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传承提升乡村文化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珺 字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全会还专门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今后五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即部署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落实到乡村文化振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根

  脱贫攻坚以来,乡村人民的文化生活发生了较好的变化。村里有了各种各样的培训中心、技能中心和村民学习娱乐场所,农民书屋、文化长廊等文化平台载体也大多建成启用,村民们不仅学会了运用智能手机看抖音、逛淘宝,更学会了通过电商平台与全国各地的人们做生意,推介自己的乡村“品牌”。但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尤其城乡之间差距仍较明显。由于文化建设既“虚”又“实”,“虚”是指文化建设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可以立竿见影,通常需要多年的耐心培育才有效果;“实”是指文化虽然看似无形,但实际上可以发挥凝聚人心、塑造乡村共同体的强大功能。目前在乡村脱贫攻坚体制中大多“重经济、轻文化”,更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传承,因此使得乡村文化发展遭受冷落而流于形式。

  但正如费孝通所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就在乡村,“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所以要特别强调农耕文化的传承与提升,绝对不能因为现代工业化而全盘接受西方的工业文明。

  振兴乡村文化是在保持乡村特质的基础上,将现代性因素融入到乡村文化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以重塑的方式留住农耕文明,留住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情感。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完全可以和现代文明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尊重村民的风俗习惯、保护并善于利用乡村固有的文化传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尤其关于乡村的移风易俗问题,一定要以尊重传统文化为前提,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对农民那些世世代代传承的民俗习惯有敬畏之心。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魂

  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应是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文化建设不能仅停留在舞台上、屏幕里,文化更要渗透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高,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改善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文化服务内容单一、与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存在矛盾、部分资源闲置等问题。现在往往一谈到乡村文化建设,我们马上会想到建设一批文化小广场、小长廊等,并在其中植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要素,毫无疑问这些标识、标语确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让大街小巷的农民都能看到。要让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自然而然地融入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不是被迫学习,而是主动靠近;要转变核心价值观在我国乡村的传播途径与方法,在充分了解把握农民的心理、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现有价值观念的基础上,采取适合乡村特点的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农村传统文化活力,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依靠社会力量,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文化服务的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与行动体系结合起来,使大主题在小活动中真正落地生根,从而提高整个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健全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重要内容之一的文化,更不能脱离经济基础单独存在,因此文化与经济其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坚持“守正”,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同时,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具有市场属性,应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创新等手段不断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要。在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动农民广泛参与,增强农民文化认同感,给农民充分的话语权、自主权,提供和生产更多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创造者、参与者、受益者。

  在深入挖掘传统特色乡村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盘活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一方面要自我提升,即“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打造品牌;另一方面要向外对接,“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即以现代城市居民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市场需求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在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技术飞速普及的背景下,实现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传承提升繁荣乡村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如何深度挖掘乡村人文、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打通文旅产业链条,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农民熟悉的乡土气息实现传播,将成为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FormatImgID_0#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