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4日,毛长青董事长在海南看望袁隆平院士并汇报公司发展情况
2021年5月22日凌晨,中国青海、云南两省发生罕见地震。中午13时7分,我们敬爱的袁老师与世长辞,巨星陨落,举世同悲。他的杂交水稻事业,让我们远离饥饿;他的亲切与教诲,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的精神和力量,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
一个民族,总有一群人刚毅、执着、坚定,把复兴的使命扛在自己肩上。
一个时代,总有一群人担当、睿智、果敢,始终走在队伍前面义无反顾。
一个社会,总有一群人心系苍生,胸怀天下,无私奉献,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攻坚克难,奋然前行。
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是他一生的追求
第一次拜见袁老师,正值中信集团携手隆平高科。他对我说,“中信是国家的企业,有中信的支持和帮助,隆平高科会发展得更好。”他满含激情地和我讲到他的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自己种的水稻,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样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就坐在稻穗下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杂交水稻真正能够推广到全世界,造福全世界人民。
我向袁老师报告说,“禾下乘凉梦还得靠您打头阵,其他育种团队跟上;覆盖全球梦是隆平高科的责任,我们来帮您实现。”袁老师说,“对,隆平高科一定要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球去。”后来每次看望袁老师,我都会向他汇报杂交水稻在海外推广的进展,每次他都听得非常认真,还非常热心地帮我们出主意。
往事历历在目,不禁无限感慨,唏嘘不已。
袁老师的初心是纯洁无瑕的。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让天下苍生远离饥饿,这个初心也是他一生的梦想。怀揣这个初心,袁老师终其一生都在为杂交水稻事业奉献,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在坚持推进杂交水稻高产技术攻关。
袁老师的使命是矢志不渝的。他一生对待杂交水稻事业心无旁骛,尤其对水稻增产追求执着,而且从不动摇自己的育种目标。超级稻产量每上一个新台阶,他从不压抑心中的兴奋。当跟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时,你会看到他那孩子般无拘的笑容。
袁老师的人格是高尚无私的。他对同行、同事、学生毫无保留,也十分爱护,有的在他的启迪下创新了研究方法,有的在他的思路上拓展了视野,有的在他的基础上选育出了品种。可以说,我国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科学家,大多都曾不同程度受益于他,是我们共同的老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他高尚人格的写照。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他一生的成就
共和国勋章、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袁老师一生荣誉成就数不胜数。尽管荣誉加身,他却只对稻田情有独钟,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给袁老师的颁奖词表达得十分贴切,“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2018年12月18日,当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授予袁老师“改革先锋”称号时,他正在三亚的稻田里,未能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2019年9月17日,荣获“共和国勋章”的消息传来时,他正在湖南衡东县洣河桥村的稻田旁,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更早些时候,那是2007年,以“寻找中国制造脊梁”为宗旨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将“特别荣誉奖”颁发给他时,他正在海南的实验田忙于科研,为此组委会专门来到海南,在稻田边授予了他奖杯。
了解袁老师的人都知道,袁老师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荣誉、证书和奖金,而是他写在大地上的论文。他总是把荣誉变成提高育种目标的动力,总是把奖金投入到新的科研中,去实现稻田里的一个又一个产量新目标。2016年10月,袁老师和美国前总统卡特等三人获得首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2000万港元奖金转眼被他全部用到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
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