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蜿蜒的衢江,走近芝溪两岸。青青草地上,孩童在嬉笑打闹;乡村振兴讲堂里,村民在认真听讲;到南孔书屋捧起一本书倚窗而坐,亦或到时空仓中,回味一下童年时光,村民生活好不惬意。这里的乡村,一步一景,这里的乡村,科技绽放,这里是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衢州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未来社区”这一概念,这是继“千万工程”之后,又一个推动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招牌动作”。在此基础上,衢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乡村未来社区试点建设,以人为核心,紧扣“围绕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依靠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通过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实现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体验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五个三”关键要义,在全国率先编制并且对外发布国内国际两套指标体系与建设指南,推行“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健康之家、创业家园”等4项标配加X项特色内容的建设配置,构建“未来文化、生态、建筑、服务、交通、产业、数字、治理、精神”等场景,打造“自然味、烟火味、人情味、生活味、乡韵味、人文味、农业味、诗画味、科技味”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共同富裕社区样本,打造乡村未来社区“衢州样板”。
如今,在美丽的诗画风光带上,乡村未来社区就像是镶嵌在风光带上的明珠,璀璨夺目。
科技范、有人干、有钱赚,成为乡村生产方式
屋内科技满满,屋外别有洞天。在莲花乡村未来社区的九宫格民宿,充满年代感的建筑外墙、感应楼梯灯、智能语音管家、可按摩床垫……古朴与时尚在这里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曾经的闲置农房,如今已成为打卡观光的网红景点。
为支持发展壮大美丽经济,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制定《关于加快民宿提质富民扶持奖励办法》,安排500万元补助资金,引进“铺里·九宫格”等5家主题民宿,打造高品质民宿集群。赵娜是开化县金星村隐乡民宿的老板,老家是安徽蚌埠市,因为喜欢乡村的环境,毅然嫁到了开化,并在金星村开了这家民宿,用她的话说,“别人都有个城市梦,而我却有个乡村梦”。
民宿经济是乡村未来社区产业发展的一种代表性新业态,衢州通过“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等举措,升级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让产业在富有乡土味、饱含乡愁味的基础上,为农民增添更多的收益。
一根竹子能玩出什么新花样?竹筒酒、竹纸盒、竹筷、竹鞋垫、竹凳、竹席竹炭制品,这里的竹子“竹够好吃”“竹够好用”“竹够好玩”“竹够好看”。近年来,龙游县溪口乡村未来社区立足龙南片区40万亩竹海的生态本底,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利用一盒故乡、无人超市、乡愁博物馆等“虚实”空间,吸引大庄等优质竹加工企业入驻,开发生产尖端竹制品,开发溪口IP系列文创产品,将竹制品向艺术品层面推进,并通过竹元素民宿等建设,探索其价值的落地转化,逐渐形成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我们现在是景点化种植,主打采摘经济,预留了游客采摘时的拍照打卡空间,让消费者感受到采摘的乐趣。同时,收益也不错,像这种小南瓜在我们这里采摘,小一点的10元一个,大一点的15元一个。”龙海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建海向记者介绍。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蔬菜生产新模式,为农民架起了“致富金桥”。
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未来农业示范园,乡村未来社区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升级,让农业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更有“科技范”。在下淤未来社区的草莓种植孵化园内,还未进棚,就闻到了阵阵草莓香,草莓棚里数字化的温湿度控制器、自动化排风孔等设施一应俱全。“我们这里的草莓直供盒马生鲜,目前孵化园覆盖全县25个重点帮扶村,涉及9个乡镇,预计帮扶低收入农户1658人。”开化县推进办专职副主任徐根旺说。
人才是产业落地与发展的“助推器”,衢州各乡村未来社区注重“筑巢引凤来”,好的营商环境,好的生态山水,好的政策感召,吸引一批批人才落地大田。“我们有几十个年轻人在乡村社区创业,这两年,乡村发展越来越好了,许多在外读书的年轻人看到了发展机会,更愿意回乡建设家乡。”溪口乡村未来社区项目总负责人雷雄伟说。把“两进两回”作为重要抓手,花大力气吸引青年创客回归,与衢州学院等高校合作,有效实现双方“校地合作、产学共赢”。同时,在植入高校资源基础上,导入大师、教授,签约乡村工匠和农户,由大师带着乡村工匠和农民一起创业。应轶是一位年轻的“90后”老板,2018年大学毕业后,从杭州回到家乡,围绕竹产业做文章,打造了集观赏、体验、销售为一体的竹居生活体验馆,用他的话说,“我有一种建设家乡的情怀,希望把我们的乡村建设得更好。”
在未来社区,产业发展的成果惠及了更多的群众。在柯城区余东乡村未来社区的村播产业中心内,记者见到了在做直播准备的余永红。据他介绍,在抖音平台直播,主要是销售他画的农民画和一些本地的土特产,刚直播没多久,现在已经有2000多粉丝。“我是一名重度残疾人,平常也干不了重活,自从学了农民画每天做直播后,收入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心情更加愉悦了。”
整房、治污、清垃圾,美丽环境成就美丽经济
2006年8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金星村考察,在要离开金星村时,看到村口的银杏树几乎没了生机,他嘱咐村支书郑初一要保护好这棵树。
