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洒天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定点扶贫纪实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夏树 杨勇 魏龙飞 字号:【

  天等,壮语的意思是“石头高耸的地方”,这是桂西南的一个国定贫困县,壮族人口占98%。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但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石头窝里种庄稼,一日三餐玉米糊。”

  “十三五”初期,全县124个行政村有59个是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万多户11万多人,贫困发生率27.74%,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2015年以来,广西农业农村厅把天等作为定点扶贫县,集全厅之力实施帮扶。既在面上支持,更在点上用力。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发挥专业特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夯实村集体经济收入,帮扶1611户6557人全部脱贫。

  用心、用力、用情,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的美丽壮歌!

  山沟里长出特色优势产业

  ——“没有他们来,我都不知道什么是蚕,更谈不上养蚕赚钱了。”

  “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进到天等县境内,迎面而来的大山上,就是这样一幅标语。扶贫工作队队长、副县长黄晞,也是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下派干部,把我们领到盛典村养蚕专业户农云才的家里,上到三楼的蚕房,微弱的灯光下,幼蚕密密麻麻地趴在桑叶上,不停地蠕动进食。“别看现在这么小,两个星期就会变成一个个白色的茧子。每批能产200斤左右的鲜茧,一斤能卖20块钱,一年养10批,差不多4万块钱吧。感谢黄书记手把手教我养蚕技术,没有他们来,我都不知道什么是蚕,更谈不上养蚕赚钱了。”农云才说。

  农云才说的黄书记,就是广西农业农村厅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黄景滩,三年前被派驻到盛典村来当第一书记,85后的他告别娇妻和幼子,从南宁来到村里,从学着做玉米糊开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盛典人。“广西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十分适合种桑养蚕,但过去由于缺少技术指导,又受到劣质蚕种、桑蚕病虫害和茧价波动的影响,群众并不看好种桑养蚕。”黄景滩介绍说,2015年,蚕业总站派驻盛典村的首任第一书记陆飞到村后,每天都到贫困群众家里现场指导,手把手教他们种桑养蚕。2018年陆飞任期结束后,黄景滩接过接力棒,继续把种桑养蚕作为帮助盛典村群众脱贫的主要产业。

  一种精神、一种作风,就这样心手相传。

  小小幼蚕,要蜕皮4次才能结茧化蛹。为降低贫困群众的饲养风险和成本,蚕业总站发挥自身的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引进高产优质蚕桑新品种和自动化设备,在盛典村建设了天等县第一个“小蚕共育室”,将小蚕育至三龄后,再分给贫困户饲养,不仅解决了小蚕饲养技术要求高的问题,还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蚕具使用效率。蚕业总站组织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了30多位种桑养蚕技术骨干。

  我们在村里走访农户,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绿油油的桑树。五年时间,盛典村从一个空心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桑蚕示范村。黄景滩说:现在桑园面积达到120公顷,年产茧量28吨,桑葚80吨,产值突破500万元,55个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摘帽。

  盛典村发展桑蚕,只是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农业农村厅组建调研组,分赴各定点扶贫村开展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和群众一起梳理产业发展思路,遴选并确定村级“3+1”特色优势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定点扶贫村中长期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为什么贫困?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产业。我们抓扶贫,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发展信心。”广西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文信连介绍,厅里把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农业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培育致富带头人等工作,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改变贫困村没有支柱产业的局面, 通过几年的努力,桑蚕、优质稻、特色养殖、果蔬、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金鸡项目是产业扶贫的一个成功范例。”广西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副主任钟声宇介绍,“这是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北京德青源公司共同发起的投资收益型产业扶贫项目。”项目总投资3.75亿元,采取“政府投资建厂、企业租赁经营、贫困群众多渠道受益”的方式运行,由德青源租赁经营,租期15年。每年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0%支付租金,每年2500万,15年共计3.75亿元。

  “这件事,政府、企业、农户,三者都高兴。等于政府先垫钱给企业盖厂房,企业不要自己投资就能生产经营,依靠经营收入,分年返还政府,老百姓获得就业和股份收益,形成良性循环。”钟声宇说。

  产业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在产业发展起步阶段,资金扶持不可或缺。几年来,广西农业农村厅从县域经济经费中安排800多万元,专项用于帮扶定点扶贫村产业发展,厅系统各单位通过项目的形式投入帮扶资金1500多万元,统筹协调市县投入各类涉农产业资金3900多万元,用于贫困村发展产业及相关配套设施等。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增长。农业农村厅发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多渠道引进帮扶企业23家,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48家,组建扶贫车间12个,成立家庭农场6个。对于家中无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或小额信贷资金入股企业或合作社的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分享收益分红,确保增收持续稳定。

  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促进人居环境改善

  ——“从1.5万元起步的美丽家园建设”

  走进松山村足陇屯,一位身着荧光绿马甲、晒得黝黑的小伙子热情迎上来自报家门:“各位领导好,我是广西农业农村厅派驻天等县福新镇松山村第一书记韦显凯。”陪同我们采访的镇干部说,他还是一个学兽医的博士呢!

