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哪能想到有这么好的生活啊。”“以前村里是泥泞的土路,一下雨不穿雨鞋都没法出门,垃圾遍地。现在好了,沥青路铺起来了,路上看不到一处乱扔的垃圾。”“环境越来越好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是记者在基层采访时最常听到村民所说的几句话。
近日,中央媒体“探访村庄美丽蝶变”记者行活动走进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吴地村、竹岭村、苏家坡村,武平县城厢镇云寨村,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红桥场练家分场、莲荷乡夏阳村、姚家乡滩头村、苏家塘村、好客王家村共9个村庄,探访当地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政策措施、经验做法、进展成效。
龙岩市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一革命四行动”,探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水土流失治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有机有效衔接。全市6个村庄入选全国“千村万寨展新颜”展示活动,上杭县获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上杭县古田镇等1镇4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横峰县以“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为抓手,全域推进秀美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系统推进、民主管理、产村融合”的富有横峰特色的三农发展之路。成功脱贫摘帽,完成全县660个村庄“七改三网”扫一遍,实现100%自然村干道与入户道路硬化、100%农户住房安全、100%村庄通电、通广播、通网络,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和“江西美丽宜居示范县”第一名。
两地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来,农村环境得到良好治理,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净化了风气,解放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激发经济活力,促进了农村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 “焕新颜”
整洁宽敞的石板路广场,房屋错落有致,小桥下流水潺潺,竹林摇曳、疏密有间,装点村景。这是记者在吴地村看到的场景。
近年来,吴地村修道路、改厕所、清垃圾、拆围墙危房,多措并举,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典型和缩影。
“山中一口锅,四面要爬坡”,这是曾经流传在吴地村的一句俗语。而现在,吴地村已完成村内主干道、农户宅前道路硬化,建成了完备的交通路网,并雇请2名专职环卫工人清理环村道路。村路平坦整洁、四通八达,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以前我们这儿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村里的路又崎岖又泥泞,摩托车到了这儿都得推着走,去县城要1天时间,外地人一看这条件都不敢嫁过来”,云寨村村民邱宪明对村路的改善所带来的生活变化感触颇深。2012年,云寨村开始着手修建村路。如今,一条宽敞的大道从村头一直延伸至山脚,白墙灰顶的小楼整齐排列在两侧。“现在外地媳妇多了,很多年轻人都回来做民宿、做农家乐,还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邱宪明说。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各村都将厕所作为环境整治的重点,拆除旱厕,修建三格式化粪池,经过“三格”处理后,可实现黑灰水分离、粪污降解、发酵,最终储存,以便于资源化利用。苏家塘村建立三格式化粪池原理模型,将其工作原理清晰明了地向农民展示。
吴地村将三格式化粪池与人工湿地结合,建立一整套污水处理程序,人工湿地日处理污水120吨。滩头村建设小微湿地,营造由基质、植物、微生物及水体做成的复合体,利用生态系统实现污水净化。
红桥场练家分场在改厕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用一改三、二改三、三格式提升、安装PE桶、新建三格式、两户联建6种模式,实现100%改厕率。
以前,厕所入户对农民而言是想都不会想的事。而今,农户家建起室内卫生间,“将厕所搬到屋里”,配有洗手池、淋浴等各种设备。“以前洗澡不方便,顶多用毛巾擦一擦身子,一个月才洗一次。现在方便了,洗澡的次数也多了。晚上上厕所也不用出房门了。”红桥场练家分场村民姚正良笑着告诉记者。
“以前是垃圾随处堆,现在全村都找不到一处乱扔乱放的垃圾”,吴地村村民张扬徽说。从“脏乱差”到“靓净美”,各村在垃圾处理上费了心思、下了功夫,建立垃圾处理点,配备专车运输、雇佣环卫工人定期清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龙岩市市辖各村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环村路沿线设置垃圾亭,配备专用垃圾收集车,将生活垃圾运至龙岩统一处理。此外,吴地村、苏家坡村建立起垃圾兑换超市,引导群众变废为宝。
危房年久失修,围墙高低参差,既有碍观瞻,又有安全隐患。各村制定统一规划,整拆旧房、围墙,坚持拆建并举。
“要拆围墙,关键在于解放村民思想”,国营红桥垦殖场党委副书记、厂长张狄青说。红桥场练家分场属移民聚居区,长期以来,家家有围墙。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练家分场动员群众,拆除围墙,实现“人与人相近,户与户相通”。
对于拆后所节省出的公共面积,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或复垦土地,或进行绿化,或用于小公园、停车场等的建设。苏家塘村独辟蹊径,在拆后空地栽种了1100株马家柚、桃树等果树,并将果树所得收入继续用于村庄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宣传发动群众 “树新风”
“厕所怎么能建在房子里?”“好好的围墙为什么要拆?”“这老房子我住了一辈子,为什么要拆掉?”……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初,农民不了解情况,改厕、拆围墙、拆危房等行动既有悖于农民多年来的生活习惯,又影响了他们的眼前利益,难免会存在反对的声音。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做通群众工作,各村各显神通,贡献了智慧与经验。
