第一,以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为抓手普遍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村建设1.0版。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推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工程,实施村容村貌、美丽田园建设、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水体环境、农村公路、长效管护机制等七大类重点任务,巩固成果、提升水平。第二,以宜居宜业和美为导向打造精品村落升级版。以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为基础,以推进保留村全覆盖为抓手,以发挥精品村引领作用为动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连点成线、串珠成链。

三是深化新形势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研究。进一步深化新形势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研究,厘清建设内容、发展内涵、预期目标、动力机制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要进一步研判趋势、规避风险、激发活力,为中国美丽乡村发展提供智力参考。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山东临沭
“双强双增”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今年以来,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探索实施“双强双增”(支部强功能、党员强作用,集体增收、农民增富)工程,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形成了党建引领村集体增收的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无人做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难题,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先行战略突破成势。

“双强”引领当先锋
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建强支部。培育引领发展“新头雁”。按照“三个一批”培育懂经营、会发展的“创业型头雁”:精选一批,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从致富能手、返乡人才中选拔一批创业带头人,有130名创业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优育一批,办好农村干部学校,举办村集体增收专题培训班,分级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提升村干部经济发展能力,到目前已举办培训班14期;活用一批,优选50名专业化书记组建“双强双增帮带团”,点对点帮带后进村、薄弱村,打好后进班子“攻坚战”。县级领导联系帮包,镇街党(工)委书记靠前指挥,工作专班集中突破,全力整顿9个薄弱的后进班子,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以问题解决促进发展。激活组织群众“强磁场”。鼓励村党支部通过创办好项目、创办合作社、领办志愿服务队,确保实现“1村1个好项目”,实现236个行政村创办合作社全覆盖,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要素整合起来,形成“支部+党员+群众”的利益联结体。

党员带头。发挥党员创富带富作用。开展“党徽在闪耀、党员在行动”活动,区分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银龄党员5个类别,分类搭建党员作用发挥平台,把党员变成推进集体增收、农民增富的先锋。发挥党员联系群众作用。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约10户群众,每月至少入户遍访1次,建立群众需求台账,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关心群众疾苦,力所能及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严格党员年度记实管理,党员做到“四个带头”:带头加入合作社,带头参与土地流转,带头清缴拖欠承包费,带头化解信访矛盾。

压实责任。强化考核导向。“双强双增”工程实施情况纳入镇、村两级书记抓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考核,列入村“两委”成员年度综合考核述职评议内容,与村干部工资挂钩。强化激励导向。对于“双强双增”成效明显的村党支部,按照总数10%的比例评定“引领振兴好支部”,“好支部”优先评定五星级党组织,村党组织书记优先纳入专业化管理。强化问责导向。对于行政村集体收入低于10万元或自然村集体收入低于5万元的,所在村党支部不得评定为年度述职综合考核一、二类班子,书记不得享受专业化管理待遇。

“双增”工程促共富
打赢乡村振兴“主战役”

攻坚突破支部领办合作社。“先进模式”复制推广。在全县面上,梳理总结了资源开发型、社会化服务型、旅游采摘带动型、挖掘劳务资源型等15种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鼓励各村居立足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资本要素”激活成长。通过支部发动、党员带动,把群众组织起来,把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集约起来,发展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给予“强村贷”零利率贴息支持,解决资金短缺、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目前,全县共成立支部领办合作社236家,经营收入达到6000多万元。

加力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发展“金丰公社”模式,力争今年实现“三三三”目标(3个万亩区、30个千亩片、300个百亩方),土地流转托管9万亩以上。实现“三三三”增加,即:全县增加粮食安全保障、生态和经济成本等效益;村集体增加托管服务费、溢涨土地收入和“强村贷”利息收入;农户增加土地租金收入(由原来农户自发流转约200~500元/亩,增加到托管后约600~1000元/亩)、土地分红收入和务工收入。鼓励农民“参股入社”,推动资金变股金、土地经营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实现共同致富。目前,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方达到259个、示范面积共10.4万亩,溢涨土地3600亩。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亩均村集体增收约100元,农户增收约200元。

精准发力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树立农业工业化发展理念,打造以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商贸物流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冷链物流产业园,带动产业全链条发展。目前,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集聚脱水蔬菜、白羽肉鸡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其中脱水蔬菜产业去年产值达到8亿元。屠宰加工白羽肉鸡2亿只,年产值50亿元,每年销往长三角地区禽肉约6万吨。

“三资”管理再加严
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

全方位深化农村“三资”管理。全面开展“三资”清理。按照宣传发动、盘点摸底、张榜公示、全面清理、检查验收5个阶段展开,稳扎稳打推进工作。清理过程中按照“先干部、再党员、后群众”的原则,和干部、党员签订《承诺书》,向群众发放《清缴通知书》,建立问题台账,按类别分批次推进清理工作。到目前,已清收7000多万元。建立“三资”管理长效机制。为根治农村“三资”管理前清后乱的被动局面,临沭县按照细化管理流程,堵塞管理漏洞为目标,创新农村财务“五化六步”监管模式(收支“预算”化、库存“清零”化、支付“直接”化、垫付“货币”化、管理“台账”化,月初预算、月末理财、报送审核、代理记账、二次复核、财务公开)。“五化六步”监管模式运行两年来,农村“三资”上访下降了80%。创新“智慧农经”审批系统。群众“不见面就盖章”,实现“无纸化”网上审批,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到目前,智慧农经系统累计办理公章业务7.5万件、资金申请业务6.7万笔,涉及资金17亿元。

分批次攻坚化解村级债务。按照“禁增新债、化解旧债、分类处理、逐步消化”的思路,实行一村一案、一村一策,大胆探索分期分批协商还债、清欠还债、处置还债、增收还债等各种办法,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建立执行案件“诉前调”机制,涉村集体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在执行立案前进行,镇街组织相关村居在7个工作日内协商化解,协商不成的,法院进行立案。到目前已调解成功撤诉97件。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列出22项专项资金名录,法院针对水电、美丽乡村等民生经费,不予划扣,切实保障村级正常运行。到目前,已化解村级债务4000多万元,解封村级账户24个。

常态化加强清廉村居建设。“一单”分责。建立清廉村居建设履责清单,将清廉村居建设工作涉及的六个大方面18项具体工作任务逐一细化分解到9个镇街、15个县直部门单位,形成分级负责、属地负责、主管负责的共建格局。“一图”制权。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编制《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及流程规范指南》,涵盖村级决策、“三资”管理、便民服务等6大类69项,优化办事流程42个,减少办事流程13个,实现“一事一流程、一事一规范”。“一码”公开。建设“临沭村务清”公开平台,设置一村一码,群众通过扫码实现近距离监督,了解“党务、村务、财务”进展情况,真正以公开倒逼村居干部规范用权。目前,156个清廉村居已全部实现“码上”公开。通过加强清廉村居建设,实现了村级权力运行有章可循、村集体经济活动规范有序、公开事项一目了然,为“双强双增”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先行战略全面起势。

(作者系山东省临沭县委书记)

浙江嘉兴
全力打造农业强市样板

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
习近平同志到嘉兴调研,指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嘉兴牢记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立足自身现实基础和发展水平,走出了一条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嘉兴路子”,村集体经常性收入超100万元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8年居浙江省首位,所辖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农村居民收入百强县(市)前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并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和具体举措。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如何看待三农、对待三农、抓好三农等重大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嘉兴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走在前列的基础,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具有嘉兴特色的农业强市,着力打造农业强国市域样板。

牢记“国之大者”
扛稳“浙北粮仓”担当

压实党政责任。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闭环式落实的工作机制,逐级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稳固好“浙北粮仓”。

抓牢两个要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方面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完善耕地保护激励补偿机制,大力实施绿色农田示范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升粮食产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发挥好水稻种业领先优势,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善种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加快打造种业强市。