  据介绍,松山村共有26个自然屯,29个村民小组,1113户4394人,是福新镇人口和自然屯最多的行政村,也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韦显凯是农业农村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家禽疫病诊断科科长。2018年3月,他作为第二批下派干部到松山村任第一书记。

  “尽管来之前有了思想准备,但刚到这儿的时候,还是让我捏了把汗,思想封闭、赌博较多、私搭乱建、道路泥泞、经济落后……”他总结为“村容乱、经济弱、没信心”。如何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改变这种局面呢?

  首先要改变大家的精神面貌!

  “看看我们的大榕树!”我们在村头的大榕树前停了下来。眼前的大榕树根如蟠龙,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榕树后面的墙上,“大榕树课堂”五个朱红大字在阳光照耀下,分外显眼。

  “我们就在这棵大榕树下讨论屯内事务。”松山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尹立群介绍,为了改变精神面貌,村里设立了村民理事会和“户代表”会,形成村屯重大事项支部首议、理事会共议、“户主会”决议的议事规程,为实现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打下基础。

  “这棵大榕树,是我们村里的老书记麻振南小时候栽下的,老人家现在85岁了。他还是我们村民理事会的理事长。”说完,尹立群带着我们来到麻振南家里。

  老人家精神矍铄:“我是1935年生,1953年入党。在村里担任过党总支书记,后来又担任屯里支部书记。”由于干事认真为人公道,麻振南在村里很有威望。

  “老百姓有啥矛盾,闹得不愉快了,麻书记一出马,问题就解决了。”足陇屯屯长赵汉英说,村民理事会有了麻振南,很多事都迎刃而解。

  为了彻底戒除赌博陋习,村民把平时用于赌博的两副麻将镶嵌在村口的大榕树旁的水泥台阶上。在党支部引导下,村民集体讨论,设立村规民约,制定出崇尚科学、尊师重教、红白喜事简办等文明公约,营造文明村风。

  告别麻振南,我们来到一个空旷的大广场,广场前方就是足陇屯党群服务中心。两栋崭新的农家小院矗立旁边,美观精致。

  “村里风气变好了,还得把村庄建设搞得漂亮些。硬化公路是前提,私搭乱建要制止。”韦显凯指着一条新建的水泥路说,“这条道路是我们来了以后新建的。”

  “花了多少钱?钱从哪里来?”

  “起步资金只有1.5万元。”看着我们惊讶的表情,韦显凯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水平,天等县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对所有的村屯开展乡村风貌“三清三拆”(“三清”是清理村庄垃圾、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池塘沟渠,“三拆”是拆除乱搭乱盖、拆除广告招牌、拆除废弃建筑)。通过竞争性演讲和实地考评,测算验收结果,验收通过达标的村屯给予奖补。

  “我当时参加了演讲,把我们村的发展和变化向评委做了汇报。效果还不错,县里奖补了1.5万元。”韦显凯兴奋地说。

  为了打造美丽家园,支部以“党员+网格化”责任片区的方式,结合“三清三拆”活动,党员带头拆除自家杂房,组织责任片区的群众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杂物,党员认领清洁片区,接受群众监督。奖补资金用于屯内基础设施硬化、绿化、美化,促进美丽家园建设。经过大伙努力,松山村荣膺崇左市美丽乡村“基本整治型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即将离别时我们问韦显凯:挂职期间遇到的最大的难事是什么?

  “2019年的特大洪水,是我到村里碰到的最难的事。”2019年5月27日晚上,突然大雨如注。地势低洼的那春屯群众被洪水围困,韦显凯立即从村里有鱼塘的农户借来小舟,找来绳子固定小舟,营救出被困群众5人,其中1名90岁老人。他和村干部一起沿着河道观察险情,听到呼救声,他们立即划船过去,发现老人爬在树上,由于在水中泡了很长时间,身体比较虚弱,立即把他扶到船上,最终获救。

  “经历过这些事,老百姓对我们工作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我们对老百姓的感情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他的话铿锵有力。

  选派精兵强将,增强群众获得感

  ——“群众一天不脱贫,我一天不回南宁”

  “这个第一书记?与以前来的干部没有什么不同嘛,他能帮我们摘掉贫困帽子?”伍勤忠刚到天等县都康乡把孔村时,村民投来的是调侃的声音和怀疑的眼神。

  五年后,村民的目光变成了信任与信赖:“村里经济发展了,群众收入增加了,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村容村貌变了样,咱们伍书记确实不一般!”

