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发展阶段中“三农”工作的新认识
时间: 来源: 作者: 字号:【

  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一要求明确写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发展阶段中,总书记对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更深入阐述和更明确要求。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其根本职能是解决吃饭问题。总书记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定位、战略、要求和路径,有全面系统的阐述。他指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等等。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是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和实现路径。

  更具体一些,我理解,农业高质高效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农产品质量高和资源效率高。

  农产品质量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食物需要的要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早已不满足吃得饱,而要求吃得更好。这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消费结构上,对直接粮食消费数量不断减少,而对肉禽蛋奶等粮食转化产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二是具体到每种产品,要求质量更好。三是在食物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也更为敏感和严格。

  资源效率高,是指土地生产率(单产)、水肥药等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等方面的水平高。只有提高资源效率,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供给数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益。

  只有实现了农产品质量高和资源效率高,才能同时满足消费者、生产者和国家整体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好地满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食物需要。

  要实现农产品质量高和资源效率高,需要克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几方面不利因素。

  首先是土地经营规模太小。我国有2.07亿农业经营户,平均规模仅仅为9.8亩,不到欧盟农场平均规模的5%、美国农场平均规模的0.5%。此外,耕地中坡地比重大,有四分之一坡度大于6度,并且地块非常细碎。这些都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从而严重限制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规模小,难以实现优质优价,从而影响到质量的提升。

  其次是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我国3.14亿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43.4%,初中的占48.4%,高中或中专占7.1%,大专及以上的占1.2%。这也突出地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家庭农场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克服以上挑战,加快农业现代化,同样必须依靠创新这一根本性的动力之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政策创新。

  在业态创新方面,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采用各不相同的最适合的生产方式。包括规模化的大田种植业、设施园艺业、集约化养殖业、各种林果业以及乡村文旅产业等。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包括生物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储藏加工运输技术等等。在组织创新方面,大田种植业可以先采取“合作社+企业”模式,同时不断促进较大规模的家庭农场的发展;养殖业方面,可以推动大型综合性养殖企业与“公司+养殖场”并存发展;在园艺业和林果业方面,可以通过合作社和协会等方式,通过区域规模化,来克服农户经营规模小的不利影响。政策创新,是对以上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支农惠农政策。制度保障方面最重要的,是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三权分置”。支农惠农政策方面最重要的,是大幅度强化“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

  我国国土面积中,98%以上是乡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城乡融合是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乡村的空间,不再仅仅是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空间,也日益成为城乡人口的共享空间和各种产业的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就是对宜居与宜业的诠释。也就是说,作为农民自己的生活环境,绿水青山价值如金似银;作为农民发展产业的资源,绿水青山可以吸金赚银。封闭的绿水青山,农民独享,就仅仅是宜居;而开放的绿水青山,城乡共享,就既是宜居,也是宜业——乡村文旅产业。

  我理解,乡村宜居宜业的要求,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环境整洁。要没有工业污染,没有农业(畜禽粪便和农业化学品残留)污染,没有生活污水垃圾污染。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景观优美。包括自然景观和建筑文化景观。自然景观要达到水清、地绿、山青、天蓝。建筑文化景观要做到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

  第三,是设施发达。主要是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水电、网络,以及卫生、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设施。在这方面,乡村应该向城镇看齐,逐步向着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上三方面,既是宜居的要求,也是宜业的要求。宜居,是关键基础。而高水平的宜居,会大大促进宜业。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需要同时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在政府作用方面,主要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管理,尤其是环境污染整治、生态与自然景观保护、建筑景观规划和服务等。这些方面,都具有基础性和公益性,难以靠市场机制和企业行为实现,必须靠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发挥好作用。而在增值性建设方面,主要是文旅产业的发展,包括特色饮食、休闲康养、山水游览、民俗文化、农耕体验等,都可以主要依靠市场的竞争机制,来推动发展。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就是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主要也包括两个方面: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农民精神需求的满足。

  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农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需要。

  我国目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一产净收入占24%,农村二、三产净收入占13%,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占41%。这三个来源,是未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首先,仍然要着力促进来自农村产业的增收。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际上,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也促进农民增收。而对于脱贫地区,则需要继续强化产业帮扶,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要通过“三变”改革,促进工商企业进入农村,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人才、技术和市场,从而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好农村各方面资源,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提升产业增收效果。

  如何稳定保证和不断提高农民务工方面的收入来源,非常重要。这需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改善完善农民外出打工的各方面条件,包括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社会保障等各种服务。

  农民生活的富裕程度,除了取决于自身收入水平,也与公共服务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促进乡村宜居宜业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的需要。

  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农村的法治、德治、自治水平,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任务。

  (作者系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