优化全程服务。全面推广应用“种粮宝”粮食生产综合服务平台,优化惠农补助、农事服务、田块管理、供销市场、金融保险等功能,畅通粮食生产“耕、种、管、收、销”全链条,构建粮食生产多跨协同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粮食生产一图管、耕地保护线上知、农事服务线上约、金融保险线上办、惠农补助线上领,让农民体会好种粮、能够种好粮、相信种粮好。

聚力“农业双强”
打造“农创嘉乡”高地

加快构建“产业平台”体系。坚持跳出“农”字发展乡村产业,用“二产理念、三产思维”开发农业,全面推进以农业经济开发区为“核”,优质稻米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业创新孵化园和美丽经济转化区为“芯”的高能级产业平台体系,加大招商选资力度,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等领域开展产业链招商,打造一批现代乡村产业标杆。

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完善乡村人才振兴、财政支农、用地保障等政策,建立健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新乡贤回农村长效机制,进一步畅通人才、科技、资金等下乡通道,确保到2025年市级财政支农资金在2020年基础上翻番,涉农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用于乡村产业发展比例不少于5%,培训农村技能人才2.5万人次以上,农创客、新农人达1万名。

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深入推进户转场、场入社、社联合,持续引导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企社场户”抱团发展,大力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专家团队+产业农合联+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技服务模式。统筹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全市域覆盖、产业链互通、服务链协同的“浙农服”数字农合联平台,促进农业服务智慧化。

深化“千万工程”
绘就“未来嘉乡”美景

全域打造共富基本单元。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未来乡村建设、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深入实施农村环境全域美丽无死角行动,健全农村“三大革命”的长效机制,推进全域未来乡村建设,加快构建未来乡村生活圈,打造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嘉乡”。

强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健全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推进涉农信息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和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农业农村数据仓。推进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数字农业工厂建设,加快智慧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推进就业、养老、教育等各领域城乡一体数字化变革,缩小城乡之间数字鸿沟。

持续擦亮乡村生态底色。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对“田水路林村居业”进行全要素、全领域、高效益整治,逐步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农业规模经营、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美丽田园(牧场、渔场)建设,大力实施农田退水“零直排”工程,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锚定“村强民富”
擦亮“共富嘉乡”品牌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实施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打好“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四套组合拳,进一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确保到2025年全市所有村集体年经常性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促进农民持续普遍增收。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持续提升农民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助推农民工从低层次就业向高层次就业转化,从就业向创业转化。全面推广“飞地抱团+”“众筹共建”等“农民共富十法”,持续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关心关爱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兜底保障体系,确保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8以内,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

提质增效乡村公共服务。全面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善育在嘉”“优学在嘉”“健康在嘉”“颐养在嘉”“宜居在嘉”“温暖在嘉”“畅行在嘉”,高品质保障城乡优质公共服务普及普惠,构建完善全领域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民生服务供给机制,打响“幸福一‘嘉’人”民生优享品牌。

创新“乡村善治”
构建“共建共享”格局

夯实“红色堡垒”。深入实施“嘉兴十条”,深化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全面推行基层党建实绩排名和积分制管理,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落实村社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开展“新时代党建高地指数”评价,深入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推动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建设主题培训行动计划,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政治素质、法治意识和治理能力。

培育“文明乡风”。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面推行农村文化“两员”制度,拓展延伸“文化有约”服务平台,打造城乡一体“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开展新风拂心——移风易俗深化行动,通过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订立文明餐桌公约,选树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深化“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打造可视、可感、可知的有礼单元等,积极倡树文明新风。

深化“乡村善治”。深入推进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全面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大力实施“四治融合”示范引领工程,全面推广“善治积分+股份分红”“四共四筹”等乡村治理模式,拓宽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推动“三治融合”“三微治理”“三源共治”联动贯通,深入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健全农村小微权力规范运行机制,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

强化扶贫资产管护 助村集体经济“开花结果”

——来自四川南江县、旺苍县的调研

南江、旺苍两县均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川陕革命老区和边远高寒山区,也曾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围绕“县摘帽、村退出、户脱贫”的贫困退出标准,中央和地方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财政涉农整合资金、行业扶贫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社会扶贫资金等,实施许多扶贫项目,形成大量扶贫资产。截至2020年底,两县共实施扶贫项目24360个、形成扶贫资产总额86.6亿元,其中南江县扶贫项目17863个,扶贫资产总额56.8亿元;旺苍县扶贫项目6497个,扶贫资产总额29.8亿元。南江、旺苍两县分别于2019年4月、2020年2月退出贫困县序列。

扶贫资产的基本状况

两县根据扶贫资金来源和项目实施方式,对形成的各类扶贫资产进行了确权,分别为确权到户的扶贫资产、确权到村的集体资产和国有资产。

确权到户的扶贫资产约占三分之一。两县将支持贫困户生产发展所购买的果树、牲畜等生物性资产,帮助贫困户生活条件改善所购建的固定资产或物品等确权为到户的扶贫资产。主要包括:到户产业、三建四改(即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安全住房、单户水处理设备、广播电视等。两县累计确权到户的扶贫项目15056个,形成到户扶贫资产29.6亿元,占扶贫资产总额的34.2%。南江县西厢村共有227户总计717人,其中贫困户67户总计213人,累计形成扶贫资产4626.8万元,其中确权到户的扶贫资产2905.4万元,占比62.8%。

确权到村集体的扶贫资产主要为非经营性资产。两县将扶贫资金投入到村形成的非经营性和经营性资产确权为农村集体资产,对于村级联建项目形成的资产,根据资金投入比例或所在村建设规模等因素确定资产所有权比例。非经营性资产主要包括村内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集中供水饮水设施、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室、卫生室,以及村小学、幼儿园、公共厕所、垃圾处理设施等;经营性资产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产业基地、生产加工设施、仓储物流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电商服务设施、村级光伏电站,以及资产收益扶贫、产业扶持基金等。两县确权到村的扶贫项目9065个,形成扶贫集体资产41.0亿元,占扶贫资产总额的47.3%,其中非经营性资产37.9亿元,占扶贫集体资产的92.4%。南江县西厢村扶贫集体资产1815万元,其中非经营性资产1204万元,占比66.3%。

跨乡跨村扶贫资产大多确权为国有资产。两县将跨乡(镇)、跨村的部分扶贫项目,以及投入到龙头企业、产业园区、教育卫生及文化等社会事业硬件建设形成的资产确权为国有资产。由县级人民政府指定行业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管理。两县确权为国有资产的扶贫项目239个,资产总额16.0亿元,占扶贫资产总额的18.5%,其中,南江县177个项目,资产总额12.6亿元,经营性资产5.6亿元;旺苍县62个项目,资产总额3.4亿元,经营性资产0.6亿元。

扶贫资产管护的做法

近年来,为加强扶贫资产的管护和运营,四川省印发了扶贫资产管理操作指南,南江、旺苍两县也分别出台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办法,做到扶贫资产管理有制度、维护有依据,为管得久、用得好奠定基础。

建立扶贫资产台账。两县均在确定扶贫资产权属的基础上,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分级、分类、分项、分年度逐一登记扶贫资产明细,建立真实、合法、准确、完整的扶贫资产动态监管台账。登记内容主要包括资产名称、类别、购建年限、预计使用年限、数量、单位、原始价值、资金来源、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收益权人等信息。县级相关行业部门建立扶贫资产总台账,各乡(镇)、村建立分台账,要求扶贫项目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办理资产移交和确权登记手续;尚在建设或已竣工尚未完成结算的,也要纳入登记范围,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到户类扶贫资金,没有形成固定资产的,要明确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对于跨乡(镇)实施项目形成的扶贫资产,由县级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登记入账;跨村实施项目形成的扶贫资产,由乡(镇)负责登记入账。

明确扶贫资产管护主体。按照“谁受益、谁管理”或“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明确扶贫资产管护主体,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扶贫项目从交付使用、运营管护、效益发挥到滚动发展等全过程管理。产权归属到户的扶贫资产,由乡(镇)、村指导农户自主管理,确保正常运行、保值增值。产权归属村集体所有的非经营性资产,由村集体负责管护;经营性集体资产,无论是自主经营,还是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经营方式,均由经营者负责管护。产权归属国有的,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管护运营。

