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山东省聊城市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广泛听民声、解民忧、汇民智、赢民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向群众问计问需,真情听民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抒民怨、暖民心。”聊城市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求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群众为师,倾听群众所需所困。先后开展了以“聊城要发展,我该怎么办”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三遍访三评议三提升”作风整顿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征集到数百万条意见建议,准确全面了解了群众的所想所盼。
广泛发动,全面覆盖。有的群众遇到的难事、烦心事对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市来说,发生率可能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甚至是千万分之一,但落到一个老百姓头上就是百分之百。聊城市坚持把每一位群众当成亲人来对待,在听民声、问民意时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企。在全社会搭建形式多样、易于参与的意见建议征集平台,发放意见建议征集簿。将已有的下派工作队、基层网格力量与各级各部门的选派干部整合,组成“民情书记”服务队,遍访村居、企业和群众,主动上门嘘寒问暖,鼓励群众提出意见建议。各级各类媒体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迅速掀起宣传热潮,社会舆论氛围空前浓厚。
用心倾听,用力整改。广大干部在和群众交流中,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情怀,不管是顺耳的还是逆耳的,不管是合情合理的还是超出政策范围要求的,都耐心听、细心听。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求走访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全力以赴予以办理。能解决的,协调各级各部门立即解决;不能解决或诉求不合理的,作出详细解释,征得群众理解。干部竭尽全力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作风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点赞。
深入调查,细致研究。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聊城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确定一个调研课题,带着问题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形成有思想、有见地的高质量报告。通过调研,不仅了解到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还收集梳理了数千个对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的“金点子”。这些蕴含群众智慧的“金点子”,成为推动聊城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为群众疏堵解困,真心解民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聊城市始终坚持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对群众反映的每一条问题都认真办理、及时反馈,尤其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下大力气协调相关部门,切实加以解决。先后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解决了秋冬季交通质量下降、有房无证、企业开办速度慢等长期困扰群众的难题,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推行免费公交。为了有效缓解秋冬季期间城区道路拥堵,鼓励引导市民低碳绿色出行,2020-2021年,聊城市在山东省率先推行了“秋冬季供暖期间免费乘坐公交车”惠民政策,对公交集团所属50条城乡公交线路、5条扶贫公交线路、2条农村客运公交运营专线,在市主城区实行免费乘坐,方便了市民出行,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与上年同期相比,公交客流量日均增加93%,大气污染PM2.5下降31.4%,城区交通拥堵排名下降13位,市民出行幸福指数提高7.08%。
解决不动产办证难题。不动产权证是房屋的保障凭证。由于种种原因,不动产权证“办理难”,一直是群众反映强烈、意见集中的问题。购房群众因为无房产证,无法办理户口迁移、子女上学、抵押贷款、资产处置等事项,群众意见很大。对此,聊城市大胆创新,采用精简房地产开发历史遗留问题项目流程,推行并联审批,实行证缴分离、先证后责等多项改革举措,有效解决了这一困扰多年的办证难题。在此基础上,又在全省率先推开新建商品房“交房即办证”改革,通过前置监管、全程监管,多测合一、联合验收、数据共享、一窗办结等措施,实现了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竣工综合验收备案后15个工作日即可办理分户产权登记,确保了住权和产权同步。目前,市城区12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已解决118个、全市275个已入住未办证房地产项目问题已解决224个,化解了17.96万户居民办证难问题,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称赞。
打造企业开办“4012”品牌。长久以来,企业开办中的效率低、环节多、时间长等问题,为企业和群众所诟病。聊城市把企业和群众的不满作为改进的重点,聚焦企业开办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全力再造企业开办流程,打造了“零材料”提交、“零成本”开办、“零距离”服务、“零见面”审批,一个环节办理、2小时内最快20分钟办结的企业开办“4012”服务品牌,成为山东省起步最快、标准最高、办理最快速的市。2020年,全市市场主体达到60万户,同比增长13.73%。通过“一窗通”系统申报10万余件,符合条件企业全程电子化率99%以上;通过“智能秒批”“全程网办”和微信“掌上办”办结1万余件;为4万余家企业赠送印章,免费发放4000套税控设备,提供免费寄递服务1万余件次,累计节省企业成本2800万余元,企业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让群众监督评判,真诚汇民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聊城市充分发挥群众监督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优势,创新群众监督方式,激发群众监督热情,汇聚群众力量和智慧,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力。
