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生追求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夏树 字号:【

  送别袁隆平的那一天,长沙花店里的菊花全部售罄,明阳山殡仪馆外排队的人群,足有两公里。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91岁高龄还坚守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稻田旁,这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极为罕见。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他是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袁隆平曾经对媒体说过:“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我知道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当我能够用科学成就在世界的舞台上,为中国争得一席之地时,‘杂交水稻之父’的称谓也好,各种科学大奖也好,就都不重要了。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和尊严。”

  赢得荣誉和尊严,是因为他的科学成就,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源于他的科学精神。2008年9月初,在安徽芜湖六郎镇东八村的杂交稻示范田里,他为亩产700公斤兴奋得手舞足蹈。他说,我们推广“种三产四”工程,就是要在三亩田里,产出四亩田的稻谷,你们这块田往年亩产500公斤,今年700公斤,三七二十一,我们三亩收四亩的产量,还多出100公斤!田埂上的掌声,让当年已经78岁的老人笑容满面,那笑容充满着智慧,充满着天真。

  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袁隆平追求的科学目标永远在前方。2021年5月9日,在海南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袁隆平团队研发的超级杂交稻,最终测产结果为亩产1004.83公斤。已经重病卧床的袁隆平得知这个喜讯后,脸上又露出了那可爱的我们熟悉的笑容。

  13天之后,袁隆平“带着亿万人民温饱无忧的幸福感走了”。但是,作为一名永远站在稻田里,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农业科学家,他的心中一定还有许多新的目标,他一定希望亲眼看到禾下乘凉的美景。

  “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书本里长不出水稻,要种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带研究生有一个硬性的规定,不下田的学生不带。有人做过统计和测算,袁隆平在网上的照片百分之八十是站在稻田边上看稻穗。这就是一个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业科学家,对待杂交水稻这门科学的态度。

  创新往往伴随流言。袁隆平青年时代研究雄性不育系,就曾被人指为“科学骗子”。进入“80后”,他和他的团队研究海水稻,同样受过非议,但他从来不受干扰,两眼紧紧盯着稻田。如今,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已经稳定超过800斤,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拟用8到10年时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袁隆平用一生的时间,把杂交水稻这一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实际上是希望全人类都能吃饱饭、吃好饭。他没有用他的科学成就去搞钱,他也没有用他的科学成就去谋官,他用他的科学成就为中国、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的巨大贡献。

  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伟大事业,关乎中国饭碗,关乎人类温饱,这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