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变革是农业的根本性革命
时间: 来源: 作者: 字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打好种业翻身仗。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这是推进我国种业变革的动员令,是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冲锋号。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农业每次发生质的飞跃,大都取决于种子的变革,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农业的基因。

  夏商时代,中国人吃的是粟,即小米。国家储粮也是粟,祭祀也是献上粟作为贡品。但粟产量不高,随着人口的增长,越来越需要寻找一种产量较高,能稳定种植的品种。

  这时,小麦便闪亮登场。商代时小麦自西亚传入,但人们尚不习惯,不知它可以做多种食品,营养也比小米丰富,口感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摸索出它的这些特性,逐步扩大种植。到战国时代,小麦已经成为国家储备的主要粮食。“六王毕,四海一”,秦统一六国,主要是秦占据关中,而关中地区盛产小麦,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唐代是小麦种植最鼎盛的时代。“贞观之治”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二大盛世,主要是积极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使经济获得爆发式增长。到唐天宝年间,人均占有粮食700斤,和今天我们人均占有量差不多。但连年耕种,土地质量锐减,盐碱沙化严重。粮食产量下滑逐步造成国家粮食危机。

  就像小米在商代无力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一样,小麦到唐代后期也越来越无力养活中国人,社会动荡不安,先后出现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到宋朝初年,一种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传入中国。占城稻高产、早熟、耐旱,生长期短。占城稻的引入,是当时中国南方的一场种子革命。它不仅高产,还可以稻麦复种轮作,一年可收两茬,单位亩产大大增加(当时南方水稻亩产约353市斤,北方小麦亩产约178市斤),于是占城稻迅速扩散到长江流域和中国南方,宋代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江南地区也因此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水稻品种的革命为中国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南方粮仓。自宋以后,无论北方如何动荡、外族如何入侵,南方的粮仓地位一直安如泰山。大运河的开凿又为南北交流提供了便利,南粮北运使宋以后的王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得以延缓寿命。明朝在京杭大运河中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

  中国人口的暴涨,发生在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三大盛世的“康乾盛世”。据史料记载,汉代人口约5000万,清朝初年中国人口才开始按亿计算,但100年后的乾隆时代,一下子猛增到3亿多人。按照明末清初的粮食产量只能养活1亿人,100年里人口翻了两番,用什么来养活他们,这又是一场种子革命的功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的一些农作物新品种不断传入中国,尤其是玉米、地瓜,不论什么样的水土条件都能生长,适应能力很强,大量的无地农民开垦荒山、坡地,种上玉米、地瓜等,收获的产品足以养家糊口。在吃饭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多子多福的观念自然导致人口大幅增长。

  种子是万物之源,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从种子开始不断发展进化的。中国人历来就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命题,其实这就是一个关于种子起源的哲学命题,它所追溯的问题就是谁是种子的源头。

  种子革命是生物进化的源头革命,它带来的巨大效应是根本性的。目前,地球人口已突破76亿,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只有70多年,中国人口已经由4亿多猛增到14亿多。地球人口的暴涨,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催生各种农作物及家畜家禽领域里的一场场种子革命,使人们的食物产量激增,食物的充裕,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使人口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得以快速繁衍。当今世界每年生产的粮食有27亿吨,足够养活140亿人。但是一个新的命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过去只有人吃粮,动物吃草不吃粮,今天的粮食,除了供人吃、饲养动物,还有很多都喂了机器。美国每年有1亿多吨玉米用于乙醇燃料生产,汽车加满一箱油需要200公斤玉米,差不多是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尽管转基因粮食高产,但机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