“每名党员都是一面红旗”。吴地村、竹岭村、好客王家村等发挥村级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员带队,以点带面。吴地村搭建起“红土先锋党员工作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党员作为先锋队员,发挥党员引领作用;竹岭村现任支书张旭涛、老支书张崇香、张学宝等率先垂范,无条件拆除旧杂房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好客王家村实行“党员+群众”结对帮扶,带动农民积极投入到环境整治之中。
此外,竹岭村还综合利用各种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利用“三信”,即短信、微信、给群众的一封信;开好“三会”,即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户主会,大力宣传环境整治的意义与相关法律法规,转变群众思维。
夏阳村村民滕姩仔,已有84岁高龄,2017年,在危房拆除过程中,滕姩仔不愿配合,村干部、村民代表前后上门6次,根据村庄发展规划图耐心讲解,带着老人前往周边地区观摩成功样板,动员老人子孙予以说服,终于做通滕姩仔工作,危房得以拆除。
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树立村风民俗的重要形式。“讲卫生,爱环境,乱堆占,不可为”,苏家塘村秉持耕读传家的传统,将环境卫生写入村规民约,营造良好风气。好客王家村也将“要整洁,不要邋遢凌乱”纳入“八要八不要”的村民准则之中,督促村民自觉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政府“搭台”,农民才是“唱戏”的主角,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为增强农民的参与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夏阳村设立清洁卫生红黑榜,定期评选清洁家庭;好客王家村更是将光荣榜的评选常态化,每年一评,包含乡贤、环保卫士、卫生家庭、奉献家庭等多种荣誉评选,全面发挥模范引领带头作用。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农民对于环境整治态度的转变背后体现出的是农村风气的变化、农民观念的进步。近年来,各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不仅着力于农民卫生行为与习惯的改进,还致力于农民思想观念的进步与改善,以观念助推行动,树立文明、健康的乡村风气。
巧抓优势资源 “兴新业”
经过环境整治,各村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山更青了,水更绿了,道路更通畅了,公共设施优化了,村庄更美了,一张张新旧对比图记录了乡村一次次的华丽转身。在此基础上,各村瞄准自身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从历史中找创意,从文化中找灵感,将“美”变现。
夏阳村利用自然优势,保留原有林田塘,因地制宜建设夏阳药植园、夏阳阳光牧场,打造研学实践基地。游客可在此进行农耕体验,与小动物互动,在绿水树林间享受自然之美趣。徐翔租用了夏阳村一片林地,经营起名为“宿林里”的民宿,游客可在林中睡帐篷、劈柴烧火、自助烧烤、观看露天电影等,享受“慢生活”的乐趣。“早上一睁眼,就能听到鸟叫虫鸣。在这里,不用在乎时间飞逝,只需要享受一时一刻的快乐。”徐翔说。
“来武平,我氧你”,云寨村成立合作社,选定36户农户作为森林人家发展农家乐、民宿,规定统一牌匾、统一服装、统一单价,避免恶性竞争。村民邱宪明说:“我们这里空气负氧离子高,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很多游客。”据云寨村党支部书记邱国忠介绍,2019年,云寨村共接待游客达70万人次。
吴地村位于古田镇北,近“古田会议”遗址,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吴地村利用这一优势,建设“红军小镇”,开展红色培训,建立起可容纳学员600人次/日,留宿学员300人次/日的红军基地。据悉,红军小镇可为当地提供34个就业岗位,为村民增收100万元。20多户村民腾出100多间闲置房发展民宿,11家农家乐生意红火。同时,还带动了当地高山蔬菜、茶叶、鸡蛋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城里游客特别喜欢这里原生态的食品,有个游客说,老乡你这里有多少野生鸡蛋,我都要。”村民张扬徽介绍。
文化,赋予了村庄独特的气质,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红桥场练家分场是上世纪知识青年插队之地,知青文化深厚。练家分场以知青文化为中心,开发知青文化馆、知青食堂、知青农场、知青之家,举办知青文化节,2017年首届知青文化节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知青游客达500余人。此外,该村与旅行社、学校等合作,大力发展研学游,传播知青精神与农垦文化。
苏家塘村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修葺一新的“苏氏祠堂”“读书林”“尊师亭”“状元桥”烘托出浓郁的重学重教氛围。苏家塘村发扬“礼”“教”传承优势,建立青少年耕读文化教育基地,发展乡村旅游。
以粉黄蓝为主色调统一粉刷的小楼、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墙画、路边栽种着可供采摘的柚子、树林间的乡村乐园……好客王家村27户104人,是小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该村以良好家风为特色,建立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基地,获得“上饶市青少年研学基地”“江西省家风家教研学基地”称号。为便于管理,农户家家户户入股,成立农旅公司,综合收入可达100万元。
该村挖掘优势,以良好家风为特色,建立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基地,被评为“上饶市青少年研学基地”“江西省家风家教研学基地”。
“1972年,公社修起了机耕路”“1981年,机耕路变成了沙石路”“2007年,政府帮我们修好了水泥路”“2017年,好客王家全面飙升大提速”,好客王家村村支书王寒创作的快板“四好路上说幸福”,是对好客王家村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小小村庄小名气,迎客南海长城边,日梦夜梦换世道,百年追梦梦变迁”,文字所描绘的既是现在的好客王家村,也是环境整治后万千乡村的写照。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