“总书记不光是要我们保护好这棵古树,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我们党员干部每年都会在这棵银杏树下召开党组织会议,重温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嘱托。”村里的老书记郑初一说。十几年来,金星村牢记嘱托,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积极开展“五水共治”,先后建成溪畔埠头、银杏公园、村口公园、环村江滨绿色休闲长廊、香樟大道、银杏大道等景观。环境美起来了,村民也富起来了。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和一桥之隔的“花牵谷”景区,金星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里老百姓办起了农家乐、民宿,与此同时,开化砚、开化青瓷、吴府竹艺等一批特色产业陆续落户金星,为村庄发展带来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衢州未来乡村社区建设坚持生产生活低碳环保,山水林田生态自然,致力于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那边是我们村里的公共洗衣房,洗涤过后的脏水会统一纳入村级污水管网进行净化处理,村民们在这里洗衣服不仅省了水费,还有效地避免了洗衣污水乱排。”开化县音坑乡乡长胡炜说。近年来,下淤村以“治水造景、强村富民”为目标,坚持“农业+产业+旅游+文创”四轮驱动,连接打造钱江源未来农业园、艺术家基地、中蜂体验馆、汉唐香府、水上乐园、乡村音乐节等多个热门IP,通过污水治理、垃圾分类、修缮闲置农房建筑等,不断从美丽环境中获得美丽经济,将美丽环境转换为美丽经营,将寂寂无闻的“打工村”“无名村”打造成全域秀美、生态富美、和合共美的“景区村”“网红村”,创造了“百亩水岸胜过千亩良田”的下淤神话,用鲜活的事例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凤凰部落”亲子游乐村开园仪式上,竹竿舞、迎婚嫁、打麻糍……畲族特色表演精彩纷呈。浦山乡村未来社区以山水林田为空间依托,以生态农旅融合为基础,通过场景塑造、社群营造、产业再造“三造”方式,实行“低碳生活”和“变废为宝”。利用积分奖励机制,创办低碳实验室,倡导绿色出行、绿色生产,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激励村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同时,对泉井垄自然村62幢房屋进行外七彩立面改造,村庄风貌极具特色,仿佛置身童话世界,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打造“民族+乡村振兴”的浦山样板。
智慧赋能美好生活,文化底色留住乡愁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多地发生“独居老人在家去世”事件,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与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农村,很多年轻人在外打工,独居老人在一些地区已是常态。怎么保障独居老人的生活与安全,避免悲剧的发生?余东村有一个“妙招”。
“我们在村里3位独居老人的大门上安装了磁吸,通过‘乡村大脑’智慧平台进行监测,如果监测到独居老人的大门超过12个小时没有正常开关的情况,村干部会迅速上门查看情况,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余东村驻村干部余旎婷介绍。“乡村大脑”是村里打造的乡村治理智慧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村干部可以监测村里的实时人流量、民宿预订量、农产品线上销售订单量、水位高度、村干部走村入户情况等,“前两天我们这里下大雨,水位监测系统根据河道里的上涨水量,进行不同程度的预警,每个村干部手机都会收到预警短信,同时用广播的形式提醒告知村民。”挂职村干部黄杰介绍说。
在衢州的乡村未来社区,智能垃圾回收站、智慧厕所、感应路灯、智慧停车场等智慧场景处处可见,村民们纷纷感叹“真是想都想不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未来社区发展的好,不光要靠产业留人、环境留人,更要靠文化留人。留住记忆,留住乡愁,这是农村地区群众的热切愿望。
你见过用竹子编织的二维码吗?在余东竹编馆里,余统善向我们展示他不同寻常的微信二维码,在这个不大的竹编馆里,陈列着用竹子编成的十二生肖等艺术品,这些都是余老的杰作。历朝历代,竹编技艺一直接续传承,如今在乡村,竹编文化已没有了往日的兴盛,余统善的心愿就是靠自己的一点努力,将竹编文化传承下去。“现在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学竹编了,我每周都会到学校里教小孩子竹编,我希望能把这个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到黄泥山照相馆拍一张老照片,到黄泥山记忆博物馆感受一下黄铁矿精神,在溪口未来社区,重温溪口公社、感受快乐老家。溪口以黄泥山片区为核心,依托怀旧的国营老厂塑造乡愁标志,保留黄铁矿小区内现有的绿化植被及景观小品,对原有招待所、食堂、礼堂等工矿建筑进行加固整修,恢复昔日特色风貌。通过改造溪口老街,建设乡愁文创中心,培育孵化“乡愁邮局”“寻味坊”“革命小酒吧”等特色创业作坊,打造“乡愁经济”实践区。
乡愁可以是一件承载着历史的小物件,也可以是记录着村庄发展变化的一幅画。
全村800多人,有300人会画农民画。在中国乡村美术馆的走廊里,陈列的是余东乡村未来社区村民的农民画大作,有的画丰收场景,有的画村庄环境,有的画庭院生活,既接地气又妙趣横生。在余东有一句俗语,“白天扛锄头,晚上拿笔头”。农民画早已成为了文化乡愁的象征。余春良是当地一位农民画的“老把式”,从事农民画创作已有数十年,受他的影响,女儿和外孙女也都是农民画的好手,多次参加国内画展。
农民画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留住了文化乡愁,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余东探索谋划推出“农民画”系列网络课程,为农民画商业化推广打好基础。2020年,已吸引研学学生和家长约1.3万人,实现营业额70万元。同时,与华为合作,在华为手机的主题商店中,可下载农民画主题壁纸,收费在2~6元不等,该项收入在“乡村大脑”系统中实时显示,并直接打入村集体经济账户。余春良说:“画农民画让我感到心情舒畅,这些年农村发展越来越好了,只要我还能画得动,就会坚持用手中的画笔来记录我们的美丽乡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