  伍勤忠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到村后第一次村民大会上,他就向大家许下了“群众一天不脱贫,我一天不回南宁”的诺言。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村民种植富硒水稻,地还是那一片地,但种植富硒稻每亩比一般水稻增收1000多元,仅此一项就为全村带来产值600多万元。群众尝到甜头后,跟着他发展水果、养牛产业,最终带领把孔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我们到把孔村采访的时候,不巧的是伍勤忠外出开会不在村里,第二天一大早,他赶到县城来陪我们一起吃早饭。他介绍说,把孔村是一个典型的大石山区村,748户3368人,只有耕地3499亩。由于种田效益差,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多。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村里的经济发展日益困难。坑坑洼洼的土路,房前屋后随意乱搭的棚子,随处可见的“三堆五垛”……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伍勤忠邀请广西农业农村厅专家实地调研和抽样检测,发现把孔村土壤和农产品中,天然硒含量均达到较高标准,非常适合发展富硒农业。

  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他从农业农村厅申请到70万元资金,在把孔村实施“富硒稻技术推广示范”项目,项目区种植优质富硒红米、黑米和香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业农村厅全程技术指导,奖补化肥,引进贵港通达米业公司订单收购。

  “五年扶贫路,一生天等情。”脱贫攻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回忆五年来的驻村经历,伍勤忠感慨万千。因为工作成绩突出,伍勤忠先后荣获“广西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伍勤忠的身旁站着的是一个团队。驻黎亮村第一书记郑希荣获“百年五四·广西青年榜样”称号;驻松山村第一书记韦显凯获崇左市2018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标兵”;驻盛典村第一书记黄景滩获崇左市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个人;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获崇左市2018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诸如此类殊荣还有很多。

  “黎亮村位于天等县西南部,距县城35公里,有12个自然屯。”郑希介绍:“这里三面环山,土地贫瘠。2015年以前交通极为不便,是全县最边远的乡村之一,也是全县3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7年底崇左至靖西高速公路、天等至硕龙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后,天等县唯一高速路进出口设在村内。

  黎亮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赵绍球指着高速路口旁一排排灰黄相间的三层小楼说:“这些都是搬迁户,当时修建高速公路时,占了他们的地,现在政府在这一块统一安置了住房。”

  我们走进一户人家。“怎么称呼您?这房子多大?政府补助了多少钱?”面对提问,户主腼腆地说:“我叫黄克贤。房子300平方米,每平方米政府补助500元,一共补助了15万元。我自己掏了8.6万元。”走进老黄家的厨房里,我们看到了崭新的净水器、微波炉、烟机灶具。

  “生活是变好了,但是年龄大了,出去打工的机会没有以前多了。”黄克贤笑着说,他养了十头母猪,靠仔猪育肥为生。

  “德天瀑布离我们这里很近,近些年非常火,来这儿旅游的人很多,我们正准备在这儿打造民宿和旅游观光。”土农屯屯长黄文仲说,土农屯是崇左市唯一一个特色村寨屯。

  依托德天瀑布在建的天椒乐园,规划占地面积454亩,总投资7975万元,集游客集散、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美食体验、动漫艺术、民俗活动、土特商贸、扶贫示范等功能于一体。赵绍球说,这个项目带动了村内大量闲散劳动力就业,越来越多村民返乡创业。

  2018年3月,郑希的身份从农业技术推广站糖料科科长转变为黎亮村第一书记。到村第一天,让他感到百思不解的是,黎亮村拥有崇靖高速天等唯一出口和天硕二级公路穿村而过的便利交通条件,距离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的5A景区德天瀑布仅有19公里,却仍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黎亮村传统以种植玉米为主,一年下来亩产值不超过700元。“这儿本来就地少,人均才一亩地,得最大限度利用好耕地资源。”他和村两委商议后,决定将桑蚕产业确立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

  谈起这些,郑希苦笑:“刚开始的工作不好做,老百姓种粮食习惯了,凭啥相信你?”现在的黎亮村,桑蚕产业举足轻重。林一、林二和布力等屯,桑园总面积达到522亩,每亩产值由以前的700元增加到8000元,翻了13倍。

  如何引导村民走合作经营道路,他利用农业农村厅下拨的产业发展资金,在村内陆续建成2座大蚕养殖扶贫车间,成立了“合顺”“利达”2个桑蚕专业合作社。采用统一购苗、集中培训的方式,指导农户开展种桑养蚕,帮助农户提升技术。

  由于工作原因,郑希经常连续数月不能回家。“说不想家是假的。母亲多次住院手术也无法回家照顾,小孩上学更是不能教育和管护。”说到这里,他的眼睛有些湿润。

  按照自治区选派文件,到2020年3月业已届满,但郑希主动请缨留任至脱贫攻坚结束:“不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收兵。”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方春明副主席表示,全区正在认真谋划“十四五”期间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把脱贫攻坚战中行之有效的政策转变成常态化的政策,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FormatImgID_0#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