落实扶贫资产管护资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管护经费,建立以经营收入、乡(镇)自筹和群众投工投劳为主,行业投入和社会捐助为辅,财政适当补助的管护经费投入机制。对于确权到户的扶贫资产,管护经费由农户承担为主,为贫困户统筹安排公益性岗位。确权到村集体的非经营性资产,管护经费原则上由政府承担;经营性资产,从集体经营性收益中安排,鼓励有光伏电站和集中供水设施的村,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由村集体进行商业运营。确权为国有的资产,管护经费由县级财政和行业部门统筹。广元市委副书记蔡邦银介绍,该市每年财政拿出1亿多元用于村集体的非经营性资产管护,保证每个村至少有10万元的运营经费。据南江、旺苍两县的多位村支部书记介绍,目前村内道路、蓄水池等非经营性资产刚建好,日常维护由集体负责,财政补助的钱基本够用。当道路等基础设施遇到因山洪等自然灾害损坏时,可以向县级部门申请财政资金。

创新扶贫资产收益分配机制。两县扶贫资产收益主要用于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确权到户的扶贫资产收益,归受益农户所有。确权到村的集体资产收益,归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按比例明确到集体和农户,主要用于集体经济发展、公益性岗位支出,以及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帮困救助等方面。确权为国有资产的收益,按照国有资产收益管理规定执行。南江县西厢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军介绍,该村建立集体收益“235”分配机制,20%作为村集体公积金,用于公共服务资产管理维护;30%作为村集体公益金,用于建立防返贫帮扶基金和“道德银行”;50%用于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南江县黑池村党支部书记梁勇介绍,该村探索出“四股五分”收益分配机制,资金股占40%,资源股占25%,成员股占15%,集体股占20%。集体股收益中,1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10%用于绩效奖励。

健全扶贫资产监督机制。为加强扶贫资产监管,防止扶贫资产闲置和流失,两县均建立了扶贫资产监督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审计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等。南江县根据各部门职责分工,统筹协调推进扶贫资产全过程指导和监督,明确要求在县审计局等部门对乡(镇)领导干部、村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将扶贫资产管理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乡镇人民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将扶贫资产管理与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核资工作有效衔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驻村工作队等发挥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作用。旺苍县将扶贫集体资产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并将相关数据与国家防返贫监测系统大数据平台共享,实现扶贫集体资产管理信息化、收益分配公开化,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探索扶贫集体资产运营有效路径

为确保扶贫资产中确权到村集体的各类资产持续运营、发挥效益,两县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投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两县山清水秀,农业资源丰富,集体资产运营主要是依托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两县扶贫形成的村级经营性集体资产3.1亿元,占扶贫集体资产总额的7.6%,大多是通过修建机耕路、蓄水池、排水沟等形成的农林牧渔产业基地,以及建设的仓储设施、购买的果树和牲畜等。南江县扶贫形成村级经营性集体资产1.2亿元,包括投入建设的金银花、葡萄、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以及黄羊等畜牧业基地。黑池村、柏山村分别形成3000亩富硒杨梅基地、640亩葡萄基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每亩500元左右价格流转农户土地,负责田间管理和鲜果销售,2021年两村集体经营收益分别达到70万元、73.7万元。旺苍县扶贫形成村级经营性集体资产1.9亿元,主要是依托贫困村产业扶贫示范园和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资金,建成127个扶贫农业产业示范园,种植茶叶、水果、蔬菜等,坚持“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保障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

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业。两县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对具有地理优势、环境优势、旅游资源的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集体利用一些扶贫项目建设形成民宿、餐饮、游乐场、停车场、旅游公厕等经营性集体资产,文化长廊、旅游道路等非经营性集体资产,同时挖掘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南江县西厢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80%的村民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裔,村内有古庙、古牌坊、岳飞雕像、千年金丝楠木,是众多游客打卡乡村旅游的网红村。2018年该村利用100万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建成10栋“星空民宿”,每栋每天280元,2021年村集体收入12.2万元。黑池村利用扶贫项目建成的杨梅基地举办采摘节,2021年村集体门票收入11.9万元、农产品销售收入79.9万元。旺苍县南凤村利用扶贫项目建设乡村旅游服务综合体1000平方米,重点培育休闲体验、农家餐饮、精品民宿、花卉游览四种业态。

出租或入股增加集体收益。通过将仓储物流设施、电子商务设施等经营性扶贫集体资产,以及村内道路等非经营性扶贫集体资产以出租、入股等形式与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与联合,促进了扶贫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南江县柏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扶贫建设的集体鱼塘、小型水库等进行发包、租赁,2021年村集体获得收益13.3万元;西厢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扶贫建设的村内道路、庭院,以及古树、古桥等集体资产评估作价,以5%的股份入股到游乐园、漂流等旅游项目,2021年村集体入股收入8万元。旺苍县南凤村将扶贫建设的400吨级保鲜库出租,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提供果蔬贮藏服务,获得稳定租金收入。

关于加强扶贫集体资产管理的建议

目前,基层同志反映最多的是扶贫集体资产管护运营缺少专业人才、盘活利用路径较为单一等。为此,建议如下。

建立扶贫集体资产管护运营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扶贫集体资产管护制度,进一步明确扶贫集体资产管护的主体责任,落实非经营性扶贫集体资产管护费用,发挥好经营性扶贫集体资产的效益,确保各类扶贫集体资产安全运行、保值增值。加强扶贫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明确收益分配办法,鼓励过渡期满后的扶贫项目建设资产收益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体共享。强化扶贫集体资产日常管理,建立扶贫集体资产数据库,逐步将扶贫集体资产纳入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实现扶贫集体资产动态监管。

积极探索扶贫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效路径。指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盘活利用各类扶贫资产,探索扶贫集体资产运营新模式新路径。鼓励各地积极将扶贫经营性资产,以及“四荒地”、闲置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自主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探索以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等形式与市场主体开展联合与合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加大农村集体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选优配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一线干事创业。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择职业经理人。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政策,鼓励各地加大从优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适当的绩效奖励。

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各级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机构建设,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资产财务管理、土地承包管理、宅基地管理、集体经济发展等;充实机构人员队伍,保障工作运转经费,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促进扶贫集体资产管理迈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

“乡村振兴+行动学习”
走出联农带农富农新路子

2021年以来,广西启动实施“乡村振兴+行动学习”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区32个县(市)区实施33个试点项目,以探索全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为目标,以运用行动学习方法为抓手,在试点项目建设中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新机制,实现了产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双融合双促进双增效”。

龙头企业发力 实现产业“联农”

“这个大棚是我的,这里面21504个菌棒也是我的。”龙州县龙州镇东合村村民黄桃芳一边忙着采摘一边高兴地说。与黄桃芳一样,同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签下食用菌大棚承包合作生产协议的农户,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种植的毛木耳、银耳等菌类已陆续成熟达到公司回购标准,家家户户都迎来了丰收。

龙州县在实施“乡村振兴+行动学习”试点项目建设中,项目团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召集乡镇干部、企业与农户多次研讨,用“团体列名法”收集团队成员和种植户的意见,发现群众种植菌类意愿不高且筹资难,研讨组共同商讨出了解决方案。一是龙州县政府出台推动食用菌种植扶持专项办法,对每个菌棒进行补助;二是引导企业先行垫资90%,种植户承担10%,并通过“以货抵债”的方式将产品出售给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据了解,龙州县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目前有56座鱼菇立体共生大棚,通过签订承包购销协议将大棚分包到户,采取农户“出人出力管菌棚”、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包回收”的合作模式,既解决了农户最担心的栽培管理技术及销售渠道的难题,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问题。龙头企业通过优化各方优势资源,延长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相辅相成补齐各自短板,重构利益价值链条,共同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充分借助组织部门的组织优势,将跨部门、跨领域的资源、人才统筹起来,建立‘组织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区市县三级共谋共建共促联动机制,深入分析试点项目推进中的问题症结,破解了关键堵点问题170多个。今年起,我们还将试点工作纳入了设区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围,激励各地主动参与,常态化探索。”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以红带绿” 实现产业“带农”

