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种业基石 端稳中国饭碗——北大荒垦丰种业探行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琦琪 字号:【

  5月,当我国夏季粮食收获在即时,东北平原才刚刚苏醒。迟来的春风吹化了三江的冰雪,100多万亩黑土地上,水稻、玉米和大豆正在播种。作为我国商品粮基地重要供种公司之一的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此耕耘近20年,如今经营着238个粮食品种,其中自主知识产权72个。如果说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国有控股的特殊背景是垦丰成长的根基,那“3+1”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则是持续创新的动力,支撑垦丰为“中国饭碗”生产出更优质的“中国种子”。

  聚合研发力量,国家商品粮基地用“国种”

  伴着拖拉机开过带起的黑色尘土,肩上搭着两袋大豆种子的技术员郭广新正在试验田播种今年的大豆。他对记者说,这是去年选择出来的100个品种,今年要全部播种一遍,目标是培育出具有高油酸和高产特性的大豆新品种,减少对国外进口的依赖。

  垦丰前身是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种子公司,20世纪还是一个以卖种子为主要业务的小公司。2001年起,国企全面深化改革,农垦将系统内有种子业务的各个板块重组合并,并前后多次注资,逐渐形成了育种、制种、推广为一体的种业专业公司。当前,垦丰仍是一个国有资金占比近50%的国有控股公司,研发的新品种中,有50%左右的玉米、80%~90%的水稻和大豆种子用于满足北大荒集团各个农场的需求。

  “一个品种研发周期内,倘若中间停了1年,就等于之前的工夫全都白费。”开发新品种需要人力物力极多,周期长、失败是常事,如此“烧钱”让不少小型种业企业望而却步;而国有控股的机制,是持续的研发投入的基础。依托于北大荒集团,企业在研发初期便可集中精力、保证育种项目的持续推进。如今,垦丰已经培育起不依靠补贴的自生能力,形成了“杂交玉米研发投入应占其销售额的8%以上,自交作物研发投入应占其销售额的3%以上”的种业研发费用稳定投入机制,保证了持续的研发进程。

  近年来,优质新品种在垦丰强力研发下不断涌现:“垦沃”“龙垦”系列玉米,让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实现合理轮作、粮食增产;“龙垦306”“龙垦310”等大豆新品种,加快了大豆主栽区第四积温带品种的更新换代;“龙垦2021”优质香稻新品种,更是填补了第二积温带早熟、长粒、优质品种的空白。垦丰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世军说:“今年年底‘龙垦2021’种子繁育量争取达到1万吨,如果明年能推广200万亩,就能增收10~14亿元。”

  近年来,垦丰已经基本完成商业化育种研发体系构建,形成研发中心、区域育种站、生态测试站、农场试验鉴定站全方位的研发布局。作为国企,他们承担了一些公益性研发和救灾备荒储备种源,这是大多数普通企业不想做也不敢做的。

  针对我国玉米、大豆产量仅是发达国家60%~70%的现实情况,垦丰正全力研发高产、耐密、优质、多抗、适于机收籽粒的玉米品种选育和高产、优质、广适性大豆新品种选育,同时,还在功能性食品开发上加强力度,让消费者吃上更加营养健康的粮食。

  增强推广力量,铺好种子到家“最后一公里”

  丁香盛开时节,宾西开发区管委会在垦丰总部召开“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联盟座谈会”,十多位从事饲料、大豆蛋白、豆食品生产的企业负责人共聚一堂。会上,加工企业提出了高淀粉玉米、无腥味大豆等的改良新需求。垦丰明白,下游加工企业的需求决定着他们种业研发的方向。

  “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成果转化率明显低,全国种子企业前50强不及世界第一种子公司效益的三分之一。”垦丰副总经理刘辉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企业作为商业化育种的创新主体,看重的便是企业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这也是商业化育种的核心问题。

  垦丰已做到获得新品种审定后的第一时间向种植户推广。新品种在实验室经过扩繁和测试,已经形成了具备制种的规模。之后运往制种加工厂,依托先进的加工设备,新种子就会源源不断被生产出来。目前,垦丰主要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即种植户头一年提交订单,公司按照需求启动种子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