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桑蚕丝绸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主席 朱保成 字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14日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要求,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个部门2020年9月18日印发的五年行动计划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进蚕桑丝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体系,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探索产业转型新模式,开创新时代蚕桑丝绸产业发展新局面。行动计划对推动传统丝绸文化和技艺保护传承,推动产业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及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突出地域、民族、文化、行业特色,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丝绸文化旅游景点,推动丝绸文化融入大众生活;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及支持丝绸产业国际合作等提出具体要求。

  众所周知,中国是桑树的原产地和丝绸的发祥地。种桑养蚕在中国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桑蚕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一项重要产业,乃至于丝绸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蚕桑产业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和文化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世界人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数千年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不仅源源不断地为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提供了锦绣衣被,而且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出了一条隽永而绚烂的丝绸之路。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带一路”正在展现旺盛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光明灿烂的发展未来。作为与“一带一路”紧密相连的桑蚕丝绸产业,要紧紧抓住机遇,以桑蚕丝绸文化为引领,传承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做大做强桑蚕产业,提升“中国丝绸”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和主导作用,让“丝绸”这张象征中华民族的名片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越来越被国际社会认同和接受。

  据统计,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六部门行动计划部署要求,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市场需求不协调的问题为导向,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使桑蚕丝绸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桑蚕产业与文化旅游如何融合发展?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桑树浑身是宝,既是生态林,又是经济林。长江流域各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桑蚕产业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加强东西部桑蚕产业省区的分工与协作,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统筹考虑,系统谋划,组织制定本地区桑蚕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二是将桑树产业融入“国土绿化行动”。桑树根深叶茂,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具有防风治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治理和利用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价值。建议长江流域各省市把发展桑产业纳入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开发项目,发挥其生态和经济相结合的优势,落实国办关于开发利用饲料桑等新饲草资源,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的部署要求。

  三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桑蚕资源综合利用,走多元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桑蚕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荆州松滋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调结构,棉改桑,招商引资,着力建设现代特色桑业园区,打造集科研、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桑蚕产业发展模式,并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大幅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拓宽精准扶贫渠道,做法值得借鉴。

  四是传承弘扬丝绸文化,打造时尚品牌。有文化内涵的高端品牌不仅是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蚕桑丝绸历史文化遗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丝绸老字号的保护,鼓励各地丝绸博物馆、丝绸小镇、休闲桑园建设,形成若干个集产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丝绸文化传承发展基地;深入挖掘丝绸文化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将我国蚕丝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特色融入产品品牌,以“文化+品牌”的模式提升丝绸产品的文化价值,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打造有竞争力的中国特色时尚品牌;利用“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提升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是加强丝绸产业国际交流合作。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将桑树种子作为国礼送给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关心下,建立了中古蚕桑科技合作中心,中古蚕桑合作项目荣获古巴科学院国家奖,桑蚕产业国际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在拉美的成功典范。“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蚕桑丝绸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有利于我们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开拓国际市场需求,推进我国桑蚕丝绸产业转型。一方面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支持种桑养蚕纳入境外替代种植养殖目录;另一方面要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时尚和文化推广交流活动,加大中国丝绸对外宣传力度。

  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规划《建议》,紧紧围绕进入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找准功能定位,把握“十四五”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全局,扎实谋划推进“十四五”长江经济带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勠力同心,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