北海市合浦县星湖岛镇通过组建联合党支部的项目建设模式,打通资源链、建强产业链、形成循环链,实现“以红带绿、联农带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户实现增收。

“行动学习的团队倡导让问题拥有者都进入团队,我们通过建立联合党支部,整合政府、企业、村委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问题解决的效率大大提高。”联合党支部支委成员、和润肉鸽产业示范区基地负责人何光东说。

自治区通过“组织部门+农业部门”的牵手合作,充分借助组织优势,将跨部门、跨领域的资源、人才统筹起来,建立共谋共建共促联动机制。合浦县在试点探索的过程中,建立“党建引领抓发展,支部领办助振兴,党员能人做带动”的工作思路,不仅通过联合党支部调动服务资源解决企业困难,推动重点项目快速落地,还做实了“党建+企业服务+三农发展”新路径,既利用政村资源促进企业发展,又用好企业资源反哺三农,形成良性闭环。

合浦肉鸽产业示范区创新认领模式和灵活就业模式,农户从合作社认领鸽子,农忙时当农民,在家种植玉米、中草药等作物,出售饲料给合作社,农闲时当“养鸽工人”,回厂务工,按标准饲养,领取工资的同时还能免费获得鸽粪肥料,农业生产与务工增收两不误,形成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联合党支部还突出“能人带农户”,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圈舍、自有设备等资产入股,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共同做大“蛋糕”,带动农户共享资产收益,入股群众实现增收300元/亩以上。目前,合浦县肉鸽产业已辐射全县11个乡镇26个行政村,带动农户6943户以上,其中脱贫户1120户,实现产业年均整体分红35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就业收入超过400万元,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增收300万元以上。

经过近两年的试点工作,全区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行动学习培训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选树打造了贺州市八步区、百色市右江区等7个试点为自治区示范点,行动学习触角已延伸到了机关党建、乡村治理、数字沼气、机构改革等乡村振兴工作的各个领域。各地也积极摸索了“喝茶议事”“电视夜校”等一批人人可用、时时能用的本土化方法。

产销联结 实现产业“富农”

贺州市八步区是广西蔬菜生产第一大县,素有“百年菜乡”之称,被誉为“粤港澳菜篮子”。与蔬菜的丰富品种、优良品质不相称的是,八步蔬菜的品牌影响力弱,尽管当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宣传推广,但“优质不优价、丰产不丰收”的矛盾仍非常突出。

行动学习是靠总结提炼、复盘反思,来实现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这与我们党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的优良传统是高度一致的。在项目启动、重大问题推进、前中后三个阶段评估等关键环节上开展集体反思,把善于提问、尊重反思作为一种工作习惯,融入日常,可以不断激发团队思考力、提高行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行动学习”试点项目以来,八步区结合行动学习理念和研讨分析工具的运用,对特优区原来“撒胡椒面”式的品牌推广模式进行复盘反思,对八步区蔬菜近十年的市场、价格、品种等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运用SWOT方法对八步主栽蔬菜品种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风险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对比,最终把关键问题聚焦在了“没有主打产品引领”,提出了“做强一个香芋头牌,打响整个区域品牌”的思路,以小切口实现深突破。

同时,项目团队通过“深度会谈”等方式,围绕“农民想要什么,企业能帮什么,金融能扶什么,政府能干什么”开展调研研讨,采取了“政府+企业+金融+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发展模式,政府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通过包装项目,在香芋品种繁育、土地流转、加工设备、品牌宣传等方面加大对香芋企业扶持。协调金融部门开发设立香芋贷、香芋保,解决种植主体启动资金问题。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保价收购协议,建立长效稳定利益联结,带动农户增收。

“大家达成发展香芋产业的共识,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现在八步有2000余户农户发展香芋产业,规模已经从2万亩扩大到13万亩了,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全县平均水平高15%以上。八步香芋成为了‘粤港澳菜篮子’的明星产品,八步蔬菜整体品牌效益大幅提升。”八步区副区长陈宏乾说。

“行动学习为广西高效率解决实际问题、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办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借助发挥好行动学习的‘助推器’‘催化剂’作用,在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等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再攻坚克难、再提质增效,千方百计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构建“一带一路”安全走廊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九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各国共同的机遇之带、繁荣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海南与东南亚、南亚不少国家同处一纬度,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大陆与“一带一路”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枢纽,是打造南繁硅谷、从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实施地。作为我国的南大门,拥有独一无二优势的海南,在“一带一路”中应找准产业发力点,开拓粮食安全走廊新路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贡献海南自贸港力量,与世界共享发展新机遇。

当前,全球粮食危机成因主要有三类:经济疲软、自然灾害、地区冲突,地区冲突是导致遭受粮食危机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国粮食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冲击全球粮食供应链,干旱、洪水、拉尼娜等极端天气导致全球粮食产量下降,同时推高全球粮食价格。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方向之一是加快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强化我国在稳定全球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提升我国在全球粮食安全中的影响力,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此,海南牵头建设“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尤显重要。

海南三亚充分利用“南繁硅谷”的区位聚集优势、科技创新驱动效应,在牵头建设“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

截至2021年底,南繁硅谷已引入中科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非洲科学院等20余家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德国科沃施、先正达中国、隆平高科等上市企业。南繁种业科技众创中心、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今年,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再次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目标。这一成果为海南筛选出产量高、抗病虫能力强、广适性、超高产的杂交稻新组合,同时三亚利用与东南亚各水稻主产国纬度相近、气候相似的天然优势,通过种植评价不同品种水稻,筛选出更适宜热带气候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并与国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示范种植和推广。该成果对“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南亚国家具有极高且便捷的推广价值,对帮助相关国家提高亩产量,增加全球粮食供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三亚试验种植的热带大豆亩产超过500斤,远超国内平均亩产270.5斤标准。这为评价筛选一批适应低纬度地区高温短光照的大豆资源及材料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为选育适合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海南初具牵头“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建设的良好条件。为此,建议三亚牵头建设“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共享海南自贸区发展新机遇。

一是建立海南种业开放先行试验区,启动“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新引擎。种业开放对海南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有利于吸引跨国种业巨头,提高国内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强化海南在农业育种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可依托“南繁硅谷”,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争取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支持政策,整合优势资源,首先推动开放海南种子进出口政策、离岸制种政策以及杂交水稻稻米进口免税政策等。率先打造海南农业开放先行试验区,带动我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研究、杂交水稻与大豆品种技术“走出去”,推动海南生物农业、种业贸易、稻米大豆加工等南繁产业跨越发展。

最终,将海南种业开放先行试验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的新引擎,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为依托大陆,面向“一带一路”地区开展农业资源、品种、技术、信息和产品的交流之桥,构筑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友谊之桥。

二是共建中国海外友谊示范农场,打造“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火车头。立足海南实际,结合国际形势,紧抓海南自贸港建设契机,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借助已建设的“中柬热带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经验,充分利用杂交水稻这张“中国农业名片”,加强中国领先农业技术在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推广应用。

为此,可利用海南自贸港优势政策和RCEP协议规则,发挥海南种业、粮食产业的比较优势,以东盟为重点方向,继续支持海南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一带一路”粮食产业国际合作。

另外,可率先在老挝、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划布局、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海外友谊示范农场。“走出去”与“产学研”相结合,以点带面,共同开展“正契刚需”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合作研究、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及可持续市场运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构建农业国际合作的长效机制。以推动在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合建水稻、大豆生产功能区,在非洲建设粮食生产综合功能区。