选聘群众监督员,扩大监督参与度。工作成效好不好,要由人民来评判,工作开展的过程也应该由人民来监督。聊城市创新开展群众监督员选聘工作,通过甄选推荐、公开招聘等方式,面向全市选聘了35名全面深化改革义务监督员、100名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监督员和30名网络监督员。监督员单独或自由组合成工作小组,通过走访调研、电话问询等形式对全市改革、营商环境等进行监督,及时发现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向有关单位提出改正建议或向市委报告。选聘监督员,搭建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同群众交流的新平台,调动和激发了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政府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推动了各类问题的解决。
优化整合群众热线平台,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好群众监督作用,离不开畅通的渠道。聊城市将原有的民意直通车、“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和政风行风热线三个民意反映渠道,整合形成新的市民热线。市民遇到任何问题,拨打“12345”即可反映诉求或提出意见建议,避免了以往投诉多门、多头反映、重复办理、推卸责任等问题。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形成合力,节约了政务资源,提高了办理效率,进一步畅通了群众意见建议反映渠道,重新塑造了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有效沟通的新模式。自2020年3月6日成立以来,市民热线共受理群众诉求191万余件,按时办结率99.48%,群众满意度95.87%。
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拓宽代表监督途径。为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监督中的积极作用,聊城市采取组织联建、阵地联用、工作联动等方式,在全市建立了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工作室和政协委员工作室,实现了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闭会期间常态化联系群众、发挥监督作用。依靠工作室这一平台,代表委员们聚焦为基层党员群众排忧解难,灵活开展不同类型的服务,多层面、多角度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落地,使工作室成为党委政府与群众交流的沟通站、民情民意的收集站、群众难事的化解站、党委政府工作的监督站。2020年,聊城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工作室已覆盖全部乡镇,政协委员工作室也已覆盖大部分乡镇,回应群众呼声上万次。
开展电视问政,加强媒体监督力度。媒体舆论监督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等特点,是现代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市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优势,由市委、市政府主办推出了大型电视问政节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由部门或县(市、区)主要负责人现场公开解答疑惑、作出答复,在群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群众参与热情高涨,每期直播线上互动次数均达数十万次。
建工作长效机制,真切赢民心
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到一时一事并不难,难的是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聊城市健全完善做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把具有创新性的有效做法固化为制度,使群众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各级干部服务群众能力大幅提升。
顶格谋划推进。聊城市把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组建了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市委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各方面工作汇报和建议,定期研究解决市民热线等渠道报送的重点问题,定期研究协调涉及多个单位职责、涉及群众利益较广的重大事项,定期总结会诊全市层面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定期到工作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践行领导干部定期上线接听群众来电制度,定期到“12345”市民热线受理中心现场接听群众来电,了解群众诉求和关切。
改进考核机制。考核评价对工作开展具有导向作用,是指挥棒、风向标。聊城市坚持以考核促进群众工作开展,把群众工作纳入干部实绩考核,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注重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重点看为群众做了哪些实事、付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成效。全市各级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锤炼。
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聊城市在群众工作中,加大对干部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力度。对群众工作突出的,及时推广典型、总结经验、提出表扬;对群众工作不力的,及时进行批评、约谈、问责。用好容错纠错机制,严厉打击诬告陷害,2020年共对92名干部和8个单位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广大干部心无旁骛把心思放到为民办事上,把功夫下到为民解忧上,把本领用到为民谋利上,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