三是创建“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配套技术体系。建立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依靠粮食科技创新,建设“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长远来看,海南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潜力较大,可根据实际提出顶层设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农业合作。包括扩大对沿线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物流设施的投资,强化当地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等,从而为拓展双方粮食贸易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利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聚焦各大高校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农业交流培训中心。同时,整合海南省和中科院等国内外农业人才资源,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转移国际研究团队,创建农业技术研发平台,打造出海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鉴定评价筛选试验基地,建设农业国际交流培训中心,辐射带动“一带一路”国家提高农业品种技术创新能力。

此外,尽快立项实施《粮食安全国际大科学计划》,面向“一带一路”地区,在合作共赢的原则下引进种质资源,发掘功能基因,开展水稻、大豆等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培育适宜中国与东南亚、拉美等“一带一路”国家的突破性新品种,研发配套绿色循环高效生产技术,开展优良品种技术跨国联试联范,进行品种技术筛选、认证、注册等农业品种技术创新转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培训培养国内外农业技术人才。

四是构建“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政策法规配套体系,创建国际种业技贸交流中心。按照“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的要求,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大胆创新,制定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粮食安全保障地方性法规。牵头研究制订农业“走出去”、“引进来”的配套政策法规。

同时,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农业技术仲裁委员会,规范种质资源、技术成果和农业产品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实现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技术标准互认、检验检疫标准统一等。构建与“一带一路”国家粮食安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总结形成分区、分国农业发展白皮书和国家战略决策咨询报告,服务地区和全球粮食安全战略。推进文化交融、价值认同等人文友好合作,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

创建国际种业技术与贸易交流中心,基于合作共赢的规则,扩大国际种业科研人员的交流,加快种业硅谷科研成果的国际推广,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粮食及其深加工产品的贸易流通。实现种业产业基于国际贸易和商业规则人财物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海南省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在“诗和远方”中探寻乡村发展新路径

四川省江油市委书记 元承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以实干创造、用奋斗作答,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进新征程,江油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奋楫扬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向前,踔厉追逐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工作的“诗和远方”。

拓展乡村振兴发展空间。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村庄规划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步,高质量编制村庄规划,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安排各类资源,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为推进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村镇居住相适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江油市综合考虑优势产业区位因素,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坚持跨镇跨村全域规划,有序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依托、重点镇为骨架、一般镇为支点、中心村及特色村为支撑的全域规划体系。在具体规划编制中,结合城镇体系结构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坚持宜农则农、宜文则文、宜旅则旅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定乡镇职能定位, 明确了各乡镇应突出主要发展方向,适度兼顾其他方面的职能,避免产业定位雷同及同质化竞争,江油青莲片区作为3个绵阳市级试点之一已形成规划初步成果,其余片区正在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在有效集成各专项与行业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编制李白故里文旅发展片区等6个乡镇级片区专项规划以及“两带、三片、八业、多园”的农业产业空间规划,充分发挥乡村蕴涵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文农旅、现代农业、生态赋能、产城融合等发展片区同步发力,促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初具雏形,从而形成“农旅融合”和“休闲农业”两条产业带纵贯南北,“优质粮油”“优质生猪”“优质蔬菜”三大产业示范片重点覆盖,“粮油、蔬菜、生猪、水产、水果、中药材、水稻、生猪”等八大优势产业合理分布,省、市、县多级现代农业园区协同发展格局。

强化乡村振兴发展支撑。农村发展的天地很广阔,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只有夯实了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江油市构建粮油、生猪、蔬菜和优质水稻、优质生猪、优质蔬菜、优质禽蛋、优质水果、优质中药材“3+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实行由县级领导担任“园长”的推进机制,重点推进生猪种业、优质粮油、太白蔬菜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依托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天府菜油行动、高标准农田项目等,大力推动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增效,探索创新了“生猪+蔬菜”“生猪+水果”等“以种定养、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近年来,全市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亩产近730公斤,打破西南地区最高纪录。

实施新一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以振兴川猪为使命,牢固构建“川藏黑猪”育繁推广体系,以新希望国家生猪育种场和铁骑力士川藏黑猪原种场为核心,选育高性能的原种黑猪和原种白猪,不断提高育种创新能力和供种能力,打造全国生猪种业高地。生猪种业发展经验在全国种业基地提升工作推进视频会上作交流发言。发挥龙头企业排头兵作用,培育壮大四川发生种业等企业,选育出“川优9527”等国审稻13个、“川农优1226”等省审稻50个。全力支持“团山一号”甲鱼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认定工作,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持续巩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地位,坚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破“一产不强、二产不优、三产不活”的多重困境。纵向上,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由卖“原字号”向卖“品牌产品”转变,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就地就近建成冷藏库、冷冻库、烘干线等农产品加工设施349个,形成了以兰兰食品、清香园调味品为代表的食品制造业集群,推出“中坝附子”“江油肥肠”等特色品牌,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横向上,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突出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打造,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211家, 建成现代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基地27个。连续九年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助力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两圈四带、四季花海、果蔬飘香”格局基本形成。

释放乡村振兴发展红利。土地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盘活闲置资源,有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江油市紧扣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聚焦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攻坚,扎实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同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保证贷款、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激励乡镇抓经济、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三个微改革”。创新农民住房财产权保证贷款风险处置和分担机制,设立风险担保基金1000万元,实现贷款户、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创新“共性+个性”激励保障制度,推出6类24项激励补助措施,以点带面促进各乡镇心无旁骛抓经济谋发展;创新“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农民+社会资本”五方联动机制,采取“集体主导、自主盘活,空间腾挪、高效利用,引入资本、共同发展,以城带乡、合作建房,统筹用地、布局业态”五种盘活模式,盘活农村闲置住宅142宗。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走在全省前列,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扩面、提质、增效,推动社会化服务地域由平原向丘陵山区拓展,服务方式由“全程托管+单环节托管”模式向整村社会化服务迈进,托管地块由生产条件较好的耕地向撂荒地、零散地拓展,托管服务由产中耕、播、管、收、烘一体化向产前产后农资统购、技术咨询、新技术示范等综合服务延伸, 托管效益实现保障农户合法权益和各类服务主体综合效益并重,提升社会化服务现代化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厚植乡村振兴发展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关键在党。

江油市坚持把党建引领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环节、全过程,实行“全域一盘棋、治理一张网、运行一条线”,完善“一核三治两保障”乡村治理机制,构建五级全域网格治理体系,切实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强化党建引领片区高质量发展,镇村两级片区党组织梯次挂牌成立,实施组织联建、规划联布、产业联动等“七联”工程,做法被人民网宣传推广。推动基层党组织从“分兵作战”走向“抱团发展”。

持续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注重发挥红白理事会作v用,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制定红黑榜、积分制等方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破除陈规陋习。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与乡镇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多网合一、一网运行”全科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刚性管理”走向“三治融合”。

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和“归雁工程”,引进涉农硕博高层次人才31名充实乡村振兴一线。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人才富集优势,接续选派52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着力解决乡村现阶段人才短缺问题。创新“1+5”名师带徒模式,相继开设粮油栽培、生猪养殖等50个专业、89个培训班,培育技能人才2781名,以带动农业技能发展。同时,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回引86名优秀人才反哺家乡、泽被乡邻,推动“大家看”走向“一起干”,汇就乡村振兴发展人才
底气。

江西靖安县
聚力基础设施建设 描绘和美乡村新蓝图

靖安地处江西西北部,总面积1377平方公里,辖6镇5乡,人口15万,境内风景秀美,森林覆盖率高达84.1%,区位优越,生态宜居。近年来,该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之路,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生态优势作用发挥明显,为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夯实基础设施之基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面貌提升实现三大成效。一是村庄整治“全覆盖”。坚持片区化、组团式开展村庄整治,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其中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资金2亿元,驰而不息推进新农村建设,2020年实现村庄整治“七改三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沟、改塘、改环境和电网、广电网络、互联网络)全覆盖目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3万多户农民受益。二是美丽宜居“四联创”。按照“四精”(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要求,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开展美丽宜居“六统·四联创”活动,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先行县、乡镇、村庄、庭院四联创,重点打造环三爪仑百里长廊美丽宜居示范带,改造所有11个乡镇集镇建筑外立面,非集镇沿线农户庭院、重要道路节点、重要村庄入口、微景观建设等,推进5700多个美丽宜居示范庭院、52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7个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建设。2020年6月,靖安县被认定为“江西省首批美丽宜居先行县”。三是长效管护“全域化”。全域推进村庄环境长效管护,11个乡镇76个行政村严格落实“五定包干”(定管护范围、定管护标准、定管护责任、定管护经费、定考核奖惩,省级部署、市级实施、县负总责、乡村落实、农户“门前三包”)管护要求,达到“十要”(门前三包要定、垃圾每日要运、绿植每季要剪、沟塘每年要清、路灯不亮要修、油漆掉色要刷、路面破烂要补、公厕常态要洁、污水设施要管、危房坚决要拆)标准;创新建设“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引导群众参与管护监督,实现了硬件配备标准化、资源整合统筹化、发动群众全域化、事件处理数字化;成功探索推行“山水林田湖”生态长效管护模式,基本建立起“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长效管护机制,初步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洁化、沟塘净化、环境美化、道路畅通化、设施完好化、整建有序化等“六化”目标。

乡村环境整治实现三大突破。一是厕所革命“站前位”。把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和农村公厕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为96.45%,位居江西省前列,同时高标准打造问题户厕整改示范村(组)40个,实现闲置旱厕清零,积极推进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全覆盖有效衔接,将农村厕所粪污与农村污水治理同步推进,着力打通农村厕所粪污治理最后一公里;建设农村公厕113座,确保每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集中居住300人以上的村庄至少有1座卫生公厕,所有乡村旅游点都有1座旅游公厕。二是垃圾治理“一体化”。靖安县自2013年全面运行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实现了农村常态化保洁。2018年又进行了深化,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试点和农村环境整治(生活垃圾)政府购买服务试点,由县城投公司与深圳上市公司侨银环保科技公司签约,投资2.25亿元,购买靖安县全域农村环境整治服务10年,承接全县生活垃圾分类及乡镇环境整治,四级联动覆盖全域的垃圾处理网络。三是污水治理“上规模”。投入1.7亿元,采取人工湿地、氧化塘处理模式,实施镇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96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620吨,覆盖全县11个乡镇集镇及56个行政村,覆盖率达73.68%,2022年投资1.56亿元,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项目建设,新建140个、整改提升30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乡村发展提质实现三大示范。一是农村公路“四个好”。以“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目标,实现乡镇全部通三级以上油路,行政村100%通水泥(油)路。2018年,25户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2019年,组组通水泥路,做到全县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工作全覆盖。2019年2月被命名为江西省第三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022年1月命名为全国第三批“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二是乡村治理“融三治”。坚持“以自治为本,以法治为纲,以德治为基”,在全县打造了22个乡村治理示范村,并积极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靖安县农村社会治理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模式。三是休闲乡宿“集群化”。以“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试点为契机,突出“休闲、康养”主题,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强化政策激励,推动乡宿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现有休闲乡宿710家,总床位数2.3万个,其中中高端休闲乡宿40余家,获评四星级休闲乡宿1家、三星级2家,盘活农户闲置农房和宅基地16.86万平方米,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300多人,年带动地方农副产品销售达6000多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收150多万元,休闲乡宿产业形成以“中源客家避暑、三爪仑核心景区、宝峰禅韵养生、城郊休闲体验”为核心的乡宿集聚地,规模效应逐步显现。2022年被认定为江西省首批“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先行县。

瞄准三大任务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以美丽宜居为目标,扎实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围绕建设美丽宜居靖安,紧盯“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统一决策部署,全力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庭院整治、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等五大专项提升行动,推动新农村建设走深走实,努力建设更高质量、更加宜居、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新时代“五美”(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乡村。

以策应旅游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特色农业。按照“全域有机、休闲旅游、精致农业”的总体思路,依托核心旅游景区景点的辐射功能,在主干道沿线、景区景点周边等地,大力发展集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功能的休闲农庄和特色种养基地,让游客感受田园风光,体验农业生产趣味,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用景区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加快发展罗湾云水自然界、高湖海溢园、宝峰大可农林、水口象湖湾、仁首茶立方等休闲农庄、农业公园等庄园经济,将茶园、果园变为观光园、采摘园,带动第一产业。

以扬优成势为定位,做好避暑度假乡宿文章。充分发挥靖安特有的区位、气候等优势,做好休闲度假和乡宿产业发展的全局定位规划。一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拓宽招商渠道,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引进一批资金雄厚,管理先进,理念新颖,资源整合能力强的战略投资方,从事纳凉避暑、休闲度假、宗教禅修等高端项目开发;另一方面,用好用活土地政策,引导和鼓励村民利用乡村山水林木、农园田野、生活风情等,培育“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听农家戏、看乡村景、戏乡村水、呼乡村气、感乡村情、过乡村节、习乡村俗”等内容丰富的乡宿产业链,带动村民致富。

(江西省靖安县农业农村局供稿)

河南西峡县
谋污水治理方略 建生态宜居村庄

河南省西峡县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豫鄂陕三省交汇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的核心水源地、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质安全保障区,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为河南第二区域大县,辖1乡15镇3个街道办事处,29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7万。

近年来,西峡县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综合利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推动绿色发展与经济社会双向并进,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65%、出境水质断面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创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8个,省级生态村60个,市级生态村287个;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52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00多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荣誉称号,乡村产业振兴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找准定位
科学谋划污水综合治理布局

西峡县生态地位突出,生态功能特殊,肩负着“一河清水入丹江,一渠清水送京津”的政治使命,承担着加快发展与保护水质的双重任务。发展理念上,西峡县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着眼既服务大局、保护水质,又富民强县、改善民生,努力在污水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上做文章,持续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利用良性循环”发展路子。发展规划上,先后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高端规划机构,编制了《西峡县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十年规划》《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规划,确定了厕所革命、养殖场升级改造等一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重点支撑项目,引领“污水治理”规划落到实处。推进思路上,坚持以创促建、以创提质、以创惠民,整合环保、农业、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资金,深入开展生态县、生态村镇及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等创建活动,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新格局。

明责强责
形成污水治理工作合力

成立县长为组长的西峡县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出台保水质护运行污水治理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细化措施内容及时间节点,签订目标责任书,制订考核办法。抽调县纪委、检察院、监察局、一改双优办、效能室、农业农村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等单位专业人员组成专项工作督查组,进行高密度的督查督导,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汇报,一月一汇总一排名一通报”,县纪委专门下发了《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健全严格的督查考核机制和追责问效机制。

多策并举
分类施策推进污水治理

因地制宜,创新污水治理新模式。采取“项目争取、财政补贴、银行融资、企业投资、群众出资”的办法,累计投资17.5亿元,在县城建设2个污水处理厂,铺装污水管网246.6千米,日处理量8万吨,城郊结合部的五里桥镇、回车镇等26个行政村4.8万农户污水直连管网;14个乡镇集镇区域,分别采用CASS处理工艺,建设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日处理污水22700吨,累计建设污水收集管网407.895千米,农村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乡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1.77万吨/日实现无缝衔接处理在人口比较集中、自然落差大的自然村落建设砖砌大三格化粪池,实现各家各户污水直接进入;在比较分散的自然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和微动力循环;在人口分布比较稀落的居民小组,根据地势状况,建设生态湿地,达标排放。目前,全县已建成2个县级污水处理厂、1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砖砌大三格化粪池260个、微动力循环处理站58个、生态湿地166处、治理坑溏625个,探索出县城周边及集镇农户生活污水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乡镇人口集中的村组建砖砌大三格化粪池、土地利用局限的自然村落建太阳能微动力处理站、浅山平原地带建生态湿地四种模式,形成“乡乡有污水处理厂、村村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格局。同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每年出资2000万元服务费,委托首创集团以特许经营的方式把乡镇污水处理厂实行市场化运作,保持运行维护常态长效。

建管并重,推进厕所革命。 坚持“因村施策、示范带动、整村推进、建管并重”原则,实施户厕改造。充分发挥运用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外,通过3P项目贷款1.38亿元,县乡财政每户补贴800~1500元,鼓励农户自备建筑材料或出工、出力参与改厕,推动行政村村庄、较大规模发展村庄、有乡村旅游发展等实际需求的村庄,配建公共厕所。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改厕5.38万户,改厕率95%以上。厕所革命的做法和成效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深度报道。

划定范围,适度发展畜禽养殖,减少污水排放量。全县划分出禁养区和非禁养区,禁养区内累计拆除养殖场(户)329家,停养257家;非禁养区内治理提升畜禽养殖场(户)483家。畜禽粪便排放量降低85%,养殖场(户)配套污水治理设施达到98%以上。

强化联动,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河长工作体系,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百河千村(自然村)万人清河行动”,治理生态河渠279公里,农村坑溏230余个,修复生态湿地120多个,实施113条河流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服务特色产业
提高污水综合利用

一是农户生活污水通过与污水管网直接连接进入污水处理厂、微动力处理站和大三格化粪池,实现达标排放,能灌溉农业的灌溉,能二次利用的利用。二是农村厕所粪污通过抽粪车抽取后,运至猕猴桃示范区地头集粪池(沤制坑)内还田。全县猕猴桃种植基地14.7万亩,为农村厕所污水消纳还田提供了出路。三是农户自己抽取粪污后,作为一种有机肥,还田于小麦、玉米以及菜园。四是投资近2亿元,进行粪便干湿分离、腐熟干化、加工有机肥料,目前建成有机肥加工厂6个,年产有机肥32万吨。既发展了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实现了综合利用,保护了环境,改善了水质,推进了生态良性循环。

强化宣传引导
营造污水治理舆论氛围

西峡县始终把污水治理宣传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营造人人重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办牵头制订污水治理工作宣传方案;在县电视台开辟综合治理专栏,对工作成效和治理成果进行宣传报道,对影响水质的不良行为给予公开曝光。借助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正面宣传报道污水治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利用多种外宣渠道树立西峡污水综合治理和高效利用的社会形象。组织实施西峡县“保护母亲河”行动等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保护水质、清洁家园工作;充分发挥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作用及司法打击作用。

(河南省西峡县农业农村局供稿)

青岛张家楼镇
因地制宜 打造区域融合发展新典范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逄家桃园村、厦安村和庄家疃村,依托村委力量、本村资源禀赋、上级扶持等综合因素,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发展道路。

以地理标志农产品及村庄文化建设为支点撬动振兴梦。2014年在外经商多年的逄境明回到家乡,担任村书记,带领村民致富。根据逄家桃园村的土质、气候及种植的历史传统,他选择地瓜作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产业。然而,他渐渐发现不能单纯地依靠种植业,还需要走一条特色农业之路。为此,逄境明外出考察学习,引进新品种、邀请专家指导科学种植。在他的带领下,青岛红寨岭地瓜专业合作社成立,并申请获取了地瓜地理标志农产品“逄家桃园地瓜”。同时,逄家桃园村地瓜也申请获取了“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目前,逄家桃园村种植地瓜300多亩,亩产约4000斤,收获后即进行存储,反季节销售,价格可以卖到约4元/斤。为了增加地瓜附加值,还对地瓜进行深加工,出品烤薯、薯干、薯片等地瓜产品。

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为突破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厦安村“两委”抓党建,凝心聚力,积极开展公共资源共享行动,摸清资源底数,盘活闲置资源,收回应收未收陈欠80余万元,理顺各类合同89份。同时,厦安村“两委”瞄准农村功能定位及村民需求,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成立广源晟达艾叶科技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进艾草种植、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销售、养生体验等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促进村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2年上半年,艾草种植面积600亩左右,每亩可增收2000多元。厦安村全力打造“艾润厦安,健康灸伴”品牌,为厦安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强根筑基。厦安村艾草加工车间年可加工艾草2250吨,实现4500万元产值,带动100人就业,村民可增收450万元。

农村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方式相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庄家疃村从20世纪90年代就创办了村集体企业矿泉水厂,后续又发展近海养殖。在驻村书记戴莹任职期间,庄家疃村协同政府规划,对村容村貌、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如今的庄家疃村街道整洁,同时开通了通往市区的公交车,村民可以乘公交车进城。与此同时,戴莹意识到乡村要振兴,单纯依靠小规模的种植业无法实现,庄家疃村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及完善基础设施,将种植业、农村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方式相结合,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之路,使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逄家桃园村基于发展种植业的传统,为市场提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走特色农业之路,并将村庄文化与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厦安村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村集体、村民的共同发展。庄家疃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发展集体经济,使传统文化与新技术相得益彰。

这三个村是张家楼镇全面振兴的一角,近年来,张家楼镇党委统筹全镇,因地制宜对乡村振兴制定了“三三”实施路径。突出“三融”发展,在全面振兴上创新突破,与大功能区纵深融合、与区属国企广泛融合、与街村建设全面融合;突出“三美”筑底,在全域美丽上创新突破,护好美丽生态、建好美丽家园、抓好美丽经济;突出“三化”治理,在全民幸福上创新突破,以党建高效化强治理、以政社协同化促治理、以场景智慧化优治理。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重庆铜梁区六赢村
“四自”协同 激发文化建设源动力

六赢村是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打造的荷和原乡风景区的核心区,现有村民2937人。近年来,村党支部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积极发展莲藕、蔬菜、水果种植等产业,逐步建成一个“山上月月尝鲜果,山下十里赏荷花”的美丽乡村。

提炼“十提倡十反对”村规民约干货,引导“自我管理”。一是修订村规民约。遵照村民自治章程,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共同修订村规民约。把行为规范与约束归纳总结提炼成接地气的“十提倡十反对”十条干货。用通俗易懂的精练短语把十条干货编成顺口溜,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二是规范执行程序。每季度进行一次村规民约执行情况总结。首先,由村民小组长主动发现、收集情况并向村委会报告村民对村规民约的遵守或违反情况;然后,由村委会及时查清事实后集体讨论作出初步奖罚意见;最后,由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并形成奖罚决定。同时,“村规民约”执行全过程受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三是引导自我管理。将村规民约十条干货和顺口溜印制成宣传单、小册子,通过在村组宣传公示栏内张贴、组织村民小组长入户发放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让村规民约深入人心,实现自我管理。

构建“6+N”城乡社区社会组织体系,鼓励“自愿服务”。一是构建“6+N”组织体系。“6”是指产业发展、环境美化、乡风文明、邻里守望、帮扶济困、协商自治六个大类;“N”是指在六大类之下培育出的多个社会组织。通过大力培育并鼓励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满足村民需求,通过自我服务实现产业带动促发展、环境美化优人居、协商自治建和谐。二是分类培育组织。本村目前有六大类共23个社会组织。其中,有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乡风文明类5个,暖心家长联盟、“荷花飘香”促进会等邻里守望类4个,“来吧帮帮”生活互助队、居家托养义工队等4个,人居环境整治自评会、环境保护服务队等环境美化类3个,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荷美莲藕合作社等产业发展类5个,村民议事会等协商自治类2个。

探索“一商二议三公开”三步工作法,规范“自主决策”。一是探索决策步骤。第一步,村“两委”联席会商议;第二步,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第三步,决议公开,接受监督。二是规定决策事项。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土地承包经营方案,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等事项均需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方可
决策。

推行村务公开,强化“自觉监督”。一是推行阳光村务。严格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固定每月4号按时通过村务公开栏和“荷美六赢”微信公众号公开上月党务、政务、财务和服务情况,公开时长一个月,重大事项即时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严格执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二是落实公开步骤。坚持按照“五步”程序进行村务公开:第一,村“两委”在公开日的10天前讨论提出公开的初步方案;第二,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初步方案进行审查并在3天内反馈意见;第三,村“两委”召开联席会研究确定公开方案;第四,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在公开内容上签字,并加盖村委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印章后在公开日进行公开;第五,存档备案。三是细化公开内容。党务公开包括支部书记年度工作清单、党费收缴等情况。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供稿)

重走乡邮路

1971年,我参加邮电工作,开启了一辈子践行“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工作历程。湖南省望城县(现望城区)邮电局,是我工作的第一站,望城县莲花桥至桐木乡、坪塘镇至白泉乡的步行邮路,记载了我在乡邮员岗位上迈开的人生旅程第一步。

当年,年仅十八岁的我,在这山路崎岖的乡邮路上,每天要肩扛30余斤的邮包,徒步往返60余里地,为当地乡亲们送去党报党刊、信件包裹。乡邮工作风里来、雨里去,虽然很辛苦,但也让少时的我感到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因为在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当时,乡邮工作备受人民群众欢迎,乡邮员肩负重任,365天不间断地给人民群众送去党的政策,送去亲人的信息,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而年轻的我,在悠悠乡邮路上,更是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结交了很多好朋友。1974年,我调离了这条邮路,随着工作的不断变动,从支局到县局,从县局到市局、省局,从省局调到北京工作,直至退休。几十年过去了,这份“乡邮情结”一直印刻在我的心里,无法释怀。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重走当年乡邮路,探望并感谢当年那些关心、帮助过我工作和生活的同事、朋友及乡亲,成为了我的一个夙愿。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回长沙小住,在朋友的陪同下,我特意驱车去一偿夙愿。

半个世纪过去了,记忆中的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泥泞崎岖的乡村小路,已被平坦的直通家门口的水泥道路替代;当年邮路上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成了一片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农民们原来居住的低矮茅草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小洋楼,处处呈现出和谐祥和的新气象。当年的坪塘区公所、水泥厂、矽沙矿、劳教所、洋湖低洼地等等都不见了踪影,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的绿色新城,那是湘江新区的行政办公区域中心。站在曾经的土地上,我已全然找不到当年熟悉的乡邮路的踪迹了,可是,当年关心、帮助过我的乡亲、同事和朋友们的样貌,却在一瞬间涌向脑海,让我回忆起那条乡邮路上的点点滴滴……

乡邮路上的周大妈

我刚参加工作就认识了周大妈,那时周大妈40岁左右,一米六多,在村里算是高个子。周大妈家那栋瓦房坐落在木鱼山脚下,屋前是一条从莲花桥至文家湾红旗商店的砂石公路,不远处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周大妈家是我邮路上的一个投递点,附近生产队的报纸邮件都由她捎转。当时农村煮饭都是烧稻草,灰烟很重,她喜欢系一条头巾,穿着一双布鞋,一副典型的农家妇女的装扮。每次看见我来了,她会立马放下手中的家务活儿迎上来,一面接收邮件,一面把当地村民寄往外地的信件、包裹让我代寄。那时候乡邮员送信风雨无阻,浑身被雨水淋湿是常有的事,每当这时候,她总会二话不说赶紧烧火帮我烘干衣服;只要得知我没赶上吃午饭,她总会拿出家里好吃的东西做给我吃;每一次她都会泡上一碗用黄藤(一种野生植物)熏的茶给我解渴……记得有一天,我脚下一滑跌落到桥下,虽然小河水不深,但把邮件弄湿了,腿也擦伤了。周大妈连忙熬了一碗姜汤,口里念着:“莫受寒哒,快点把我崽的衣服换上。”又找来药品帮我擦伤口,帮我晒干打湿的报刊邮件。后来我调离莲花桥时,周大妈亲手做了一双布鞋送我。这双布鞋陪伴了我很长时间,每当穿上它,就感觉有一股温暖、踏实的感觉自脚上升腾到心底。

后来我听说,周大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随儿女居住长沙,2011年已去世。我忍不住再次沿着当年的邮路来到周大妈的房屋前,人去楼已空,然而,记忆中周大妈那爽朗热情的笑声、勤劳朴实的形象却仍是那么鲜活而亲切!

乡邮路上的代班员

当年莲花桥邮局没有住房,我租住在邮局旁边肖家湾生产队的魏志荣家。魏志荣和我同岁,高中毕业回乡参加生产劳动,我们俩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农闲时,魏志荣经常到邮电所代乡邮班。虽然是临时代班,但他很珍惜很热爱乡邮工作,也很羡慕吃“国家粮”的我。他代班工作很努力,投递质量经常得到领导表扬,和用户们的关系也很好,同事们都很喜欢他。我1974年离开后,就因为各种原因与他失去了联系,但我一直记得这位憨厚善良的伙伴。这次我特地去了肖家湾,找到了他家,当年他家低矮的土砖瓦屋,已经变成了两层新楼房,敞亮的房屋里各种家具、各类电器配备齐全。魏志荣高兴地告诉我,当年他因为代乡邮班表现出色,被推荐到莲花小学当民办教师,年年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工作者。1996年转为了国家教师,现已退休,安享舒适的退休生活。

乡邮路上的企业家

戴自坤,是邮路上一位很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那时他是生产保险柜、铁皮柜等产品的白泉机械厂厂长。记得我曾建议他利用邮政商业信函、产品展示会等形式,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打开更大的市场。1990年,省邮电管理局在望城召开了一次邮政优化的现场会,他敏锐地抓住机会,把厂里生产的适应邮政优化的各种产品运到会场外,开了一个产品展示会。产品新颖的设计、优惠的价格,受到全省各地邮电部门的追捧,各单位纷纷订购,后来他的产品又远销到了省外。

戴自坤也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优秀农民企业家、国家星火计划带头人等荣誉。1995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引进乡镇企业人才,他从乡镇企业调至一家亏损的市属企业任厂长,后来又调入市二轻工业总公司,参与企业改制工作,现在他在长沙的一家央企担任中层领导。一路走来,戴自坤地位高了、名气大了,但他没有忘本,始终不忘自己出自贫困的农家,始终不忘是党帮助他家脱离贫困,培养他成为一名企业干部。多年来,他尽自己的能力反哺社会:曾资助两名贫困高中生上大学,曾帮助贫困地区引进资金修建公路。如今年近六十的戴自坤逢人就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他让出国留学的儿子,学成回国,留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工作;而他则多次表示退休以后还要发挥余热,为家乡、为党的事业再多做一点奉献。

乡邮路上的村支书

陈红亮是坪塘街道兴合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得知我回乡,特地邀请我到曾经送过信的兴合村走走。

兴合村是由原白泉乡五个自然村合并的行政村,有2500余户人家,8500多人。为了能有一个好的村民带头人,上级党组织动员在长沙干实体、当老板的党员陈红亮回村工作。陈红亮怀着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与牵挂,放下个人利益,响应党组织的召唤,毅然回乡工作。高票当选为村支书的他,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三年来,他团结兴合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抓好村组党建,抓好创建美丽乡村,抓好村组水利防洪建设。2021年,兴合村被评为一类村组,各级领导和村民们给予他高度肯定。陈红亮诚恳地说:“全靠党的好领导好政策,全靠全村党员的模范带头,全靠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家人才知道,这位基层一线的带头人干得有多辛苦多累,可陈红亮不言悔,看到村里一天天的变化,他觉得:值!

这次“重走乡邮路”,没有寻觅到记忆中的“乡邮路”,但我欣喜地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不禁感慨,五十年前,我是一名基层乡邮员,是党组织的培养,让我成长为中国邮政事业的一名管理者。昔日靠肩挑人扛步行送信的邮政通信,现在已改革成包括中国邮政集团在内的五大通信运营商,为全社会提供连接五大洲四大洋的现代通信和邮政金融服务,真正让地球成为了“地球村”。我无比骄傲,邮电通信大发展、大改革,我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历史的浪潮翻涌向前,今天的我们退居幕后,万分感恩地分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怡然享受着幸福安稳的退休生活。

新时代的中国处处充满希望,盛世臻百福,党恩惠万民,扬眉吐气、阔步向前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中国邮政集团机要通信局原局长、金融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